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畫龍點睛”:《史記》議論的運用

 

恰當、靈活地運用議論,是《史記》取得非凡成就的重要手段,也是司馬遷表達其對歷史深刻見解的重要方法。歷史著作無疑是以記載史實為主要任務,但需要以恰當地運用議論與之配合。議論的主要功能有二。其一是闡釋史實,在記載史實的基礎上,揭示出人物活動和事件演變的意義。司馬遷深刻地懂得,光把事件記載了,把人物的行為、語言記述了,把制度或社會情狀陳述了,不等于其內在意義都能讓讀者明了,有時還需要恰當地發表議論,將其隱含的意義予以指明。換言之,恰當運用議論,有利于增強史書的深刻性。司馬遷又深刻地懂得,史書不應限于平鋪直敘,而需要在關鍵處正面講出史家胸中之愛憎好惡,以觸發讀者的喜怒哀樂,引起共鳴。這就是議論的第二項功能,增強史書的感染力。司馬遷的議論都不是外加的,而是與記述的史實緊密結合、互相呼應,成為其杰出史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唐代劉知幾對此未予深入體會,曾提出偏頗的批評,其論云:“夫論者所以辯疑惑,釋凝滯。若愚智共,固無俟商榷。丘明‘君子曰’者,其義實在于斯。司馬遷始限以篇終,各書一論。必理有非要,則強生其文,史論之煩,實萌于此?!?span id="76kxdc7" class="x----">181對此看法,前代學者未見有表示贊同者。清代牛運震則對《史記》議論的運用了高度評價:“太史公論贊,或隱括全篇,或偏舉一事,或考諸涉歷所親見,或證諸典記所參合,或于類傳之中摘一人以例其余,或于正傳之外摭軼事以補其漏,皆有深意遠神,誠為千古絕筆。司馬貞《索隱》譏其頗取偏引,以為首末不具,褒貶未稱,別作一百三十篇《述贊》綴于簡末,其不知史法與文體殊甚,真所謂爝火于日月,浸灌于時雨者也?!?span id="7h4ydbj" class="x----">182這些看法并非過譽,對于我們實在很有啟發。

《史記》書中恰當運用議論的成功之處不勝枚舉,以下從三個方面簡要論述。

 

一、深化歷史主題 總結成敗經驗

通過議論正面講出對史事變遷的卓越見解,是司馬遷實現其“通古今之變”這一著述宗旨的重要憑借。這首先集中體現在各篇本紀之中。因為,按照司馬遷的設置,本紀是著史之綱領,集中記載政治、軍事、經濟、民族、制度等大事,顯示歷史變遷的主線。而同時,紀傳體的體裁又決定各篇本紀要兼寫帝王的性格,而在封建時代天子獨尊綱紀天下的體制下,帝王的賢愚仁暴當然又決定國政的興壞。秦漢之際的歷史變局是《史記》記述的一個關鍵時期,《秦始皇本紀》提綱挈領,記載了秦如何憑借強盛的國力逐步兼并山東六國,其后又因濫施暴政而致頃刻滅亡。司馬遷認為,秦朝興亡的教訓有深刻的歷史鑒戒意義,若僅止于記載史實尚不能充分地揭示出來,必須運用正面議論對史實加以深化、提升,才能達到讓世人警的目的。司馬遷極其贊同賈誼對秦朝滅亡歷史教訓的總結,故言“善哉乎賈生推言之也”,直接引用《過秦論》全文,以賈誼的精到評論啟發讀者對歷史的認識。賈誼最具震撼力的警句是“仁義不施而攻之勢異也”,圍繞這一核心觀點,他從多方面了酣暢淋漓的分析。賈誼講,秦國據有險要的形勢,在與山東六國對抗中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自公以來,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為諸侯雄。豈世世賢哉?其勢居然也?!倍綎|六國又各懷利己的目的,因此合縱無法成功,反被秦各個擊破。秦始皇即憑借強盛的國力,實現統一大業:“及至秦王,續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棰拊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紝佩笫匾χ帲懦季潢惱l何,天下已定。秦王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辟Z誼進而揭示出秦朝驟亡的深刻教訓是,統一的秦朝面對的是自戰國以來飽經戰亂的黎民百姓,他們急切地需要得到安撫,解除沉重負擔,醫治戰爭創傷。而秦始皇卻不知改弦更張,反而繼續實行暴虐統治,窮兵黷武,根本違背歷史潮流,把民眾推向死亡的邊緣,這就必然激起民眾的劇烈反抗:“近古之無王者久矣。周室卑微,王霸既歿,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諸侯力政,強侵弱,眾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罷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虛心而仰上,當此之時,守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薄胺虿⒓嬲吒咴p力,安定者貴順權,此言取與守不同求也。秦離戰國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無異也。孤獨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薄肮是刂⒁?,繁法嚴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內畔矣?!辟Z誼總結的歷史教訓極其深刻,其議論擲地有聲!出身雇農的陳涉,正是在這種形勢下點燃反秦的烈火,“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賈誼一再強調人們要深刻記住這歷史教訓,本來秦國形勢險要、兵力強盛,而陳涉出身貧賤、武器劣,強弱的形勢對比懸殊。然而反秦起義取得勝利,不可一世的秦王朝迅速滅亡,“成敗異變,功業相反”,原因就是濫施暴政必然走向滅亡,由此而得出的“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結論,足以昭示百代!《秦始皇本紀》的篇末贊語全文引用《過秦論》,其作用即為在記載秦國大量史實的基礎上,大大深化時代的主題。

發人深省的是,司馬遷對于項羽這位在反秦浪潮中叱咤風云的人物功過的評價,也與這一時代主題相呼應?!俄椨鸨炯o·贊》中,充分肯定了項羽率領農民起義軍擊潰秦軍主力推翻秦朝的歷史功績,云:“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蓖瑫r深刻指出,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就是濫施殺戮,不實行仁政,不安撫百姓,與歷史潮流背道而馳:“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辈恢\救民于水火之中,而自矜功伐,以武力壓服,這些嚴肅的批評,正是篇中所載“楚軍夜擊秦卒二十余萬人新安城南”,“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又在攻齊之時,“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種種倒行逆施的集中概括,對所載史實加以提升和深化。同樣值得我們仔細體味的是,對于王翦、李斯、蒙恬這幾位輔助秦始皇攻滅六國、兼并天下起了重大作用的人物,司馬遷也正是在把握歷史變動的趨勢和反映民眾的根本要求的高度,指出他們的嚴重過失:“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身?!?span id="psnipyf" class="x----">183“(李斯)以輔始皇,卒成帝業,斯為三公,可謂尊用矣。斯知六藝之歸,不務明政以補主上之缺,持爵祿之重,阿順茍合,嚴威酷刑,聽高邪說,廢嫡立庶。諸侯已畔,斯乃欲諫爭,不亦末乎!人皆以斯極忠而被五刑死,察其本,乃與俗議之異。不然,斯之功且與周、召列矣。”184“夫秦之初滅諸侯,天下之心未定,痍傷者未瘳,而恬為名將,不以此時強諫,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務修眾庶之和,而阿意興功,此其兄弟遇誅,不亦宜乎!何乃罪地脈哉?”185

從引賈誼的主張,暢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到嚴責備蒙恬身為名將卻不明當時“振百姓之急,養老存孤”的要務,以上各篇論贊共同突出的就是從六國連年攻戰,到秦朝統一,時代的主題就是治國者必須直面百姓長期飽受戰爭、徭役之苦,傷殘待救的現實,改變武力征伐的暴力手段為實行“德治”的方針,讓民眾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這些篇章的議論,與各篇所載史實緊密結合,闡明了從戰國到秦楚之際歷史變局的客觀要求,并以此為標準,分析、論定秦始皇、王翦、李斯、蒙恬、項羽的功過。司馬遷眼光深遠,態度客觀公正,所論各項已成為人們的共識,堪稱運用史論深化歷史主題、論定人物功過的成功例證。

公元前202年漢朝建立,標志著歷史進入了新的階段?!陡咦姹炯o》記載了漢高祖劉邦從舉兵參加反秦起義到創建西漢政權所經歷的艱難征戰、紛繁復雜的史實,總括起來是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劉邦在各路反秦將領中首先攻進關中,接受了秦孺子嬰的投降,以后在與項羽的長期爭戰中最終取勝;二是劉邦建立了漢朝,在滿目瘡痍、民生炭的局面下安定民眾,重建社會秩序。劉邦之所以能夠最終戰勝軍事上居于強勢的西楚霸王,就在于他順應社會潮流,懂得安撫人心的重要,廢除秦朝嚴酷的法律,采取一系列輕徭薄賦、招流民回鄉、恢復生產的措施?!陡咦姹炯o贊》對此了高度評價,云:“三王之道若循環,終而復始。周秦之間,可謂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豈不繆乎?故漢興,承敝易變,使人不倦,得天統矣?!?span id="pzjfdjy" class="x----">186得天統,即指漢高祖治國施政的方針反映了時代的要求,因而得到民眾的擁護。由于強調“承敝易變”符合社會前進的客觀規律,就使篇中所載在關中與父老約法三章、悉除秦苛法,秦人大喜,爭持牛羊酒食獻饗軍士唯恐沛公不為秦王,而項羽卻“屠燒咸陽秦宮室,所過無不殘破,秦人大怨望”等史實的意義得到凸顯。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他記載漢初歷史的相關篇章中,同樣發表了中肯有力的議論,概括所載具體史實,深化時代主題。《呂太后本紀·贊》云:“孝惠皇帝、高后之時,黎民得離戰國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無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稱制,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span id="uv3aqgg" class="x----">187《蕭相國世家·贊》云:“蕭相國何于秦時為刀筆吏,錄錄未有奇節。及漢興,依日月之末光,何謹守管,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搓?、黥布等皆以誅滅,而何之勛爛焉。位冠群臣,聲施后世,與閎夭、散宜生等爭烈矣。”188《曹相國世家·贊》又云:“(曹)參為漢相國,清靜極言合道。然百姓離秦之酷后,參與休息無為,故天下俱稱其美矣?!?span id="cfbw94h" class="x----">189司馬遷既在各篇中記載了大量可靠的史實,又一再以議論強化這一時代主題,于是西漢初年懲秦之弊,廢除苛法,清靜無為,減輕剝削,與民休息,因而能在較短時間內醫治戰爭創傷,恢復生產,由此奠定了西漢國家強盛的基礎,便成為中華民族又一寶貴的歷史記憶。

 

二、直面社會問題 抒發人生感慨

司馬遷依靠對各個歷史階段精彩的議論來表達其“通古今之變”的卓識,同樣的,其“成一家之言”的成就也是大量依靠有的放矢的議論來體現。司馬遷記載了華夏民族漫長的歷史,“稽其成敗興壞之理”,對于國家民族如何避免危機困厄,走向發展坦途,懷有真知灼見;他多次壯游,到過廣大地區調查訪問,接觸過各階層人物,對于社會狀況、民生疾苦有深刻的了解。他有強烈的現實關懷,要效法先秦諸子那樣,以這部《太史公書》,結合歷史,講出如何使國家長治久安的主張。司馬遷的議論很豐富,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安民”、“富民”、“任賢”三大項。

司馬遷對漢文帝的評價,就鮮明地體現出其“安民”的思想?!缎⑽谋炯o》詳載漢文帝即位后繼續大力執行“與民休息”的治國方針,如,詔告天下“農為天下之本”,獎勵農耕,舉行親耕籍田之禮,為臣民作表率;實行輕徭薄賦,減輕民眾負擔,于文帝前元二年(前178)下詔“務省徭費以便民”,罷中衛軍,省太仆馬匹,又于文帝前元十三年(前167)下令免天下田租;廢除酷刑和株連治罪的刑律,除收奴相坐律,除“誹謗妖言之罪”,廢肉刑;對于威脅北方邊境的匈奴一方面嚴密防守,如來襲擾,立即出兵迎擊,平時堅兵斥候,另一方面實行“和親”之策,于后元二年(前162)下詔:“夫久結難連兵,中外之國將何以自寧?今朕夙興夜寐,勤勞天下,憂苦萬民,為之怛惕不安,未嘗一日忘于心,故遣使者冠蓋相望,結軼于道,以諭朕意于單于。今單于反古之道,計社稷之安,便萬民之利,親與朕俱棄細過,偕之大道,結兄弟之義,以全天下元元之民。和親已定,始于今年。”漢文帝在位23年,有效地實行上述獎勵生產、恢復民力、安定社會、避免大規模征戰的政策,開啟了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民眾得以休養生息、安居樂業,國家財富迅速增加,成為中華民族進化史上重要的上升期。司馬遷高度評價漢文帝“安民”的治國方針和取得的巨大成效?!缎⑽谋炯o》在詳細記載史實的基礎上,以一段感情充沛的議論總結,一再贊譽漢文帝“利民”、“毋煩民”、“惡煩苦百姓”、“專務以德化民”的治國方針和取得的巨大成效。最后又在篇末贊語中反復譽漢文帝之施政治國,達到了孔子陳義極高的“仁政”的標準,評價文帝在歷代帝王中是一位“德至盛”的人物:“孔子言‘必世然后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余載,德至盛也。廩廩鄉改正服封禪矣,謙讓未成于今。嗚呼,豈不仁哉!”190

同樣是站在“安民”的立場上,在記載漢代經濟制度和經濟生活的專篇《平準書》中,司馬遷同樣以熱情贊許的筆調記述漢初休養生息政策帶來的社會財富豐足的景象:“漢興七十余年之間,國家無事,非遇水旱之災,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于外,至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會。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故人人自愛而重犯法,先行義而后絀恥辱焉?!倍浜螅瑓s境況大變,由于漢武帝大事四夷,以及攻伐匈奴,連年大規模用兵,加上采取“算緡”、“告緡”等沒收工商業者財產的政策,造成了中外相擾,國庫空虛,社會動蕩。對此嚴峻的局面,司馬遷以“實錄”式態度了客觀記述:“自是之后,嚴助、朱買臣等招來東甌,事兩越,江淮之間蕭然煩費矣。唐蒙、司馬相如開路西南夷,鑿山通道千余里,以廣巴蜀,巴蜀之民罷焉。彭吳賈滅朝鮮,置滄海之郡,則燕齊之間靡然發動。及王恢設謀馬邑,匈奴絕和親,侵擾北邊,兵連而不解,天下苦其勞,而干戈日滋。行者赍,居者送,中外騷擾而相奉,百姓抏獘以巧法,財賂衰而不贍。入物者補官,出貨者除罪,選舉陵遲,廉恥相冒,武力進用,法嚴令具。興利之臣自此始也?!?span id="osbxhd4" class="x----">191

如何對待匈奴,這在當時是極為尖銳的現實政治問題。自秦及漢初以來,匈奴連續大規模侵擾,對于北方邊境安全和民眾生產生活構成嚴重威脅。漢武帝派兵攻伐,是自衛性軍事行動,司馬遷對此是贊成的。《太史公自序》中總括《今上本紀》的撰述義旨是:“漢興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修法度,封禪,改正朔,易服色?!睂τ跐h武帝的功業了充分肯定,贊揚其雄才大略,興造制度,多所設施。而同時,司馬遷又極其關心民眾疾苦,他對于連年出兵幾十萬攻伐,內心并不贊成,上述《孝文本紀》中所載漢文帝駐兵邊境,嚴密防守,而不征發大軍深入攻打的策略,他是更加贊成的。司馬遷對匈奴問題的重視,集中見于《匈奴列傳》,其上篇是《李將軍列傳》,下篇是《衛將軍驃騎列傳》,各記載李廣、衛青、霍去病等大將長期率軍與匈奴作戰的經歷,《匈奴列傳》本篇則詳細記載匈奴的社會狀況以及自秦以來漢與匈奴的關系。司馬遷出于重新讓百姓獲得安定生活,結束連年大規模征伐、“天下苦其勞”局面的強烈愿望,在篇末發表議論:

 

孔氏著《春秋》,隱桓之間則章,至定哀之際則微,為其切當世之文而罔褒,忌諱之辭也。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時之權,而務諂納其說,以便偏指,不參彼己;將率席中國廣大,氣奮,人主因以決策,是以建功不深。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且欲興圣統,唯在擇任將相哉!唯在擇任將相哉!192

 

出于對國家民族命運的嚴重關切和史家的責任感,使司馬遷不畏壓力,敢于對牽動朝野人士神經的軍政大事陳述本人忠直之見!他首先坦率地承認,當孔子修《春秋》之時,即采取“定哀多微詞”193的做法,時代越近,著史者因懼禍而多忌諱,故多采用隱晦的說法。盡管人人都對議論匈奴問題提心吊膽,但他為了廣大民眾的生存,卻不怕觸犯忌諱,而要正直建言。他批評朝臣中的文官為了邀寵,而一味講諂媚的話,只講一面之詞,不詳究敵我雙方的終始利害;武將則恃國強兵多,貪圖建立戰功。文武官員眾口一詞,向皇帝進言必須派大兵攻打,而根本不考慮連年征戰造成的國庫虛耗、民眾困苦不堪的嚴重后果,“人主因以決策,是以建功不深”!這等于司馬遷向武帝上建言書,要求他反省對匈奴的決策。司馬遷明知連年出兵攻伐是武帝頭腦中的興奮點,卻勇于如此建言,說明他對民眾過安定生活是多么的關切!同時表現出他不畏懼巨大壓力、敢于針砭現實政治弊病的高尚史德!

司馬遷強烈的“富民”思想在古代著作家中更屬于鳳毛麟角,這集中見于《貨殖列傳》中的出色議論。在當時,視工商為末業,商人社會地位低下,司馬遷卻以獨具的歷史洞察力,認識到工商業活動對于推動社會前進的巨大作用。所以他要以苦心經營的專篇為成功的工商業者立傳,稱:“布衣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與以時而息財富,智者有采焉。作《貨殖列傳》?!?/span>194認為工商業者的成功和智慧,是社會前進的助力。司馬遷高瞻遠矚,總結對社會發展的法則性認識和民眾對物質生活的需求,發表了一系列精彩的議論。首先,是對老子將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初始社會視為“至治之極”的倒退歷史觀提出駁論,指出其絕對行不通:“必用此為務,近世民耳目,則幾無行矣。”然后緊密結合全國廣大地區不同的經濟生活狀況和工商業者成功的致富活動,深刻地論述三層道理。一是追求滿足物質生活的需要是人類的本能,治國者只有因勢利導:“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辈⒄J為,全國各地的物產互相交換,推動社會的發展,物質生產活動有自己的客觀規律:“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征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征貴,貴之征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二是強國之道即在于增殖財富,人們的社會影響力和道德水平都與擁有一定的財富相聯系。“禮生于有而廢于無。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適其力。淵深而魚生之,山深而獸往之,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益彰,失則客無所之,以而不樂。夷狄益甚。諺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蚯С酥酰f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三是求富是天生合理的要求,從士農工商各階層,到官員、將領,人人都為獲得財富而竭智盡力:“由此觀之,賢人深謀于廊廟,論議朝廷,守信死節隱居巖穴之士設為名高者安歸乎?歸于富厚也。是以廉吏久,久更富,廉賈歸富。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者也。……農工商賈畜長,固求富益貨也。此有知盡能索耳,終不余力而讓財矣?!币虼耍@篇《貨殖列傳》不僅是開創記載經濟史的名篇,而且是思想史的杰作。司馬遷崇尚儒學,他吸收了儒學的精華,而又勇于超越??鬃又v:“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span>195孟子講:“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196與司馬遷同時代的儒學大師董仲舒講:“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197他們是儒家圣人和大師,都反對言利和諱于言利。司馬遷卻大力肯定追求財富天生合理,他反對官府利用國家權力與民爭利,主張實行經濟放任政策,讓人們自由致富,他提出了在儒學體系中所缺略而又對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的新學說,因而實現了對傳統思想的重大突破。

“任賢”是司馬遷直面社會現實而一再予以強調的又一課題。他通過總結歷史經驗得出深刻的認識:實現社會安寧、經濟發展,施行惠民措施、革除害民窳政,都得依靠任用文武賢才;對于位居“至尊”的皇帝能夠諍諫、對其掌握的最高權力能夠發揮某些制約作用的,也只有靠賢明的將相。所以他在《匈奴列傳贊》中,將如何對待匈奴和戰這一事關國家安危全局的問題歸結到任用賢才:“堯雖賢,興事業不成,得禹而九州寧。且欲興圣統,唯在擇任將相!唯在擇任將相哉!”可以再舉出書中成功運用的其他例子。在論述典章制度的重要篇章《樂書》開篇,司馬遷含義深長地告誡要從《虞書》中所載君臣關系吸取正反面經驗:“余每讀《虞書》,至于君臣相敕,維是幾安,而股肱不良,萬事墮壞,未嘗不流涕也。”《管晏列傳·贊》大力表彰春秋齊國兩位賢臣管仲、晏嬰既能輔佐國君善政,又能規勸其過失:“‘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在《楚元王世家·贊》中,更有力地強調所任用大臣的品德與才能是國家安危存亡的決定因素:“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君子用而小人退。國之將亡,賢人隱,亂臣貴?!t人乎,賢人乎!非質有其內,惡能用之哉?甚矣,‘安危在出令,存亡在所任’,誠哉是言也!”恰與《匈奴列傳·贊》中針對現實而發的議論“且欲興圣統,唯在擇任將相哉”互相呼應。

《史記》運用議論的又一作用,是發表對時勢變遷、人物命運的感慨。誠然,歷史著作是以記述史實為主,但史家往往又要在恰當地方發表感慨,這是因為他對于歷史場景的曲折變化、人物命運的陡升陡降,不能冷眼旁觀、無動于衷。而要自然而然地發表感想,用以深化事件的意義,或表達對人物的褒貶愛憎。這里也舉出若干典型例證?!段樽玉懔袀?span id="4g3p9jh" class="char-style-override-33">·贊》稱頌伍子胥隱忍受辱,最終報了楚國君殺父之仇,是大義之舉:“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故隱忍就功名,非烈丈夫孰能致此哉?”對于歷史上能從困厄中奮起、最終成就功業的人物,司馬遷一再大力予以表彰。如《范雎蔡澤列傳·贊》曰:“韓子稱‘長袖善舞,多錢善賈’,信哉是言也!范雎、蔡澤世所謂一切辯士,然游說諸侯至白首無所遇者,非計策之拙,所為說力少也。及二人羈旅入秦,繼踵取卿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強弱之勢異也。然士亦有偶合,賢者多如此二子,不得盡意,豈可勝道哉!然二子不困厄,惡能激乎?”對范雎蔡澤忍辱負重,雖屢遭逆境而不絕望,最后成為地位顯赫的人物表示敬佩,同時再三感慨二人羈旅入秦,適逢秦始皇大舉兼并六國、急需賢能之士的機遇,因而最終得以展現其才干的因緣際會。《季布欒布列傳·贊》認為季布是一位屢建戰功的勇士,而當他被販賣為奴隸、受盡屈辱之時,卻不輕易去死,而胸懷遠大志向、堅強地活下來,終于成為名將,欒布為了替彭越辯白冤名,而不避湯鑊之禍,一個茍活避死,一個勇于赴死,他們是在完全不同的情況下正確地對待死,都是大勇的表現。故贊揚曰:“以項羽之氣,而季布以勇顯于楚,身屨(典)軍搴旗者數矣,可謂壯士。然至被刑戮,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負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終為漢名將。賢者誠重其死。夫婢妾賤人感慨而自殺者,非能勇也,其計畫無復之耳。欒布哭彭越,趣湯如歸者,彼誠知所處,不自重其死。雖往古烈士,何以加哉!”

司馬遷有過特殊的沉痛屈辱的經歷。天漢三年(前98),發生李陵之禍。李陵是名將李廣之孫,平常以武藝高超、英勇殺敵著名,其人品也廣受贊譽。天漢二年,武帝派貳師將軍李廣利(武帝李夫人之兄)率主力出酒泉擊匈奴右賢王,李陵率步卒五千出居延為支軍以牽引匈奴,李陵與單于連戰十余日,殺敵一萬。后因寡不敵眾,救兵不至而敗。當李陵降敵消息傳來時,情況真假難辨。司馬遷與李陵本無私交,但據平日對他的了解,認為他為人正直,可能是以投降為計策,以后伺機報漢。又見武帝因此壞消息而憂愁終日,擔心他有傷身體,于是借武帝詢問的機會,講了為李陵辯護的話。不料引起武帝大怒,以為司馬遷是有意中傷李廣利將軍,于是下令交給司法之官判處,以誣上之罪處以腐刑。司馬遷在回復其朋友任安的信中說,本來按漢律,出資財五十萬可以贖死罪,無錢贖即施以腐刑。“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訴者!”結果慘受腐刑,他自言,“就極刑而無慍色”,“而所以隱忍茍活,函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198

司馬遷又說:“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之所趨異也?!?span id="ysuxvua" class="x----">199由于司馬遷遭受如此巨大的痛苦,對于正確對待生死有深刻的體會,尤其對忍受屈辱、以求最后實現心中崇高目標更時刻不忘,因此,他每每在篇中結合人物曲折際遇、人情世態炎涼,抒發感受,用以自況。其所發議論,都能加深讀者對人物命運、事件曲折的認識,或打動讀者內心、引起強烈共鳴。其他抒發感慨的例證還有:《伯夷列傳》中對“天道常報善人”之說公開表示懷疑,提出為何強盜橫行天下得以壽終,干盡壞事者竟能得富貴逸樂,而處事謹慎、行為方正的人卻遭到不測之禍:“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邪?積仁絜行如此而餓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獨薦顏淵為好學。然回也屢空,糟糠不厭,而卒蚤夭。天之報施善人,其何如哉?”“或擇地而蹈之,時然后出言,行不由徑,非公正不發憤,而遇禍災者,不可勝數也。余甚惑焉,儻所謂天道,是邪非邪?”《廉頗藺相如列傳·贊》則強調,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懂得怎樣在緊急關頭為正義而犧牲,而在什么情況下去死卻對人們的意志是重大的考驗:“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退而讓頗,名重山,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高度贊揚藺相如在恃強弱、兇狠霸道的秦王及其群臣面前,敢于視死如歸,叱退左右,威震秦廷,這種“處死”態度,才是大智大勇的表現,因而永留芳名!這同《季布欒布列傳·贊》贊賞季布“賢者誠重其死”,稱頌欒布“彼誠知所處,不自重其死”,正好互相發明,互相呼應。在《張耳陳馀列傳·贊》中,則對以勢利相交,最終導致反目成仇者表示深沉的慨嘆!張耳陳馀兩人原先在社會上闖蕩時為刎頸之交,以后在反秦起義中同心建立功業,成為趙國的將相。至秦大軍包圍巨鹿城時,兩人卻因眼前的實際利益構成仇隙,最終勢不兩立。司馬遷的贊語即深刻地講出勢利之交無法長久、最終一定分道揚鑣的道理:“張耳、陳馀,世傳所稱賢者;其賓客廝役,莫非天下俊杰,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然張耳、陳馀始居約時,相然信以死,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后相倍之戾也!豈非以勢利交哉?名譽雖高,賓客雖盛,所由殆與太伯、延陵季子異矣?!?span id="ztmhwj8" class="x----">200《汲鄭列傳》中則記載汲黯、鄭當時兩人位居九卿時,賓客盈廷,至兩人中落,困居不出之時,賓客無人問津。司馬遷結合本人“家貧,財賂不足以自贖,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壹言”201的痛切經歷,在篇末贊語中不能不對世態炎涼產生深深感慨:“夫以汲、鄭之賢,有勢則賓客十倍,無勢則否,況眾人乎!下邽翟公有言,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翟公復為尉,賓客欲往,翟公乃大署其門曰:‘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汲、鄭亦云,悲夫!”202這也恰恰成為《貨殖列傳》中所論“富者得勢益彰,失勢則賓客無所之”的強烈回響。

《史記》論贊還有補充史實的作用。如《孔子世家·贊》云:“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適魯,觀仲尼廟堂車服禮器,諸生以時習禮其家,余祇回留之不能去云?!薄肚Z生列傳·贊》云:“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想見其為人。”《魏公子列傳·贊》云:“吾過大梁之墟,求問其所謂夷門。夷門者,城之東門也?!薄洞荷昃袀?span id="m3lgm2f" class="char-style-override-33">·贊》:“吾適楚,觀春申君故城,宮室盛矣哉!”《樊酈滕灌列傳·贊》云:“吾適豐、沛,問其遺老,觀故蕭、曹、樊噲、滕公之家,及其素,異哉所聞!方其鼓刀屠狗賣繒之時,豈自知附驥之尾,垂名漢廷,德流子孫哉?余與他廣通,為言高祖功臣之興時若此云。”有的則是對史實訂正,如《酈生陸賈列傳·贊》中訂正酈食其至沛公傳舍求見,于是沛公急忙以禮相見,酈生遂獻計之事,是發生在沛公初隨項羽起兵,將兵略地至高陽之時,云:“世之傳酈生書,多曰漢王已拔三秦,東擊項籍而引軍于鞏、洛之間,酈生被儒衣往說漢王。乃非也。自沛公未入關,與項羽別而至高陽,得酈生兄弟?!?/p>

 

三、議論的多樣形式

以上我們舉證和分析了《史記》中大量對議論的成功運用。這些議論,有對重要歷史主題的提煉和闡述,有對人物行事成敗經驗的總結,更有直面社會現實問題,發表史家對于“安民”、“富民”和“任賢”的卓越見識,也有表達對生死考驗和人生浮沉際遇的感慨。司馬遷結合史實發表的議論內容之豐富,其歷史見解之深刻,表達感情之真切激越,確實令人敬佩,發人深思,更使人感奮!毫無疑問,成功發表議論,是司馬遷實現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重要手段,也是司馬遷在歷史編纂學上的杰出創造!

還需強調的是,司馬遷發表議論的方式不是拘于一格或程式化的,而是靈活多樣,他緊扣史實而發,伴隨行文的收放開合、波瀾起伏而發,唯其如此,才與歷史敘事互相交融、渾然一體,使讀者自然而然地得到啟發,受到感染。此項同樣對于我們改進今天的歷史書寫,使之增強深刻性和感染力,很有啟發。

前已論及,發表議論最主要的方式是篇末論贊,《史記》130篇大部分有論贊,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深化所記載史實的意義。還有三種方式,與這一基本方式錯落使用、互相配合,因而使全書精義紛呈,妙趣橫生。

第一種,是篇前議論?!妒酚洝肥淼男驅Υ说倪\用最為突出,并且擔負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簡要言之,一是交司馬遷記述、整理各個時期歷史的史料依據,他甄別、考核史料的標準,他編制這十篇用以表述各個時期歷史演進趨勢的史表所使用的方法。如,《三代世表》的序,是講他記載上古史,面臨著兩類材料,他是如何審慎擇用?記載華夏民族的歷史應從何開始?對于這些關系重大的問題,他主要都依據孔子的成果,效法孔子的謹慎態度。故曰:“太史公曰:五帝、三代之記,尚矣。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至于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故疑則傳疑,蓋其慎也。”“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咸不同,乖異。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于是以《五帝系諜》、《尚書》集世紀黃帝以來訖共和為《世表》?!?span id="i4v6s17" class="x----">203

《十二諸侯年表·序》和《六國年表·序》內容更為豐富。前一篇序,首先概述周室東遷之后,“(諸侯)力政,強乘弱,興師不請天子。然挾王室之義,以討伐為會盟主,政由五伯”的局面,而齊、晉、秦、楚本處于四徼,然四國之君利用其有利形勢,艱難經營,遂相繼成為大國,演出“四海迭興,更為伯主”的活劇。接著表彰孔子著成《春秋》的意義“西觀周室,論史記舊聞,興于魯而次《春秋》,上記隱,下至哀之獲麟,約其辭文,去其煩重,以制義法,王道備,人事浹。”并概述又有《左氏春秋》、《鐸氏微》、《虞氏春秋》、《呂氏春秋》等相關著作出現。最后申明撰著本篇的要義是旨在克服各家記載的缺陷,刪其要略,將春秋時期“盛衰大指”呈現于讀者面前。204后篇序則揭示《六國年表》明確以秦由崛起到統一全中國為戰國時期歷史發展的總綱。首言“太史公讀《秦記》”,引出無限感慨。次言六國時期的歷史特點:“務在強兵并敵,謀詐用而橫短長之說起”;“秦始小國僻遠,諸夏賓之,比戎翟,至獻公之后常雄諸侯。論秦之德義不如魯、衛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晉之強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險固便形利也,蓋若天所助焉?!弊詈髿w結于“秦取天下多暴,然世異變,成功大”,譏笑學者不敢承認秦朝的歷史貢獻:“牽于所聞,見秦在帝位日淺,不察其終始,因舉而笑之,不敢道,此與以耳食無異。悲夫!”205

同樣,《秦楚之際月表序》首先以極其宏大的氣魄,高屋建瓴地概括秦楚之際歷史風云的巨大變局:“太史公讀秦楚之際,曰:‘初作難,發于陳涉;虐戾滅秦,自項氏;撥亂誅暴,平定海內,卒踐帝祚,成于漢家。五年之間,號令三嬗,自生民以來,未始有受命若斯之亟也?!比缓蟾叨仍u價劉邦舉兵起義,推翻暴秦,創立西漢政權的巨大歷史意義:“王跡之興,起于閭巷,合從討伐,軼于三代,鄉秦之禁,適足以資賢者為驅除難耳。故憤發其所為天下雄,安在無土不王。此乃傳之所謂大圣乎?豈非天哉,豈非天哉!非大圣孰能當此受命而帝者乎?”206《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序》同樣是大處落筆、提挈一個時期歷史大事的出色史論,先言漢初因天下初定,采取大子弟為王的政策,意在屏天子,其時諸侯王勢力極強,“內地北距山以東盡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連城數十,置百官宮觀,僭于天子”。此后諸侯王國驕奢淫,尾大不掉,成為對抗朝廷的力量,“大者叛逆,小者不軌于法,以危其命,殞身亡國”。至漢武帝實行強干弱枝政策,削諸侯王封地,推恩子弟,中央集權得以加強:“諸侯稍微,大國不過十余城,小侯不過數十里,上足以奉貢職,下足以供養祭祀,以蕃輔京師。而漢郡八九十,形錯諸侯間,犬牙相臨,秉其塞地利,強本干,弱枝葉之勢,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span id="fj9g7i4" class="x---- char-style-override-34">207

由此可見,《史記》的各篇表正因為有這些提挈一個歷史時期演進特點的序論,才與本紀共同擔負闡明“通古今之變”的重要任務,因而在五體結構中占據位列第二的地位。

司馬遷在八書中也有多篇精心撰寫的序論,揭示國家典章制度對于施政治理的作用。如,《禮書》序論開宗明義,即強調禮制具有“宰制萬物,役使群眾”的強大力量;而禮儀的制定依據是人類性情、社會狀況:“緣人情而制禮,依人性而作儀。”《樂書》序論則概言樂為經國之大事,既可以興邦,亦可以覆國。“成王作《頌》,推懲艾,悲彼家難”,因而能善始善終。而六國之君“流沔沉佚,遂往不返,卒于喪身滅宗,并國于秦”?!堵蓵沸蛘撝赋觯骸巴跽咧剖铝⒎?,物制軌則,壹稟于六律,六律為萬事根本焉?!薄稓v書》序論則強調制定歷法與新王受命和國家治理直接關聯:“王者易姓受命,必慎始初,改正朔,易服色,推本天元,順承厥意?!?/p>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外戚世家》序論。在三十篇世家中,它是唯一的一篇序論。而更為可貴的是,作為記漢朝后妃及外戚地位升降的專篇,其篇前的議論能夠擺脫儒家經師慣于宣揚“后妃之德”既不妒忌又無怨爭的說教,而從政治盛衰、倫理關系、夫婦情愛等角度,寫出本人的獨特見解和真實感受。序論云,帝王的婚姻有政治聯姻的作用,古代開國之君往往得到后妃外家氏族集團力量的有力幫助:“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辈⑴e出殷之興也以有娀,周之興也以姜原及任。進而提出夫婦是人倫中最重要的關系,對于婚姻必須特別慎重,夫妻間關系和諧,能夠影響和派生一切,并強調夫妻之愛超過其他一切,是其他人倫關系不能代替的,故曰:“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禮之用,唯婚為兢兢。夫樂調而四時和,陰陽之變,萬物之統也??刹簧髋c?……甚哉,妃匹之愛,君不能得之于臣,父不能得之于子,況卑下乎!”208以上司馬遷論述后妃外戚在政治上的作用,論述慎重締結婚姻之重要,和夫妻愛情在人類生活中的特殊地位,都蕰著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值得我們珍視。

列傳中,司馬遷為《循吏列傳》、《儒林列傳》、《酷吏列傳》、《游俠列傳》、《佞幸列傳》、《滑稽列傳》等篇類傳都撰寫有序論,用以概括這些社會群體的行為、道德和作用。如論游俠能救人急難,而不自居其功,他們的道德觀值得肯定:“今游俠,其行雖不軌于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span id="bdom8y9" class="x----">209又論滑稽人物雖然地位低下,但他們機智詼諧,善于反語諷刺,能在談笑中含蓄地說中至理,證明世界廣大無邊,不同人物、不同學說的作用如能恰當地發揮出來,都對社會治理起到積極作用,曰:“孔子曰:‘六藝于治一也。《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神化,《春秋》以義?!饭唬禾斓阑只?,豈不大哉!談言微中,亦可以解紛。”210

第二種,是篇中的議論。篇末論贊和篇前序論是司馬遷創造的發表議論的兩種基本形式,然而他并不局限于此,在有的篇中又根據需要緊扣史實發表議論,深化敘事的意義,增加文章的波瀾。僅舉典型的幾例。

《天官書》是第一次將古代天文學知識置于歷史學考察之內的重要篇章。古代星占家因熱天人感應之說,往往將天象變異拿來與人間現象相比附,司馬遷卻在篇中提出批評,云:“所見天變,皆國殊窟穴,家占物怪,以合時應,其文圖籍z11祥不法。是以孔子論六經,紀異而說不書。至天道命,不傳。”“田氏篡齊,三家分晉,并為戰國。爭于攻取,兵革更起,城邑數屠,因以饑饉疾疫焦苦,臣主共憂患,其察z11祥候星氣尤急。近世十二諸侯七國相王,言從衡者繼踵,而皋、唐、甘、石因時務論其書傳,故其占驗凌雜米鹽。”211這些議論閃射出唯物主義思想的光輝!在《孔子世家》中,司馬遷評價孔子著《春秋》是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孔子面對春秋時期禮壞樂崩的局面,采用褒貶筆法撰成?!洞呵铩?,別是非,明善惡,表達其政治主張,為天下制義法:“乃因史記作《春秋》,上至隱公,下訖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后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212

再舉列傳中精彩的例子。《屈原賈生列傳》記述屈原遭上官大夫讒毀,被楚懷王疏遠,流落南方,行吟澤旁,滿懷愛國憂思和激憤之情而著《離騷》。司馬遷于此感情奔涌,插入一段議論: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之,可謂窮矣。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秶L》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誹而不亂。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其文約,其辭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其志絜,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213

 

這是司馬遷對屈原忠貞愛國的高潔品質和杰出才華的一曲禮贊,評價精當,因而世代傳誦;又是評判忠貞與邪惡的一把標尺,能洞察真偽,使物無遁形;同時,也是一面明亮的鏡子,清楚地照出史家本人與屈原同樣的磊落襟懷和愛國衷腸。正因為有這段精彩的議論,遂使屈原的偉大人格和《離騷》的不朽價值獲得了千古定評,也使本篇至《史記》全書放射出異彩!《張丞相列傳》中的一段則恰與此相映成趣。此篇實為合傳,司馬遷在記載張蒼(高祖時為御史大夫,孝文帝即位之后,繼灌嬰為相)、周昌(御史大夫)、申屠嘉(先為御史大夫,后繼張蒼任丞相)等人事跡之后,插入一段議論,云:“自申屠嘉死之后,景帝時開封侯陶青、桃侯劉舍為丞相。及今上時,柏至侯許昌、平棘侯薛澤、武強侯莊青翟、高陵侯趙周等為丞相。皆以列侯繼嗣,娖娖廉謹,為丞相備員而已,無所能發明功名有著于當世者?!?span id="zbkhhom" class="x----">214嚴肅地批評陶青、劉舍等人身居相國要職,卻只知奉迎應付保住職位,而對國家大事、民生福祉毫無建樹,與屈原舍身為國的精神形成鮮明的對照。

第三種,是因特殊情況的需要,通篇記述與議論交替運用,互相交融,相得益彰?!恫牧袀鳌分杏洸?、叔齊叩馬諫武王伐紂,后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遂餓死于首陽山的事跡,史實只及全篇的三分之一。其余開頭、結尾各段落都是發表議論,對“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流行觀點公開提出質疑;對于作惡多端的人竟以壽終,而正直君子卻連遇禍災的不合理的現實表示憤慨;又論“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215,寓含本人發憤著史,亦要讓出身貧賤而志節高尚的人揚名后世的志向。司馬遷如此大量發表議論,其用意,是以此篇作為七十列傳之總序。再者,居于“列傳第六十九”的《貨殖列傳》,是記載工商業者成功致富的專篇,又從多方面抒發史家的議論,記載史實與議論層層結合,互相交融。如,對老子倒退歷史觀提出駁論,強調大眾滿足物質需要的天然合理性,又結合記述山西、山東、江南等自然區域的不同物產,論述發展生產和交換“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的客觀法則性;記述齊太公通魚鹽之利,管仲設輕重九府,使齊國富強,稱霸諸侯,范蠡、計然、子貢、白圭善于經營致富,烏氏倮因畜牧致富,巴寡婦清因采丹砂礦發家、可比封君等史實,又結合抒發“人富而仁義附焉”、“富者得勢益彰”的道理;記載全國關中、巴蜀、隴西、三河、代北、邯鄲、燕、齊魯、梁宋、西楚、東楚、南楚等主要經濟區的不同物產和經營活動,又結合暢論“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學而俱欲之也”、“農工商賈畜長,固求富益貨也”的主張。篇既是記載工商業者的類傳,在結構上又是全部列傳的后殿,在記載了豐富多樣的史實之后,司馬遷要講出所有不同地位、不同性格的人物和行事是在怎樣的物質生產舞臺上展現的,要講出這些下層貨殖人物“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與以時而息財富”的價值,要講出物質生產和交換活動對于推動社會前進的意義,要讓人們懂得“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是普遍性法則的道理。216凡此等等,就需要全篇采用這種特殊的夾敘夾議手法,將篇中廣泛、真實、生動的史實敘述,與深刻、透徹、感情激越的議論相結合,從而使全部列傳的內容具有更深一層的意義。

作為全書最后一卷的《太史公自序》,更把記敘與議論相結合的表達方法推向了極致。司馬遷撰成這部氣魄雄偉,內容豐富生動、真實可信,記載了華夏民族幾千年歷史的巨著,他所憑的條件是什么呢?司馬遷撰成這部偉大著作,他的旨趣和目標又是什么呢?這些都是司馬遷要鄭重其事向讀者交的問題。司馬遷為此了苦心經營,在《太史公自序》中,記述了司馬氏的家世,父親司馬談的學術思想,記述了元朔三年(前126)司馬遷出發在全國壯游的經歷,記述了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東巡泰山封禪,司馬談因病滯留周南,臨死前拉著司馬遷的手、鄭重地將紹明世、繼《春秋》、撰成《史記》的大事托付給他,又記述了上大夫壺遂與司馬遷的問答,記述了天漢三年(前98)司馬遷因遭李陵之禍被處腐刑,在屈辱中奮起、發憤著述。緊扣這些史實,司馬遷充分肯定六經享有崇高地位,尤其高度評價《春秋》別嫌疑、明是非,具有撥亂世反之正的威力,是禮義之大宗,表明他本人尊崇儒學的態度;又強調他發憤著述,是要發揚孔子厄陳蔡而著《春秋》、屈原放逐而著《離騷》的精神,要“述往事,思來者”。尤其是,本篇中一一提煉出《史記》130篇撰著義旨,并進而概括全書的著述目標是“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成一家言,厥協六經異傳,整齊百家雜語”。217司馬遷在著成全書之后,又如此完整、準確地將130篇撰著義旨和全書宗旨全部論定,成為后人理解《史記》深邃涵的準繩。司馬遷用生命寫成的這部杰作,其規模、內容、結構、方法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就,又在本人生命的最后階段,痛不欲生、精神恍惚,“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如往”218的情況下,卻仍以極大毅力做到如此精當、嚴密、完善的安排,遂使《史記》成為世代傳誦的史家之絕唱!

司馬遷在史著中靈活多樣地成功運用議論,在今天對我們具有現實啟示的意義。在當代史壇,每每會聽到有學者發表史書中只直書其事、不必再發表議論的主張。之所以有這種主張,實與人們懲于曾經因為教條主義猖獗,有的論著熱于陳飾空論以代替扎實的史實征引和深入的論證相關,因而片面地貶低甚至反對使用議論。其實那種情況是假、大、空惡劣學風所造成的嚴重弊病。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本末顛倒。議論不等于空話,切中肯綮的議論恰恰能使史著大為生色,增加史著的學術價值和力量。我們應當認真地從司馬遷的成功經驗中獲得啟示,將豐富準確的史實、樸實生動的敘事和恰當靈活的議論三者結合起來,使我們所撰寫的史學論著避免平淡乏味,而能增強其說服力和感染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象州县| 新乡县| 青田县| 句容市| 宜章县| 湟源县| 大同市| 将乐县| 红安县| 张家界市| 克什克腾旗| 临沂市| 青冈县| 玛纳斯县| 山西省| 池州市| 门头沟区| 从化市| 永泰县| 镇雄县| 新竹县| 兴山县| 海丰县| 渑池县| 当涂县| 巴林右旗| 荣成市| 金坛市| 定州市| 黎城县| 墨脱县| 三门县| 迭部县| 定陶县| 崇礼县| 巫溪县| 郎溪县| 丹棱县| 仙居县| 建平县| 高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