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白虎壟

“白虎壟”是長陽土家族自治縣漁峽口鎮的一個地方,位于清江中游長陽漁峽口鎮西北1千米處,東距香爐石早期巴文化遺址1.5千米,海拔368米。“白虎壟”的稱呼可以追溯到神話時代,盡管無法明確具體的年代,卻是清江流域土家人始祖記憶的重要場所,并且以特殊的力量不斷建構土家族始祖信仰文化。這個“記憶場域”包括了以“登心嶺”為中心的地區。

道光《長陽縣志·古跡》引《水經注》說:“白虎壟,在縣西二百三十里。昔廩君死,精魂化為白虎,故巴人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祀。”引文按語曰:“廩君之生也,出于赤穴;其沒也,化而為白虎,跡涉怪誕,事屬不經。然考之列史,凡蠻夷君長大類如此,等而上之,石紐元(玄)鳥,感虹履拇,《經》《傳》皆有明文。是知異人異事,理有固然。廩君望巖而嘯,山巖為崩,有王夷水之靈,其有功于夷水必多。生而巴人君之,死而巴人神之,白虎有垅,宜也。”這段記載解釋了“白虎壟”因為廩君升天而得名,并且用古人更多的記憶確證了廩君“生而巴人君之,死而巴人神之,白虎有垅,宜也”的合理性。

“白虎壟”是漁峽口的一個地名,并且當地人以其與土家人始祖的關系而感到自豪,對于“白虎壟”的解釋,附會了更多的神奇。

傳說很久以前,白虎壟東巴王沱以北的懸崖峭壁處的大溶洞(今稱蟾洞),有一位祖公佬化裝的“白胡子老頭”來此居住。他衣衫襤褸,長期不飲不食,卻感覺不到寒冷和饑餓。閑暇無事時,常到天門埡(在白虎壟附近)等處走走;過了好長時間,他突然在洞中無疾而終。當地人把他抬到垅崗上的登心嶺安葬。安葬的當晚,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人們從電光閃爍中看見老頭的尸體化成了一只大白虎,飛升而去。說來也怪,打這以后,垅崗一帶,人們再也不見猛獸毒蛇的襲擾,老百姓安居樂業,歲歲五谷豐登。當地人認為這是白虎神保佑的結果,所以每逢老頭化白虎的日期便錐牛祭祀,以示不忘白虎恩德。久而久之,人們便把垅崗稱為白虎壟,把老頭化虎處改稱白虎垴。又不知過了多少年多少代,人們尊稱老頭為向王天子,白虎壟附近曾建有三處白虎廟,祀奉香火,祭祀向王注153

這則傳說中的“白虎壟”是一位善良而有神性的白胡子老頭子垂死化虎升天的地方,這種解釋顯然與白虎壟所在的漁峽口的生態小環境有關系,里面出現的白虎垴、巴王沱、“蟾洞”、天門埡、登心嶺等地是圍繞“白虎壟”出現的地名,“白虎壟”的解釋依托漁峽口的山地形貌及其文化而具有真實性自在情理之中。

“白虎壟”南臨清江,將白虎壟與清江聯系,將白虎與清江保護神聯系成為白虎壟來歷的又一種解釋:

相傳向王天子做好事,用土船推人們過河,不料,一天翻了船,當地人識水性,游上岸了。可向王天子說要試試清江險灘的水性,不聽勸阻,順水游到距神洞一里遠的回水沱,淹死了。人們在江里撈尸,三天三夜沒撈起來。后來,人們沿清江往下找,終于在資坵灘上發現向王天子的尸體,人們將他包裹好,一路打喪鼓,唱喪歌,抬回漁峽口。正掩埋時,向王天子忽然變成一只白虎,乘著一股白煙飛上天,后來人們把在漁峽口掩埋他的地方叫白虎壟,回水沱取名巴王沱,資坵灘也改名叫向王灘。注154

傳說中以向王天子來解釋白虎壟、巴王沱、向王灘的來歷,增強了清江兩岸地方風物的神圣色彩,成為生活在清江兩岸土家人的信仰依托,傳說中向王天子為清江保護神在當地民眾信仰中深入人心,傳說中的向王天子與白虎壟的緊密關系,強化了向王天子作為始祖信仰的民族根性。

白虎壟所在的漁峽口,覃姓是主要姓氏,也是土家族的主要姓氏,在白虎壟邊上修建有覃家祠堂。這座在覃氏家族的神圣場域記憶著白虎和廩君的關系,記憶著清江流域土家人對于白虎在他們生活中的神圣位置:

在長陽漁峽口覃家祠堂原來叫白虎壟堂。是覃家不忘向王天子的恩德修建的。覃家祠堂最先呢也不在這個地方,到了民國的時候,有個叫覃福成的,他感覺到這里有靈氣,請了陰陽來看,地脈比原來的地方也要好一些,就把覃家祠堂移到這里來。祠堂里有座祖宗牌,過去的有好長好寬啦都是有規定的,有尺寸的。最先祠堂供的牌位呢,不叫祖宗牌,叫栗主。祖先死了,最先用的是桑樹制作的牌子,一年以后就把桑樹座的牌子一埋,換成栗木。至于還有沒有其他含義,那我搞不大清楚了。祠堂里放著一塊“白虎萬代興”的碑,碑文的“興”字是上面一個“內”,下面一個“大”,這是民國時期常見的一個簡化字。可見這個碑應該是很早時候就存在的。注155

“白虎壟”的解釋有多種指向,每一種解釋代表了一種記憶的形式,但是,上述的解釋是以“白虎”信仰為核心,這種信仰心結在當代土家族文化中仍然受到特別推崇。長陽、鶴峰土家族自治縣成立時,游行隊伍的前面竟抬著一個特制的白虎。長陽、五峰、巴東等清江流域的縣市在博物館、民族文化展示廳均有白虎的塑像。在清江流域土家人一些大型的文藝演出和旅游景點中,“白虎”符號隨處可見。

傳說雖然遙遠,傳說中“白虎升天而去”的描寫是真是假不得而知,但是,傳說中白虎升天的“白虎壟”還在,在這里,我們發現圍繞“白虎壟”的名稱,涉及三種關系:白胡子老人化白虎;向王天子化白虎;廩君化白虎。三者關系中的支點是“白虎”,“白虎壟”就是白虎升天之處。在信仰邏輯上,白胡子老頭、向王天子和廩君在清江流域土家人,尤其是長陽土家人那里具有同構關系,這種同構從歷史的維度上說不一定正確,但是這種疊加式的記憶看起來有些“混亂”,從土家人的生活視角來說卻是有意義的。

“白虎壟”的記憶場域不是孤立的,而是與附近其他始祖文化相聯,從而構成了以白虎壟為中心的“記憶場”和記憶圈,比如,觀尖頂端常有云霧繚繞,傳說為白虎棲息出沒之地,古人為紀念白虎神曾于此建白虎觀。后來廟朽坍塌,今僅存一塊平地。白虎壟因廩君墓葬及化虎于此而得名。廟嶺位于垅東東村,東可俯瞰滾滾東流的清江,傳說此為廩君隱居蟾洞時的游憩處。明代,當地人在此建有向王廟,因與西邊白虎壟遙遙相對,故人們按“左青龍、右白虎”之意命廟名曰“青龍寺”。清至民國時,廟內曾供奉向王天子和德濟娘娘塑像各三對,并長年有僧人侍奉香火,20世紀50年代初寺廟及神像被拆毀。思天灣的“天鵝抱蛋”,位于垅崗西村山灣處,得名于坪前有石山突兀狀若蛋。傳說以前覃氏祖彥美居此時,夢向王天子召見,賜花傘一把,囑他歸途中不得返顧,到家后花傘將變成美女與他結為夫妻。彥美擇得賢妻藺氏,以為夢驗,為感念向王天子賜妻之德,遂將此地改名“思天灣”。后來彥美子孫繁衍,漁峽口地區覃姓多為其后裔。民國時,覃氏族長輔臣慕其靈秀,乃將覃氏宗祠由蠻家灣(今枝枯坪鄉趙家灣村)遷建于此,并命名為“白虎壟堂”注156

由此可見,“白虎壟”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圍繞“白虎壟”構建的土家人始祖信仰文化譜系在鄉民的生活中以記憶的方式傳遞著,圍繞“白虎壟”的記憶場域世世代代匯聚著人們關于廩君、白虎和向王天子的信仰,以至“白虎壟”成為清江流域土家人始祖信仰中心之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徐水县| 军事| 土默特右旗| 韩城市| 永城市| 湄潭县| 吉林市| 班玛县| 万年县| 乌鲁木齐市| 闻喜县| 西乌珠穆沁旗| 贡觉县| 繁昌县| 平邑县| 青龙| 大渡口区| 明光市| 灵川县| 西林县| 永宁县| 宝丰县| 吉林市| 玉田县| 信阳市| 屏南县| 云梦县| 上杭县| 阿勒泰市| 吴忠市| 迭部县| 彭水| 衡阳县| 乐陵市| 泰顺县| 孙吴县| 肇州县| 集安市| 惠安县| 安远县| 邵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