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 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 682字
- 2020-11-06 10:45:04
六 最后再說幾句
各個學科領域的發展事實告訴我們,研究要有所突破,科學要有所發展,有效的學術假設是必不可少的。在理工科領域內,假設是常事,大多是先有假設后運用實驗等各種手段和辦法來探索求證。牛頓對蘋果落地的觀察和思考實際上是在伽利略關于力的假想的影響下進行的,從而提出了引起物理學革命的“萬有引力”這一牛頓定律。我們語言研究領域內,無論過去和現在,許多重要的突破也都有賴于科學的假設。語音學里“音位”的假設,漢語語音學里“零聲母”的假設,近來美國拉森(Richard Larson)等人關于“VP空殼理論”(verb shells)以及由此而演變出來的“輕動詞理論”(light verb)的假設,在推動語言研究上都起了積極的作用;而特別是美國喬姆斯基的三項假設——第一,人的頭腦里天生有一個語言機制;第二,人類語言具有共同的普遍性的語言規則(也稱“普遍原則”),語言間的差異只是由于參數的不同而造成的(這就是著名的“原則與參數”理論);第三,這種人類語言的普遍性規則是高度概括、非常簡明的。這些假設在全球范圍內極大地推動了語言研究。因此,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科學的創造性工作的重要特色是,先有理論預言某些論據,然后由實驗來確認它。”我國研究四維力學的著名科學家劉岳松教授也指出:“奇跡往往從幻境中誕生,世界上哪一項偉大的發明,一開始不都是一幅奇景?”應該說,在科學領域里,繼承,借鑒,懷疑,假設,探索,求證,循環往復,螺旋式上升,這是科學研究不斷創新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們漢語研究不斷創新的必由之路。當然,說起來容易,具體做起來可不像說的那么容易了。但有沒有這種意識,這將會影響研究成效。
(陸儉明:北京大學中文系,100871,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