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地名是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石”

——以舟山地名與國家戰略之間的關系為例

王建富56

前 言

舟山懸居大海,在2 000多年前的古代,被稱為“甬東”或“海中洲”。57在漫長歷史發展過程中,地處海疆的舟山經歷了遠離朝政、遠離戰火的寧靜漁獵生活,也經歷了朝野關注,世界矚目的重大事件,見證了我國從“黃土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歷程。縱觀舟山的歷史變遷,與海洋觀念和海上絲路發展密不可分。舟山因海上絲路的發展和變化而不斷地改變命運。地名,生動地記錄了這些歷史進程。

一 早期舟山地名記錄了海上絲綢之路興起的歷史

古人造字,初以象形,后有會意,地名用字往往記錄了當地人文或自然的典型特征。

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王朝在舟山群島設立翁山縣,這既有全國經濟發展的大背景,更離不開“海上絲綢之路”發展和由此帶來的明州港的繁盛。古老的縣,以及明州、翁山縣等在唐代出現的新設政區地名記錄了海上絲路的發展軌跡。

(一) “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與明州港的興起

2 000多年前的公元前221年,一個新的會意字在浙江流行。其時,秦始皇統一中國,為加強中央集權,改過去的分封制為郡縣制。其中,會稽郡下設有縣。“”字從貿、從邑,意為因貿易而興盛的城鎮。縣地域遼闊,山海兼蓄,縣治設于古甬江口,為長江、錢塘江和甬江三江交匯之處,通江達海,為山海貿易的匯聚之處。明嘉靖《寧波府志》卷四轉引唐初《十道四蕃志》道,“貿山……海人持貨貿易于此,故名”58。我們無法確知先有縣還是先有貿山。但是,縣的設立,使“”字成為雖然使用頻率不高,卻是全國獨一無二,因海上貿易而興盛的地名用字。

我國的海外貿易,始于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遼東半島先民利用比較強大的黃河出海水流,開通“北方航路”,與朝鮮半島建立了海上通商關系。但是,由于我國地處太平洋西岸,受海陸熱力差異的影響,形成了明顯的季風氣候,夏季盛行偏南風,冬季盛行偏北風。與此同時,受強大的黑潮分支的影響,無論夏季還是冬季,渤海和黃海的沿岸流都是順著海岸自北向南流淌,直到長江口附近,才在長江水流的推動下,出現自西向東的海流。因此,“北方航路”的貿易受到風向和海流的限制,可靠性、安全性比較差,規模難以擴大。

圖1 中國近海表層洋流圖

1. 黑潮 2. 臺灣暖流 3. 對馬暖流 4. 黃海暖流

5. 黃海沿岸流 6. 東海沿岸流 7. 南海東北季風漂流 8. 南海西南季風漂流

說明:王建富繪。地圖審核號:浙S(2014)210號。本圖中的中國國界系按中國地圖出版社1989年出版的14 000 000《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形圖》繪制。

在此地理位置下,縣的海上貿易可能包括了吳越一帶與早在新石器時期即已“刳木為舟”的舟山先民的貿易,也可能包括了在風浪和海流作用下漂流而至的海外各國商人的貿易,天長日久,遂成集市,因市興城。

秦代,盛行神仙之術。山東瑯琊人安期生循著海上貿易的航線,在商船的幫助下來到舟山,在桃花、朱家尖、舟山等各大島嶼采藥煉丹,帶來了中原和北方人的尋仙風俗。云蒸霞蔚,海山若現的舟山群島自此成為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和尋仙者的圣地。此后,安期生的同鄉,偉大的拓荒者、航海家徐福,巧妙地利用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的“夢想”,以國家的力量和吳越人的造船技術組建了龐大的船隊,自山東半島出發,順黃海沿岸至長江口、杭州灣和舟山群島,經兩次嘗試后,帶領三千隨從從舟山順流航行到日本九州的有明海,開拓了自中國東南沿海到日本的海上航線。59

徐福入海求仙藥并東渡日本的航線雖然沒有明確的歷史記載,但在黃海、東海區域留下的山東蓬萊閣、浙江慈溪達蓬山和舟山的蓬萊山(今岱山島)等地名,與我國近海的海流走向一致,忠實地記錄了古人利用我國沿海海流知識進行海漂、航海的歷史和航線的走向。

徐福船隊開辟的中日間“南方航路”,借助了民間對季風和海流的認識,可靠性和安全性都較“北方航路”強許多,從此打開了一條新的海上貿易線路。

徐福是中日交流的先驅者,他把中國先進的耕種方式、百工技術與習俗文化等帶到了那里,水稻、蠶桑、藥物等種植得到了推廣,使日本很快由新石器時代躍入銅鐵器時代,促進了日本經濟文化的大發展。在日本民間,徐福被尊稱為農神、蠶桑神和醫藥神。日本人認為,徐福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尊其為神武天皇。1994年4月,新當選的日本首相羽田孜,在上任前公開承認他是中國人的后裔。他說,他的祖先姓秦,在200年前才改為“羽田”,他是率領3 000童男童女從中國到日本的徐福的一個隨員的后代,在他的老家還有“秦陽館”。60

西漢政權建立以后,漢武帝致力于與海上各國的往來,先后開辟了三條航路:

——北起遼寧丹東,南至廣西白侖河口的南北“沿海航路”;

——從山東沿岸經黃海通向朝鮮、日本的東洋“北方航路”;

——從廣東徐聞、廣西合浦出發,經南海到印度洋的“南洋航路”。

對于“南洋航路”,《漢書·地理志》記載: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厓相類……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平帝元始中……厚遺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61


經專家考證,已程不國就是斯里蘭卡。由此可見,當時的貿易船隊已經到達了南亞一帶,且貿易頻繁,多有往來!

“南洋”和“北方”兩條航路的開辟,分別建立了中國到南亞和東亞的貿易線路,而溝通南北的“沿海”航線,則將從兩個不同方向形成的貿易線路串聯在一起,實現了“海上絲綢之路”沿中國海岸的貫穿。當時的縣,因處于中國海岸線中點,以及長江、錢塘江出海口的優勢位置,成為重要的江海聯運中轉港。舟山作為縣的藩籬和門戶,自然成為貿易船隊避風、補給和候泊的天然港灣,也難免會有“水水中轉”貿易的發生和逐利船只的參與。

東漢時期,羅馬皇帝馬爾庫斯·奧列里烏斯(Imperator Caesar Marcus Aurelius Antoninus Augustus)于公元166年遣使漢朝,來到當時被稱為中國日南郡的越南一帶向中國皇帝進貢象牙、犀角和玳瑁,“海上絲綢之路”自此延伸到地中海沿岸。

漢代以后,三國吳和東晉分別有一次和九次與南洋的官方貿易,“海上絲路”并未因戰亂和朝代的更替而中斷。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宋、梁、陳利用其為南方政權的優勢,分別有23次、39次和14次與南洋的朝貢貿易,“海上絲綢之路”日漸發展。

楊堅建立隋朝以后,結束了南北對峙,再次實現了南北大統一。此后,隋煬帝楊廣舉全國之力貫通南北運河,建成了舉世聞名的大運河,實現了南北縱向漕運的暢通,并與自春秋至西晉時期建成的杭甬運河相溝通,形成了陸海聯運的新通道,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開始獲得迅猛發展的南方經濟,與北方政治中心的聯系更加密切。

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商人,同時也會有戰爭!海上商貿的發展,既讓商人們在“調有無、貿余缺”的過程中獲得巨大的利益,也讓崇尚武力打擊的政客們看到了海外諸國的豐富資源,從而蠢蠢欲動,試圖以戰爭手段攫取財富。三國時期以江南地區建立吳國的孫權就是這樣的一個政客。由于步馬兵不及魏國,朝北開疆拓土的通道被完全堵死,在強大水軍的支撐下,孫權先是派人探險,循商船航線“覓取海外之發展,謀求貿易之利”62,既而于公元230年派兵遠征,出長江口,經舟山群島。以武力攻打當時被稱為夷洲的臺灣島,掠取財富無數,帶回土著數千。63

公元607年,隋煬帝模仿孫權的策略,先是派令羽騎尉朱寬入海,以求訪異俗為名,偵察情報,既而出言威脅,誘迫臣服,不從,又于610年派遣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周率東陽兵萬余人,從長江口、杭州灣出發,經舟山群島,轉道廣東義安擊伐流求國。長期習慣于海上和平貿易生活的流求人不防有詐,初見船艦,以為商旅,紛紛前來海邊貿易。陳稜乘機攻擊,獲得大勝。此后,陳稜分軍五路進攻流求國都城,斬流求王歡斯渴剌兜,俘獲其子島槌,焚其宮室,掠其財寶,虜數千男女而歸。64據宋元時期的舟山地方志記載,當陳稜艦船行軍到舟山時,遇風雨晦暝,霧罩海島,將士皆懼。陳稜因此停泊休整、演練,并在今岱山島沙洋和上船跳附近刑白馬祭海,留下了地名刑馬65”字也從此成為全國唯有定海和岱山才使用的地方性地名用字。經多輪申報陳述和國家語委批準,目前已經納入國家規范漢字體系。

公元661年,唐高宗在廣州設立市舶司,專門管理通商事務,廣州由此成為重要的通商口岸,海上貿易更加興盛,生絲、絲綢、瓷器、五金等源源輸出國外,珍珠、香料、象牙、犀角、玳瑁等奢侈品和藥材由此得到大量進口。在此背景下,地處三江口的縣和長江口的揚州因其處于溝通陸海聯運的獨特位置,遠洋大帆船靠岸卸載分流,內河平底船齊聚中轉交易,縣中轉港的地位再次提升,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社會得到了快速發展。因貿興市的縣,從此成為“海絲路”上的大港口,經濟實力已經遠遠超越一般縣治。受此輻射,舟山的漁鹽經濟得到發展,居住人口逐漸增加。

(二)東洋“南方航路”的再次開辟催生了翁山縣的設立

唐朝建立初期,政治清明,國勢強盛,經濟欣欣向榮,農業、手工業等生產力水平迅速提高,江浙一帶的絲織業也得到極大發展,號稱“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66。大量以絲綢、瓷器、茶葉等為主的剩余商品的積累,引發了擴大海外貿易的迫切需求,造船業和航海術的發展為對外貿易提供了必備的條件。

在唐朝對外開放政策的引導下,與中國保持官方朝貢貿易關系的國家和地區達到70余個,形成了“梯航萬國來,爭先貢金帛”67的空前盛況。地處東亞的韓國和日本自然“近水樓臺先得月”。

從公元630年的唐貞觀四年開始,日本派出遣唐使、留學生和留學僧來唐學習。遣唐使回國后多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進行政治改革,還參照漢字創制了日本文字,在當時落后的日本刮起了“大唐風”。起先,這些遣唐使團有船只2艘,隨員百余名,順著朝鮮半島和渤海、黃海海流的走向,從東洋“北方航路”來唐,再或從山東半島或從長江口一帶出海,經舟山回國。

公元659年,以坂合部石布為首的第四批遣唐使來華,時值朝鮮半島的百濟與新羅交戰,船隊被迫從百濟以南海中諸島向南航行。其中,坂合部石布乘坐的船只經舟山外圍區域漂流到當時尚屬括州的溫州一帶;副使津守吉祥乘坐的第二艘船漂流到越州的須岸山。68這座須岸山,就是舟山第一本地方志——宋乾道《四明圖經·昌國》記載的“如岸山”,“須岸”和“如岸”僅是方言發音的不同寫法而已。乾道《四明圖經·昌國》同時記載,“如岸山,在縣西北三百里”,按相關位置推測,應該在當時的西岱山附近,即今岱山的岱西至雙合一帶。

公元702年,日本派出的第8批遣唐使團在粟田真人率領下赴唐。當時,與日本交好的百濟國被新羅吞并,日本與強盛起來的新羅交惡,“北方航路”遇阻。船隊從日本南島發航,橫穿東海,直達屬縣的舟山,經登島休整后,再到當時屬楚州的江蘇鹽城登陸,然后順運河和黃河到達長安,拜見了武則天。令日本人感到意外的是,此次走“南方航路”的海上航行非常順利,只用了三五天時間,較原來的“北方航路”大大縮短了航程。69

據說,粟田真人讀過很多中國的經、史類書籍,能說漢語,還能用漢字寫文章。覲見武則天時,他頭戴進德冠,身穿紫色的官袍,腰系絲織腰帶,舉止溫文儒雅,令武則天十分高興,任命他為從六品的司封員外郎。而粟田真人出使大唐的最大收獲是,武則天同意了他將日本國號由“倭”改為“日本”的請求。這就是唐人張守節《史記正義》卷二轉引《括地志》所說的“倭國,武皇后改曰日本國”70

此前,日本人感覺倭國名字不好聽,由前幾任遣唐使多次申請要求更改國號,均未辦成。粟田真人開辟新航路和獲準改國號的這兩大實績,也讓他成為日本的大功臣。自此,遣唐使來華,多走這條吉祥的“南方航路”。

與此同時,日漸強大的新羅國,派出大量的貿易船隊通過“南方航路”與唐朝開展經濟貿易和文化交流。《諸蕃志》記載,新羅國“興販,必先至四明,而后在發”,以新羅特產人參、水銀、麝香等換取中國的五色纈絹和瓷器等。71

在這個交流過程中,自古因海上貿易而建立的縣,以其聯絡江海和交通中轉的優勢,也成為自“南洋航路”而來的東南亞、南亞各國貨物自廣州登岸后,經“沿海航路”中轉入中原的集散地,遂成“東南際海,海外雜國,時候風潮,賈舶交至”72的大海港。

唐開元年間,唐王朝著手開展行政區劃改革。先是于公元733年將唐太宗貞觀元年確立的將全國劃分為10個道的行政體制,析分成15個道。同時,在一些轄域較廣或地處偏遠的區域分置新的州縣或恢復曾經撤并的州縣,以加強統治。

開元二十五年(737),因眼光長遠、通曉事理、懂得解決難題,在任“中書舍人”期間,被同僚們譽為“解事舍人”的齊澣,調任潤州刺史兼領江南東道采訪處置使。齊澣到任以后,著手對久治未成的漕渠淤積問題進行了研究,移江南漕路到京口塘下,在瓜洲與三汊河之間開鑿了長12.5公里的伊婁河,省去了水陸轉運環節,每年節約運費數十萬兩。73

次年農歷四月,王叔通任縣縣令。上任之初,王叔通為縣發達的經濟、繁華的貿易所驚嘆。經過調研,他認為,以國際貿易中轉港和集散地的繁盛而言,僅設縣治已不能體現它的重要地位,現有的管理體制尚無法滿足貿易管理的需要。王叔通同時認為,縣下屬的舟山是重要的候泊、休憩和補給之地,以族老為主的松散管理,難以解決海上治安問題,是國際貿易正常發展的巨大隱患。于是,王叔通向齊澣提出將縣升格為州,州下細分為四縣的建議。為了讓朝廷能夠更快地支持他的建議,王叔通還主動請纓提出兼任翁山縣首任縣令的想法。

收到王叔通的報告后,齊澣進行了認真的研究,并迅速向朝廷上報了行政區劃調整方案。當時,唐玄宗正嘗試從黃土地走向藍色海洋,王叔通的報告正中其下懷,當即得到批準。于是,縣升為明州,原縣地分為、奉化、慈溪和翁山四縣。其中,翁山縣包括了舟山群島全域。

縣升格后,取名為明州,史書的說法是以四明山為名,但其中是否包含了唐玄宗希冀以此次行政區劃調整,為大唐走向海洋帶來光明前景的含義亦未可知。

明州設立以后,齊澣把鎮江附近因運河改道而失業的500戶流民遷徙到包括翁山縣在內的明州境內,大大充實了能夠參與和協助貿易活動的人力,起到了開發海島和安置流民的雙贏效果。

二 昌國地名,宋元海上絲路興盛歷史的生動記憶

盛世之后,由內部而起的“安史之亂”擾亂了大唐發展的節奏,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從此戰事頻仍,逐漸由繁榮走向衰落。其間,地處海隅的舟山也難逃戰爭的陰影。于是,唐王朝以海島農民起義擾亂海外貿易為由,于大歷六年(771)撤銷了翁山縣,舟山發展的腳步再次遲滯。

然而,豐饒之地總有閃光之時。孤寂的舟山群島再次因宋代海上絲路的繁盛而復興,成為關乎國家興盛的“昌國”之地。

(一)海上絲路的興盛催生了昌國地名的產生

翁山撤縣以后,扼守長江、錢塘江和甬江出海口的舟山,海上治安走向惡化,自廣州中轉北上明州和揚州的商船受到威脅。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農民起義軍余部并不能阻擋唐朝海上大貿易的巨大慣性,政府迅速收拾殘局,自明州、揚州等地起點的東洋貿易航路迅即得到恢復,經江(河)海聯運到明州、揚州,再經廣州水水中轉的南洋貿易航路依舊興盛。

史料記載,公元771年以后,日本繼續派出遣唐使經舟山來華。其間,日僧慧鍔于咸通四年(863)自五臺山請觀音像去日本,在梅岑山觸礁,留像于島上,開創了普陀山佛教的千年興盛。

與此同時,唐代宗在位時,每年抵達廣州的各國船只達4 000艘,可見當時海上絲路,仍是盛況空前。74其中,北方的白瓷、洪州的黃褐釉瓷、長沙的銅官窯瓷和越州的青瓷等,多從水路出長江和甬江口,經舟山后,或直達東亞,或經廣州水水中轉后遠銷至東南亞、印度洋、阿拉伯,乃至地中海一帶。

公元907年,唐朝滅亡。五代十國時期,臨安人錢镠以杭州為都城建立了吳越國。吳越國雖是蕞爾小國,但長期受海上絲路貿易的熏陶,熟知絲瓷貿易的巨大利益,深諳造船技術和海上貿易方法。為保障海上航路的暢通,吳越國于公元909年復設翁山縣。其后,曾有販私鹽經歷的錢镠在偏僻的岑港建立海內外貿易基地,“南北舟舶輻輳于此”,造就了海上貿易的城鎮,譽稱“六國港口”。75

公元978年,吳越國納土歸宋。然而,北宋皇朝雖然結束了十國的紛爭,卻始終難以擺脫與周邊少數民族政權長期對峙的積貧積弱局面。在這種形勢下,海上絲路取代陸上交通成為溝通中外往來,獲取商貿利益的主要途徑。

自唐代開始,精美的中國瓷器在世界各國受到熱捧,沉重易碎的瓷器成為海絲路上的大宗貨物。

受唐代影響,宋朝建立之初就十分重視和鼓勵海外貿易。公元971年,宋太祖在廣州設立市舶司,76負責掌管海外貿易和征收關稅等事務,重開外貿窗口。

北宋熙寧年間,經過范仲淹主張的“慶歷新政”和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變法”洗禮之后,宋朝實行更為開放的政策。當時,強大的貿易船隊與東洋的高麗、日本和西洋諸國都建立了貿易關系,影響直達西亞和非洲。

然而,扼守江(河)海聯運門戶的舟山,其海上治安問題一直是北宋朝廷擴大貿易規模的瓶頸。北宋熙寧六年(1073)四月,根據曾任鄞縣知縣,時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王安石等官員的奏請,宋神宗趙頊先是準許在舟山置尉負責海島治安與剿滅海盜事宜,兩月后又在故翁山縣地重建縣治,并棄用舊翁山之名,賜新縣名為“昌國”。77

關于昌國地名的含義,元大德《昌國州圖志》卷一對王安石等人的奏本進行了詳細的解讀:“意其東控日本,北接登萊,南亙甌閩,西通吳會,實海中之巨障,足可以昌壯國勢焉。”也就是說,大宋朝廷從海洋的視野出發,將建縣問題上升到了保護海上絲路安全,關乎國家富國的戰略高度。

(二)昌國設縣后對海上絲路發展的促進作用

昌國設縣之后,經過舟山到達明州、杭州和長江口、山東半島等地的海外貿易得到迅速發展,舟山從此步入與國家命運,民族興衰息息相關的新時期。

昌國設縣之后,海路綏靖。在舟山的強力拱衛之下,從明州出發的東洋航路與經廣州水水中轉后的西(南)洋航路,以及從長江、運河而來的運輸線在此交匯,宋朝廷于1102年在杭州、明州設置市舶司,明州和杭州作為江(河)海聯運中心的地位得到了鞏固。

依托海外貿易的繁榮,北宋時期工商業的發展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年納稅商品交易額超過8億貫,平均每人8貫以上,工商業稅收在國家財政收入中的比重超越了農業稅收。78

宋代遣使出洋的情景也蔚為壯觀。當時,參與貿易的既有稱為“神舟”的官造巨型海船,也有稱為“客舟”的民間大型海船,一路相隨,前后綿延數里。《宋史·高麗傳》記載,公元1078年,宋神宗在明州專門建造了兩艘“神舟”的官船出使高麗。這兩艘海船“巍如山岳,浮動波上,錦帆鹢首”。到達高麗后,高麗人從未見過如此巨船,“傾城聳觀、歡呼出迎”。《宣和奉使高麗圖經》亦載,宋徽宗于公元1102年新建兩艘神舟,與六艘客舟組成豪華船隊,經停舟山的沈家門和梅岑山等地后駛往高麗。79

南宋時期,中原失落,戰事頻仍,國庫難繼。宋高宗認為:“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動以百萬計,豈不勝取之于民?”80遂組建護航艦隊,改善港口條件,進一步擴大貿易規模。

據專家考證,與南宋通商的國家有50多個,溝通了亞非歐三大洲。81其中,銷往東洋的商品不僅包括瓷器、絲綢、茶葉、樂器、藥材、書籍等國內的貨物,還包括了香料、象牙、犀角等從西(南)洋航路轉運來的東南亞、南亞和西亞等地的特產。由于越州窯青瓷產品在東洋瓷器貿易中占據了較大比重,對高麗國的瓷器行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催生了高麗的翡色青瓷。82

所謂貿易,就是貿有無,調余缺。東西方在文化和物產上巨大差異,為中外貿易打開廣闊的市場。南宋時期,進出口貿易盈利占當年財政總收入的20%。據考證,宋代外貿的大頭在西(南)洋。2007年整體出水的“南海一號”,就是一艘從南宋出發,駛往西(南)洋的商船,裝載有7萬—8萬件瓷器,其中不僅有福建出產的德化窯、磁灶窯產品,還有大量的景德鎮瓷器。西亞等國的考古證實,在敘利亞的哈瑪等遺址中,有宋代德化窯白瓷片和南宋杭州官窯的牡丹浮紋青瓷缽碎片。83

出于對文化藝術方面的過度追求,南宋朝進口的主要商品是香料、象牙、犀角、珊瑚等奢侈品,這些商品從西(南)洋而來,經廣州、泉州等地中轉后,經舟山海域運入繁華的臨安城。

昌國設縣后,舟山的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地方史料記載,復縣僅四十多年后的北宋政和六年(1116),舟山有本客籍人口11 475戶、35 186人,較初設昌國縣時增長了10多倍,84大大提高了舟山的人氣。與此同時,從1073年設縣到乾道年間(1163—1173)的近一百年時間里,昌國縣通過捍鹵筑塘等措施,新增灘涂圍墾面積103.25平方公里,85開發官、民田15.9萬畝。寶慶年間,昌國縣每年夏稅收絹2 558匹、綢625匹、絲綿10 722兩,秋稅收官糧3 689石,年鹽業產量4 131噸。86

針對當地居民和海上貿易的需求,昌國縣官府在全縣境內設置了15個酒坊,年收入純利潤10 927貫,遠遠超過了當年昌國縣農漁業稅和免役稅等稅收總額。

依托地利,舟山的文化交流也隨海上絲路的興盛得到了發展。1072年,日僧成尋來華參佛。1124年,宋使團奉使高麗。1261年,日僧直翁智侃赍先師蘭溪和尚語錄入宋謁普陀山。這些來往都對中日、中韓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成尋的《參天臺五臺山記》、徐兢的《奉使高麗圖經》等記載了大量的舟山地名和風土人情。其中,《參天臺五臺山記》對沈家門的記載,是該地名第一次在歷史文獻中露面,對研究世界著名漁港——沈家門港的形成及由來具有重大意義。《奉使高麗圖經》卷三十四亦記載:“……小于洲而也可居者,則曰島,三島之類是也。小于島則曰嶼,小于嶼而有草木者,則曰苫,如苫嶼而其質純石者,則曰焦。”這一表述,形成了海島地名分類的完整體系,是古代文獻中唯一可查的關于海島通名的史料,其價值彌足珍貴。

(三)忽必烈東征日本催生了昌國縣行政區劃的升格

由蒙古族建立的蒙元朝廷,在東征西伐中與世界各類文明廣泛接觸,既具有大陸文明所難得的開闊視野,又保持了馬背民族的原始野性,對外實施和平貿易與武力征討并舉的政策。地處海陸交匯處的舟山,因此成為海上貿易和海上征伐的交結點,催生了行政區域的升格。

元朝建立之后,利用其陸上霸王的優勢,一方面重開陸上絲路,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視保持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

攻取浙、閩等地后,元政府于1277年循唐宋舊制,在泉州、慶元、上海、澉浦四處港口設立市舶司,慶元即今寧波。后又陸續添設廣州、溫州、杭州三處市舶司。87至13世紀末,市舶司裁并,留慶元、泉州、廣州三處。

海上絲路的繁華,在廣州、泉州等地催生了大批異域富商。這些僑居中國的商人,富甲一方,實力強勁。在商貿利益導向之下,元朝廷沿襲了南宋任用異域海商為官的做法,重用曾提舉泉州市舶司的降臣,阿拉伯人蒲壽庚為福建行省參知政事、中書左丞。蒲壽庚的子孫也多位居行省級高官,成為富貴滿門的紅頂海商世家。

面對利益誘惑,元朝廷大搞壟斷,于1284年開創了由官方投資,商人出力,按官七民三比例分成的官私合營方式,獲利更巨。與元代開展國際貿易的國家達100多個。

元朝建國后,元太祖忽必烈多次遣使詔諭日本,但被好武的日本幕府政權吃了閉門羹。如此不給面子的行為,令強悍神武的忽必烈很是難堪。于是,元朝廷開始安排對日行動。

公元1274年,忽必烈在攻打南宋的同時,組建了一支32 300人的蒙、漢、高麗聯軍,從朝鮮半島出發東征日本。聯軍在取得小勝之后,因臺風襲擊而受挫。

征東失敗之后,忽必烈又兩次遣使日本遞送國書,均被殺害。這令他大為震怒,決心再次出征日本。

南宋被滅之后,元軍招降宋軍和海盜,在東南沿海籌建海軍,擬從當時稱為慶元的寧波出發,從海路征東。

其間,元朝廷根據籌備征東工作和守護貿易航線的需要,于1278年農歷二月,將昌國縣升格為昌國州,舟山歷史上第一次出現了地市級的行政建置,并破例授漢人劉思義為宣武將軍銜,任命他擔任相當于市委書記的州達魯花赤一職。

公元1281年,忽必烈的江南海軍從慶元起航,經舟山跨海征東。同時任命高麗將領金方慶為征東都元帥,組建東路軍,取道高麗出征。兩軍一路掠殺,會師于日本壹岐島,卻因再次遇臺風襲擊而功敗垂成。

三 雙嶼港,充滿血與淚的中歐貿易嘗試

明代,由于倭寇、海盜的騷擾造成海疆不靖,加之重農抑商理念等因素的影響,88明朝廷從明洪武十九年(1386)起開始實施“海禁”政策,強遷海島居民入內地,“不許片板入海”。此前,洪武元年(1368),明朝征南將軍湯和的軍隊在昌國縣蘭秀山等地,遭元末農民起義軍方國珍舊部襲擊。蘭山、秀山、岱山、長涂、金塘五島民軍,駕舟200余艘,襲定海縣,攻明州、占象山縣城。自洪武五年(1372)起,開始發生倭寇侵擾東南沿海事件。這些都是實施“海禁”政策的直接誘因。作為“海禁”政策的源頭之一,舟山群島首當其沖,成為 “海禁”政策的最大受害地。1386年,朝廷派兵強遷舟山群島46島居民3萬余人入內地。其間,因邑民王國祚赴金陵面圣,力陳翁洲,即今舟山本島不可遷徙之理由。明太祖準允547戶,8 805人留守舟山島,與駐軍同守昌國城。翌年六月,廢昌國縣,置昌國鄉。89從此,人口劇減,漁場沉寂,經濟凋零,舟山群島的社會經濟發展走向大倒退時期。

在大明皇朝閉關鎖國,繼續固守一片黃土地的同時,地球另一面的歐洲,正悄悄地發生著影響著人類生活方式的巨大變革。此時,深受《馬可·波羅游記》《鄂多立克東游記》等作品影響的歐洲人,對地處東方的中國產生了濃厚興趣。進入16世紀,隨著航海技術的發展,歐洲開展了大規模海上探險和殖民擴張,出現了著名的地理大發現,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從15世紀后期開始,歐洲高度發達的船隊出現在世界各處的海洋上,并循著前人的記載,到印度和中國尋找著新的貿易路線和貿易伙伴。1511年,葡萄牙人攻占了馬六甲,開啟了通向中國的海上門戶。從1513年開始,葡萄牙人先后到達廣東和福建沿海。嘉靖二年(1523),五艘葡萄牙船攻打廣東新化縣西草灣,受到明軍的激烈反擊,損失艦船2艘,人員77人。于是,葡萄牙人開始北上尋找新的貿易基地。

與此同時,經歷了明洪武十九年開始的禁海徙民之后,包括雙嶼港在內的舟山群島多數海島處于無政府管理的荒蕪之中。90嘉靖二年(1523),日本西海道大內氏使者宗設謙道與南海道細川氏使者瑞佐、宋素卿兩個貿易使團在寧波發生史稱“爭貢事件”的使團爭執,宗設謙道殺死了瑞佐,并乘機燒殺焚掠,殺備倭都指揮劉錦,擄指揮袁璉。為此,明朝廷罷撤了寧波、泉州、廣州三地的市舶司,禁止國家間的朝貢貿易,日本商人從此走上以沿海荒廢島嶼為基地的海上武裝走私貿易之路。在這個過程中,六橫雙嶼港因與寧波距離接近,海上交通便利,避風錨泊條件良好等因素,成為日本人的首選貿易區域。明嘉靖三年(1524),葡萄牙人在李光頭、許棟、王直(一作汪直)等中國和日本海商的引導下,進入雙嶼港的走私貿易之中。從此,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及日本、東南亞商人紛至沓來,在雙嶼進行互市貿易,東南沿海的粵、閩、浙、徽等地商人亦蜂擁而至,雙嶼港頓時成為多國貿易的“自由港”。經過二十多年的走私經營,雙嶼由港興市,由市建城,發展成一個有人口3 000人,房屋1 000余座,建有醫院、教堂和市場的小城鎮,成為當時世界上最繁華的港口之一。一艘艘堅固的貨船滿載著象牙、珍珠、犀角、香料和寶石駛進港口,又滿載著華麗的絲綢、精美的瓷器和上好的茶葉緩緩駛出境外。91

由于雙嶼港所在的舟山群島在當時屬寧波府治下,距離寧波很近,國內的主要貿易貨物大多由陸路到達寧波,轉而由寧波入海到雙嶼港交易。因此,以葡萄牙人為主的歐洲人將當時籍籍無名的六橫島和雙嶼港用他們已經略有所知,但又了解得不甚清晰的寧波(Liampo)來指稱。92其間,在西方編繪的地圖中,均將雙嶼港名稱譯注為Liampo。

圖2 舟山古今地名對照

通過雙嶼港的走私貿易活動,舟山群島開始進入西方人的視野。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明政府派時任提督浙閩海防軍務,巡撫浙江的朱紈負責剿滅雙嶼事宜。四月七日夜間,朱紈棄當地軍隊,調取福建福清水師380艘6 000余人的兵力,由都指揮盧鏜率領,成功突襲雙嶼港,大敗武裝海商,俘虜了李光頭,一把大火把雙嶼港焚燒殆盡。許多中國人、葡萄牙人以及葡萄牙人所帶來的黑人,被官軍或殺或擒。葡萄牙目擊者平托(Fern?o Mendes Pinto)稱:


此次上帝所予可怖之懲戒,幾達五小時之久,兇猛之敵人使Liampo境內,一無遺存。凡為彼等所見者,一律破壞焚毀。此外,復有基督徒一萬二千人(按:恐為一千二百人之誤)被害,內有葡萄牙籍八百,俱在三十五艘小艇及四十二艘巨艦中焚斃者。金錠、胡椒、檀香、丁香、肉豆蔻,及其他貨物,損失二百萬金。93


雙嶼的葡萄牙人和走私集團被驅逐之后,朱紈親臨雙嶼視察,本來考慮“賊除之后、即將此地立為水寨、屯軍聚守、勿令空閑、復為賊人所據、庶外足以拒賊、內足以藩屏”,但因眾人商議“福兵俱不愿留,雙嶼四面大洋、勢甚孤危、難以立營戍守,只塞港口為當”,只好命令官軍“聚樁采石、填塞雙港”。94這個盛極一時的國際私貿區,終于在一場歡宴之后,由于成員的引火自焚,就此告別了畸形的繁榮,再次成為國家的“驅遣之地”。

四 定海山,固守防御戰略下的深刻教訓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人為的“海禁”掩飾不住戰略要地的閃亮光芒。當歷史翻到清康熙年間之時,強大的大清帝國平定了臺灣,綏靖了海疆,清朝廷開放廣州、漳州、寧波、云臺作為對外貿易港口,準許外國商船前來交易。此時,朝廷上下再一次看到了舟山群島的重要戰略地位,展復舟山的動議正在悄悄醞釀!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浙江巡撫趙士麟,會同定海鎮總兵孫惟統等撰寫了《舟山展復事宜疏》,向康熙提出建議,復遷原籍舟山各島的百姓回島,并鼓勵內地農民遷至舟山群島墾荒屯田,提出“舟山為寧郡藩籬,請移定海總兵駐扎鎮守”95的主張。于是,清政府頒“展海令”,開始展復舟山,并移定海鎮至舟山島,96建舟山鎮,改定海鎮總兵為舟山鎮總兵。從此,漁農百業漸漸復興。

舟山,本是昌國縣城南面的一座小山,其名始于宋代。元大德《昌國州圖志》記載:“舟山,在州之南,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也就是說,因為縣治的設置和繁華,縣治之南的小島四周,形成了舟帆云集的壯觀場面,民眾因此形象地稱之為“舟山”。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縣令趙大忠在山側辟舟山渡,置航船往來于昌國和明州。97昌國廢縣后,留守群島的島民主要聚居在故縣城附近,仍然通過舟山渡同外界聯系。慢慢地,昌國名稱漸隱,而舟山之名逐漸發展成為對整個舟山島乃至舟山群島的稱呼。至嘉靖年抗倭名將浙江總督胡宗憲撰《舟山論》時,“舟山”一名已指整個舟山群島。98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五月,舟山鎮總兵黃大來會同浙江巡撫趙士麟等,向皇帝提出了在舟山群島重設縣治的建議。翌年五月,康熙帝批示“山名為舟,則動而不靜”,遂取海波永定之義,詔改“舟山”為“定海山”,頒賜宸翰,題賜“定海山”額。1688年,清朝廷批準在舟山群島設立定海縣,并改原定海縣為鎮海縣。

從舟山群島再次復縣,并改縣名為“定海縣”的過程來看:一是朝廷上下均認識到“舟山為寧郡藩籬”這一地理位置上的戰略意義,多人多次提出復縣的想法,并得到了皇帝的首肯;二是在中國歷史上名聲赫赫的康熙皇帝,取“海波永定”之義,親自將舟山島更名為定海山,并“強奪”相鄰的定海縣作為在舟山群島新設的縣級政區名稱,明顯體現了康熙皇帝以海島為屏障的固守戰略思想。可見,此次復縣是一種戰略舉措,是舟山群島上第二次實施的國家發展戰略。

第二次國家發展戰略的實施帶來了舟山群島的全面復興。新定海縣設立之后,原籍舟山各島的百姓紛紛回遷,江浙等沿海各地窮困百姓見舟山群島地廣人稀,有豐富鹽業、漁業資源,也陸續呼朋喚友,將婦攜雛來海島定居。然,因遷徙時大量人口流離失所,其中真正為舟山原籍者回遷者不多,多數則從沿海各地,甚至從全國各地遷來。二十五年之后,至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定海縣總人口上升為7 253人。99

經過明代和清初海禁時期的休養,舟山海域漁業資源得到了保護,大黃魚、小黃魚、帶魚、烏賊種群數量龐大。自清雍正、乾隆年間開始,隨著“康乾盛世”經濟與科技發展,大對、大捕等新的漁業生產方式開始興起,漁業生產范圍不斷擴大,舟山群島各島嶼周圍的淺海、港灣及岱衢洋、黃澤洋、大戢洋和嵊山漁場、中街山漁場、洋鞍漁場、長江口漁場等區域都逐漸得到大規模聚捕,舟山漁場進入大開發時期。其間,蘇、浙、閩一帶漁民的大量漁船云集舟山漁場生產作業,“江南、浙江、福建沿海諸郡漁船畢集于此”100。其中,部分漁民在生產作業過程中陸續上島定居。

清朝的海島開發戰略貫穿了整個大清皇朝全過程,舟山群島的開發也因此逐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清宣統元年(1909),舟山群島人口達到78 177戶,371 977人,分別比三百年前的1713年增長了46.9倍和50.3倍。101

但是,作為由北方少數民族建立的清皇朝的皇帝,康熙大帝深受白山黑水造就的山水視野的自囿,擺脫不了生活習慣和人文血脈的影響。從當初朝廷大臣向康熙灌輸的“舟山為寧郡藩籬”等理念來看,康熙對舟山群島區位優勢的認識,與宋神宗趙頊提出的“東控日本……足以昌壯國勢焉”102等觀點相比,顯然又略遜一籌。而康熙皇帝取“海波永寧”之義命名的“定海”一名,也僅將舟山群島定位為海岸關防和華東門戶的地位,缺乏開闊的海洋視野,缺乏開發海洋的經濟理念。因此,在此基礎形成的海島開發戰略,其核心是鞏固海防,戍衛邊疆。玄燁的孫輩們既沒有康熙大帝英明神武,也被皇宮高墻阻擋了視野,實施了閉關鎖國的政策。可見,自康熙年間開始實施的海島開發戰略,僅僅是對海洋漁業、鹽業和土地資源的原始攫取,并未形成海洋經濟和海上貿易的大繁榮,這也為后來的鴉片戰爭的失敗和喪權辱國條約的簽訂埋下了伏筆。

1600年,英國成立東印度公司。此后,在英帝國大規模開展世界貿易和殖民擴張,特別是來自荷蘭的威廉于1688年入主英國后,把荷蘭的制度移植到了英國,海上力量成為英國最為重要的國家戰略工具,東印度的貿易也因此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康熙三十九年(1700),清政府在舟山本島南岸的定海道頭建立了商館,103俗稱紅毛館或西洋樓,為外國商人提供膳宿。當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派客恰浦率商船四艘到舟山開展海上貿易。此后,東印度公司在開展經濟貿易的過程中測繪地形,收集地理、政治、軍事和人文方面的情報,為進一步擴張海洋權益做準備。1703年,為英國軍隊提供地圖服務的桑頓公司一改過去以中國全國或省區為制圖單位的繪圖方式,以小小的舟山群島作為制圖單元繪制單幅地圖,充分暴露了其計劃以舟山群島為跳板,大規模擴大對華貿易的野心。1710年,到舟山貿易的船舶增到10艘。1755年,“外洋番船收泊定海,舍粵就浙,歲歲來寧”104。通過上述貿易,英國殖民者覬覦中國這個神秘東方帝國的野心被進一步放大,意圖占領舟山群島作為自由貿易港,以攫取中國的巨大資源和財富。

1756年起,清廷轉而拒絕外國商人來舟山和寧波通商。1759年,東印度公司又派英國商人洪任輝(James Flint)乘“成功”號至舟山,意圖繼續在舟山群島立足,但遭到驅逐。1792—1793年,英國人又派特使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來華,再次請求清政府允許其商人在舟山群島居住并開展貿易,被乾隆皇帝斷然拒絕。1051839年,英國殖民者開始謀劃侵略舟山的行動計劃。11月4日,英國大臣巴麥尊(Henry John Temple Lord Palmerston)給海軍上校、商務監督義律(Charles Elliot)的機密件中說:“女王陛下政府意欲……占領舟山群島,攔截沿海船只。”106

1840年7月5日,英侵略軍司令伯麥率各類艦只26艘,進攻舟山。時定海總兵張朝發率部2 000余人駐守。英軍進攻定海,張朝發部在港口水面接戰,張朝發折股落水,守城清軍一觸即潰,英軍于次日凌晨占領了定海城,鴉片戰爭爆發!舟山群島一時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1841年2月,英軍撤出舟山群島。9月26日,英軍再次進攻舟山,此前已在舟山群島集結的定海鎮總兵葛云飛、壽春鎮總兵王錫朋、處州鎮總兵鄭國鴻三位總兵率部英勇抵抗。雙方激戰六晝夜后,三位總兵同日壯烈殉國,戍守清軍大部分陣亡。定海再次淪陷。1846年,中英簽訂《退還舟山條款》,英軍于7月退出舟山。在《條款》中規定:“英軍退還舟山后,大清國永不以舟山等島給他國。”1071856年10月,英法聯軍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1860年5月,英法聯軍再次侵占定海城。

鴉片戰爭的失敗,打開了中國封閉的國門,清朝政府從此喪權辱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巨大財富從此自東方流往西方。但是,侵略者隆隆的炮聲也打痛了國人,打醒了國人,讓長期固守黃土地、黑土地的中國人看清了外面的世界,體味到海洋的價值。同時,被武力打開的上海、寧波等口岸的貿易活動,也間接帶動了舟山群島的發展。在此過程中,一些不愿偏居小島,不甘寂寞的島民,開始走出群島,到上海、寧波等貿易口岸施展才華,逐步形成了以朱葆三、劉鴻生、周祥生等為代表的寧波幫定海商人群體,帶動了舟山群島民風鄉風的轉變。

五 舟山群島新區與第三次實施的國家發展戰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百廢待興。薄弱的國民經濟基礎不得不使新生的人民政府以鞏固政權、解決溫飽為政策導向。為鞏固新生政權的國防實力,1953年6月10日,經政務院批準,舟山設立舟山專區,東海海域再次出現地市級的行政政權,群島之星再現光芒。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的東風吹醒了島民頭腦。掙脫了“大鍋飯”式生產關系束縛的偏遠小島漁村居民,借助生產力發展和當時比較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成為改革開放成果的最早受益者。其間,群島經濟得益于得天獨厚的漁、港、景資源優勢,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

1987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撤銷舟山地區,設立地級舟山市,成為我國第一個以群島設立的地級市。

但是,隨之而來的漁業資源衰退,也使千島之城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

改革開放,讓中國的經濟在世界經濟發展大潮的帶動下,從“黃土地”走向“藍色海洋”。改革開放,拓寬了國人的視野,讓國人和島民看清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潮流,看到了海洋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步入21世紀以后,在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舟山再度引起了世界的關注。其間,舟山人民開始將對“漁、港、景”資源優勢的認識,轉變為“港、景、漁”理念。

“舟山”地名源于港口、源于海運,舟山的騰飛,依托于大港,依托于交通!

2005年12月10日,東海大橋建成通車,以嵊泗縣小洋山島建設的洋山港區從此成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9年12月25日,舟山跨海大橋建成通車,舟山島由海島變“半島”。舟山的中心區域從此告別舟楫,快步邁向大橋時代。

2011年6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以舟山市全境設立國家級浙江舟山新區,成為全國唯一以發展海洋經濟為主題的國家級新區,通江達海的21世紀海上絲路大節點,被賦予“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的先導區、海洋綜合開發試驗區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等戰略定位,開展了江海聯運中心建設。歷史繞了一個大圈,國際貿易大港的重任又重新回到了當年的雙嶼港周圍。

世界再次矚目舟山。千島大舟,揚帆遠航!

結 束 語

地名是城市歷史發展的忠實和生動記憶,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就是保護城市的人文血脈。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治市| 如东县| 南雄市| 仪陇县| 云林县| 馆陶县| 昆山市| 商河县| 武宁县| 颍上县| 永城市| 宝兴县| 东莞市| 荆州市| 泰顺县| 烟台市| 永嘉县| 峨山| 湟源县| 丹凤县| 南漳县| 固安县| 奉节县| 乌拉特中旗| 杭州市| 呼玛县| 新和县| 噶尔县| 南康市| 筠连县| 山阴县| 霍邱县| 西充县| 锦屏县| 武平县| 运城市| 镇雄县| 漳平市| 延庆县| 武鸣县| 乌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