- 新常態下服務業發展趨向與稅改動力
- 劉濤
- 3350字
- 2020-11-06 18:01:43
一、 服務業發展狀況和主要特點
當前,我國服務業正面臨著發展階段的重要轉換期,開始向服務業加速發展階段過渡。從相同發展階段的視角上看,我國服務業內部結構的變動趨勢基本符合典型工業化國家的經驗事實。其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軌跡與國際經驗吻合度很高;但服務業發展整體水平還有不小差距,特別是流通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明顯偏低。
(一) 服務業臨近加速發展階段的轉換期,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明顯偏低
改革開放之前,我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實行的是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注12,同時受非物質生產部門不創造價值的觀念束縛,服務業發展遇到的限制很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28%左右,波動降低到1977年的23.6%。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務業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截至2014年的36年間,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增長10.7%,高于同期GDP年均9.7%的增長速度,但比第二產業增加值年均實際增速低0.4個百分點。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服務業發展速度有所加快,最近十年(2004—2014年)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率達到10.5%,比1990—2004年的年均增速高出0.3個百分點。與此同時,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由1978年的24.5%逐步上升到2014年的48.1%(見圖3-1)。

圖3-1 1952—2014年我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
2014年,我國人均GDP超過7400美元(按現價美元計算),相當于10763國際元。對照前一章分析的服務業發展國際經驗,我國正處于服務業發展第二、三階段的轉換期,即由服務業與工業并行發展的階段逐漸向服務業加速發展階段過渡。
與典型工業化國家進行橫向比較,我國近兩年的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比韓國低近12個百分點,比德國、日本低20多個百分點,比美國、法國低30個百分點左右??紤]到發展階段的影響,我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的走勢特征與國際經驗非常接近,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偏低的程度比相同年份的直接比較有所縮減,但仍有不小差距(見圖3-2)。而已有研究表明,服務業統計低估是其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注13

圖3-2 我國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與國際經驗的對比
(二) 流通性服務業居于服務業內部主導地位,但增加值比重明顯低于典型工業化國家相同發展階段的水平
按照辛格曼的“四分法”,對我國服務業分行業數據進行梳理匯總注14可知,20世紀90年代至今,流通性服務業一直是服務業內部最主要的行業。1991—1996年,流通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總體呈小幅下降趨勢,由14.4%降低到12.8%。此后,流通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逐步上升,到2004年達到15.9%。近年來,流通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相對穩定,2012年為16.1%(見圖3-3)。注15

圖3-3 1991—2012年我國服務業內部結構
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的相同發展階段相比,我國流通性服務業發展水平明顯偏低。在人均GDP處于3000—9000國際元時,我國流通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比美國、法國、韓國低6—10個百分點,也比日本、德國低3—5個百分點(見圖3-4)。

圖3-4 我國流通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的對比
另外,比較我國與日本、韓國、法國在相同發展階段時流通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與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我國流通性服務業的發展趨勢也大體符合國際經驗所揭示的規律,即在工業化中后期,流通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總體保持高位平穩。只是與日本、韓國、法國三個國家流通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基本處于20%左右的水平相比,我國流通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存在近5個百分點的差距(見圖3-5)。




圖3-5 我國流通性服務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的對比
(三) 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持續上升,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相同發展階段的走勢吻合度很高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逐步上升,由1991年的9.0%遞增到2012年的15.1%,其間雖受到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等多重因素的沖擊,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略有下降,但并沒有影響生產性服務業的長期發展趨勢(見圖3-6)。

圖3-6 1991—2012年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
從相同發展階段來看,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軌跡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的經驗事實吻合度很高。注162012年,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15.1%,對應的人均GDP為9212國際元;而法國在人均GDP是9165國際元(1965年)時,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16.7%;日本在人均GDP為8874國際元(1969年)時,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是13.9%;韓國在人均GDP達到9446國際元(1991年)時,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15.9%(見圖3-7)。

圖3-7 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的對比
比較我國與五個典型工業化國家在相同發展階段時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與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之間的關系也可發現,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趨勢大體符合國際經驗揭示的規律,特別是與日本的走勢非常接近(見圖3-8)。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后期70年代初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為44%—46%時,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大體在13.9%—15.2%。

圖3-8 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比重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的對比
此外,比較我國與前述五個國家在相同發展階段時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與城市化率之間的關系還可發現,我國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趨勢也與日本較為類似。日本在20世紀60年代城市化率剛超過50%時,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也在15%左右(見圖3-9)。

圖3-9 我國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城市化率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的對比
(四) 個人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小幅波動,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相同發展階段的水平基本相當
1991—1997年,我國個人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一直穩定在2.6%左右的水平;此后呈逐年遞增的態勢,2005年達到3.9%;近年來略有回落,截至2012年個人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為3.6%(見圖3-10)。

圖3-10 1991—2012年我國個人服務業增加值比重
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的相同發展階段相比,我國個人服務業發展水平與韓國、美國較為近似。在人均GDP處于3000—9000國際元時,我國個人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在3.0%—3.9%,平均為3.5%;與美國3.1%左右、韓國2.5%—4.2%的水平基本相當;但高出法國約0.5個百分點,高出日本2個多百分點(見圖3-11)。

圖3-11 我國個人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的對比
(五) 社會服務業增加值比重總體穩定,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相同發展階段的水平尚有差距
1991—1996年,我國社會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多年處于7.8%左右相對穩定的水平。此后,社會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出現一定幅度的上升,到2003年上升到10.9%,近年來一直保持在9.7%左右(見圖3-12)。

圖3-12 1991—2012年我國社會服務業增加值比重
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的相同發展階段相比,我國社會服務業發展水平相對偏低。在人均GDP處于3000—9000國際元時,我國社會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在9.6%—13.2%,均值為10%;比美國、法國、日本低4個百分點左右,比韓國低近2個百分點(見圖3-13)。

圖3-13 我國社會服務業增加值比重與典型工業化國家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