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何炳棣
(三通)
一
炳棣吾兄:
多謝四月五日、六日兩信。McNeill教授五日信亦收到。其中bad health,poor health字樣既出誤會,自然不當介意。唯弟之血壓雖經under control,不欲過勞,亦是實情。芝大方面能有此種諒解,對出版(尤其是寫書)方面,不加壓力,具見教授關懷之至意,殊為可感!(實則若真要寫書,三五年寫一本,亦非難事。)教書寫文章,皆弟之本等,自然不會惜力。
McNeill教授信極誠摯,請先代致謝忱!所說芝大種種優點俱是實情,弟對此事自當加以慎重之考慮。唯McNeill教授信中雖提及salary and title,不及我兄函電之詳(Univ. prof.年薪二萬五)。又一年只教兩quarters,每季一演講一研究班,共五小時,在弟亦甚合意。此外是否尚有休假辦法亦所欲知。關于此數點,最好能請McNeill教授再來一信,或吾兄寫一英文信,聲明已得校長或Provost之同意亦可。此外,housing,health service,health and life insurance,retirement,children’ s education乃至moving allowances等,雖是小事,便中亦望一一函示,此是重大決定,一切必須詳作比較也。
我兄即任J. W. Thompson Prof.至為可賀。中國人在歷史系得講座當是第一人,尤為可喜也。弟事芝大校方肯如此積極進行,不但可見最高當局之魄力,更足見對我兄之信任,弟之感激,自不待言。若照我兄之dream big,則“四大名旦”合寫四大本Chicago History of China亦非不可能也。(丁龍講座在富教授未退休時,已有人向弟非正式提過,弟未進行。又荷蘭來頓大學戴文達故去后,亦有人來問,弟辭謝而推薦何四維,何現任教授兼漢學研究院長。)
匆覆 即請
儷安
弟聯陞
1964.4.8
注:何炳棣糾正:“落款日期應為1965。”錄自何炳棣著《讀史閱世六十年》。何炳棣(1917—2012),史學家,常年任教于美國芝加哥大學,為湯普遜歷史講座教授,曾任美國亞洲研究學會會長,是作者的清華學侶。
二
炳棣兄:
史系通過,又承電告,極感!能得professional historians 之承認,弟亦以為榮譽,蓋弟之學位,只M. A.為史系,Ph. D.則兩系合授。至今雖為歷史系member,但不投票(史系人太多,頗不愿系預算以外之人有投票權,但弟亦不在乎,否則此亦是改正之機會)。今有芝大史系諸公許為同行,自甚欣慰也。
哈燕社下星期二三開會,至遲星期四可有消息,當即電告。可能是一專為中國(或中日兩國)學人特設之講座,如能辦成,自是好事。薪水則無法爭。第一哈佛目下最高只二萬四(只Langer數人晚年到此數,普通講座數年仍在二萬二或以下)。第二須顧及其他同事,不可一枝獨秀,招人妒忌。另外則芝大方面麥主任函只提及salary and title,未明言數目,正式聘函未到,亦不能講價也。此外可能向學校要求者,一兩年內國史方面(早期)另加一年輕人(助教授至副教授級),此事弟在今年二月曾與海陶瑋、費正清談過,寫過memo,此時推動,當然希望較大。今日費公來談,謂弟若去則對哈佛為disaster,此亦實情,但渠亦謂此是請求學校當局對中國歷史多加注意之良好機會,蓋非有外間之重金禮聘,無crisis,各系俱要發展,校長教務長不易決定先后也。先再布謝,即請
儷安
弟聯陞
1965.4.22
三
炳棣吾兄:
昨晚得哈燕社長Prof. John Pelzel電話,即向尊府通電,適我兄外出散步,即將通過講座事告知景洛嫂。弟不慣打長途電話,措詞簡短,對我兄感激之意,恐未充分表達,殊覺抱歉!
星期一de Bary亦有信來,措詞委婉,謂初以為弟絕不會考慮,故丁龍講座事未早提出,今又經富教授、房氏夫婦及委員會中人催促,特寫此信問明究竟有無考慮可能,如有意請打電話等等。信中有一句云:As a matter of fact,we do not have any other immediate prospect of a stature to make him worthy of this chair。實則弟意論學問房兆楹先生可以當之而有余,只是目下為《明代名人傳》編輯事務所羈絆,不能教書而已(房先生雖有教授名義,僅只為三年聘約)。附上致de Bary信稿一份,亦請轉示Prof. McNeill,兼表謝忱!此信中未便提及其他candidate(有余英時前車之鑒),我兄有意放此一炮否(自然時機亦甚重要)?
此次海陶瑋于得見麥教授后,即去找Dean Ford,大家反應甚快,對弟之心理上負擔大為減輕。(兄可想象,如果哈佛以冷淡出之,非等芝加哥正式信來不肯有所動作,對弟心理上會有多大影響。)是以既得特別創設講座之名,即不能再爭薪水(教務長答應慢慢加)(丁龍講座仍是18500亦非太高)。在此駕輕就熟,對弟懶人比較相宜。至于我兄此次特別幫忙,則知者已多(楊紹震先生亦有信來)。外邊若無重金禮聘,哈佛反應決不如此之速(如果反正不肯走,他們樂得不動),此亦人人所知,此一段因緣,即此已成佳話,我兄亦可自慰矣!
匆請
儷安
弟聯陞
196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