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邏輯學講義(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德)伊曼努爾·康德
- 3028字
- 2020-11-06 10:45:36
導言
I 邏輯的概念
自然——無論是非生物界還是生物界——中的一切,都是依照規律發生的,雖說這些規律我們并非總能認識到。水位依照重力法則下降,動物依照規律行走。魚在水中游,鳥在空中飛,都是依照規律進行的。一般說來,整個自然界無非是現象依據規律的聯系;什么地方也沒有雜亂無章的東西。
我們力量的施展,也是按照我們所依從的某些規律發生的。起初,對于這些規律我們是無知的;通過嘗試和較長時間使用我們的力量,我們達到對規律的認識;最后,我們對之如此嫻熟,以致花費許多氣力在抽象中思考它們。例如,普通語法就是語言的一般形式。人們不懂語法,卻也在講話;不懂語法而講話的人,事實上也有語法,其講話也依從規律,但是對于這規律他卻沒有自覺到。
像我們的一切力量那樣,知性在其活動中也特別受到我們可以探究的規律的束縛。知性當然被看作是那思考一般規律的泉源和能力。感性是直觀的能力,而知性則是思維的能力,也就是把感覺表象置于規律之下的能力。因此,知性熱衷于尋求規律,發現了規律,它便感到滿足。問題在于:知性既然是規律的泉源,那它自身又依據什么規律進行呢?
毫無疑問,除了依據某些規律,我們就不能思維,或者說,我們就不能使用我們的知性。然而對這些規律我們也能夠就其本身去思維,就是說,我們能夠不去思維它們的應用,或者說,能夠在抽象中去思維它們。那么,這樣的規律有哪些呢?
知性活動所依據的規律,不是必然的就是偶然的。缺少前者,知性就完全沒有使用的可能;缺少后者,知性的某種確定的使用便不會出現。依賴于某一認識對象的偶然規律,同對象本身一樣多種多樣。例如,在數學、形而上學和道德學中就是這樣使用知性的。這種特定的知性使用的規律在被思考的科學中是偶然的,因為我是否在思維與這些特殊規律有關的這一或那一對象,這是偶然的。
但是,如果我們現在把必須只從對象中引導出來的一切知識放在一旁,單單思索知性的一般使用,那么,我們將發現這種知性使用的那些規律,它們在一切意圖中,在不考慮一切思維的特殊對象的情況下,都是絕對必然的,因為沒有它們我們就完全不能思維。所以,這些規律也能先天地,即獨立于一切經驗地被考察,因為它們不區別諸對象,而僅包含知性使用(這種使用可以是純粹的或經驗的)的一般條件。由此得出的結論是:思維的普遍的和必然的規律,完全只能與思維的形式有關,而與思維的質料絕對無關。所以,包含這些普遍的和必然的規律的科學,只能是我們知性認識或思維的形式的科學。因此,我們可以設想這樣一種科學的可能性,就像設想一種一般語法那樣,這種語法除了包含語言的形式之外,再沒有別的,不包含屬于語言質料的詞。
這種關于一般知性或理性的必然法則的科學,或者說——這是一樣的——,這種關于一般思維的單純形式的科學,我們稱之為邏輯。
邏輯作為一門關于一切一般思維的科學,不考慮作為思維質料的對象。
1)邏輯被看作一切其他科學的基礎和一切知性使用的入門。它之所以能夠如此,是因為它完全抽去了一切對象。
2)邏輯不是科學的工具。
我們把工具理解為說明怎樣可以產生出某種知識的方法指南。但為此我當然還要認識根據某種規律產生的知識對象。科學的工具不只是邏輯,因為它以科學及其對象和泉源的精確知識為先決條件。比如,數學就是這樣的一種出色工具。作為科學,它在某一種理性使用方面包含著我們知識擴展的根據。反之,邏輯作為一切一般知性和理性使用的普通入門,因為它不可步入科學并預知其質料,所以僅僅是使知識適合于知性形式的一種一般的理性技巧(canonica Epicuri)。在并非服務于我們知識的擴充,而僅服務于我們知識的評判和校正的意義上,邏輯方可稱為工具。
3)但是,作為思維的必然法則——沒有這些法則,知性和理性的使用就全然不會發生,它們因此是些條件,唯有在其下知性才能夠并且應當與自己本身相一致——的科學,作為知性的正確使用的必然法則和條件,邏輯是一種法規。而作為知性和理性的法規,它既不允許從任何一門科學,也不允許以任何一種經驗借來它的原理;邏輯必須包含好多先天的法則,這些法則是必然的、關于一般知性的。
雖然一些邏輯學家在邏輯中假定了心理學原理,但是在邏輯中提出這類原理如同從生活中提取道德一樣不合理。如果我們從心理學中,亦即從對我們知性的觀察中提取原理,那么,我們所見到的,僅為思維是怎樣發生的,及思維如何處于種種主觀障礙和條件之下;這便引向單純偶然法則的知識。但是邏輯學中的問題不在于偶然的規律,而在于必然的規律;不在于我們怎樣思維,而在于我們應當怎樣思維。因此,邏輯的規律必須不從偶然的知性使用中,而從必然的知性使用中引導出來,這種必然的知性使用無須任何心理學,在它自身那里便可找到。在邏輯學中,我們不想知道知性是怎樣的、如何思維,以及迄今為止知性在思維中是怎樣活動的;而想知道,在思維中知性應當怎樣活動。邏輯學應當教我們正確使用知性,即與自己本身相一致地使用知性。
從上述對邏輯的說明中,還可引出這門科學的其余重要性質,即
4)邏輯是理性的科學,這不是就單純形式而言,而是就質料而言 [1] ,因為邏輯以理性為其對象,它的規律并非來自經驗。因此,邏輯是知性和理性的自我知識,但不是就這些能力與對象相關而言,而是僅就形式而言。在邏輯學中我將不問:知性知道什么?知性能知道多少?或者,知性知識可以擴展到多遠?邏輯學中的問題只是:知性如何認識本身?
最后,作為一門理性科學,從質料和形式看,邏輯又是
5)一種學說或證明的理論。因為邏輯不研究普通的、單純經驗的知性和理性使用,而只研究一般思維的普遍的和必然的法則,所以邏輯以先天的原理為基礎,邏輯的一切規律都能由這些先天的原理引導出來并被證明,它們是理性的一切知識都必須遵循的原理。
由于邏輯被看作一種先天的科學或一種知性和理性使用法規的學說,它與美學根本不同,后者作為單純鑒賞的批判沒有法規(法則),只有規范(僅為判斷的典范或標準),而這種規范就在于普遍的協調一致。因此美學包含與感性法則相一致的知識規律;反之,邏輯則包含與知性和理性法則相一致的知識規律。倘若人們將學說理解為由先天原理而來的一種獨斷的指示,假如人們無須其他從經驗得來的教導,通過知性就了解到一切,假如學說使我們據以獲得所希求的完備規律,那么,美學就僅僅是一種經驗的原理,因而絕不能是科學或學說。
有些人,特別是演說家和詩人,試圖對鑒賞巧為論說,但是他們都未能發表決定性的判斷。法蘭克福哲學家鮑姆加滕曾制訂了作為科學的美學計劃。只有霍姆較正確地稱美學為批判,因為美學沒有充分規定判斷的先天規律,像邏輯那樣,而是后天地取得它的規律的,我們據以認識不完備和完備(美)的經驗的法則,僅僅是通過較普遍地比較作出來的。
邏輯不只是批判;它是隨后服務于批判,即服務于一切知性的一般使用的判斷原理的法規,雖然它的正確性僅僅關系到形式,因為它和一般語法一樣不是工具。
另一方面,作為一切知性的一般使用的入門,一般邏輯又區別于先驗邏輯。在先驗邏輯中,對象本身被設想為單純知性的對象;反之,一般邏輯與一切一般對象有關。
如果我們綜括屬于邏輯概念的詳細規定的一切基本特征,那么,必須提出下列邏輯概念:
不是就單純的形式,而是就質料而言 [2] ,邏輯是一門理性的科學;是一門思維的必然法則的先天的科學,但不是關于特殊對象的,而是關于一切一般對象的;邏輯因此是一般知性和理性的正確使用的科學,但不是主觀地使用,亦即根據知性是怎樣思維的經驗(心理學的)原理使用,而是客觀地使用,亦即根據知性應當怎樣思維的先天原理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