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學新視野:展現民族文化非凡創造力
- 陳其泰
- 13814字
- 2020-11-06 19:01:28
第二節 世家:“應另換一副眼光讀之”
《史記》五體在本紀、表、書之后,列傳之前,特設立世家一體。共有30篇,總分量約占《史記》全書1/4,其地位之重要顯而易見。但對世家在歷史編纂上的成就和特點,尚少有進行全面討論者。本節愿嘗試做專題考察,并期望引起同行共同探討的興趣。
以往學者所做的評論中,劉知幾的看法最受我們關注。劉知幾對世家歷史敘事的對象做了概括:“按世家之為義者,豈不以開國承家,世代相續?”113這一說法頗有道理,世家即是記述天子所封、世代名號相襲的王侯。但劉知幾繼之發表的具體看法,是批評司馬遷對世家各篇的設置多為“名實無準”,如:“陳涉起自群盜,稱王六月而死,子孫不傳,社稷靡聞,無世可傳”,不應立為世家;三晉與田氏,在未立為國君之前的史事,不能歸于世家;漢代的同姓王和異姓封侯者,與古代諸侯“專制一國”不同,也不應立為世家。在其后,仍有學者持嚴厲批評的看法。如王安石謂:“孔子,旅人也,棲棲衰季之世,無尺土之柄,此列之以傳宜矣,曷為世家哉?”故稱司馬遷“自亂其例”。114王若虛的批評更加激烈,云:“遷史之例,唯世家最無謂?!壹纫灾T侯為世家,則孔子、陳涉、將相、宗室、外戚等復何預也?”115
上述批評意見,實際上未能細心體會司馬遷本人在《太史公自序》所言:“二十八宿環北辰,三十輻共一轂,運行無窮,輔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并且未能結合《史記》世家不同類型的篇章所反映的歷史特點,和司馬遷編纂世家所采用的基本范式以及對體例的靈活運用等關鍵問題,做深入思考,因而未能窺見世家的重要價值。清代學者吳見思則針對這一類偏頗看法,指出:“為世家者,另有一副筆仗;讀世家者,當另換一副眼光,無作矮子觀場,隨人笑語也?!?span id="fl1w9v1" class="x----">116所論可謂有識。
我們讀世家三十篇,確實應當“另換一副眼光”,方能恰當地總結出其歷史編纂的匠心和成就。以下圍繞“二體相兼,經緯交織:世家歷史敘事的基本范式”,“《孔子世家》、《陳涉世家》:史識卓異的出色篇章”,“漢初社稷重臣的群像”這三個問題,試做討論。
一、二體相兼、經緯交織:世家歷史敘事的基本范式
世家在全書結構上放在本紀之后,列傳之前;而其歷史敘事的對象,按照司馬遷本人所申言,是如同二十八宿環北辰那樣的“輔拂股肱之臣”。這實際上是指明,世家所記述的人物僅位于帝王之下,而對于國家盛衰和歷史進程起到重要的作用。這些“輔拂股肱之臣”應包括三類人:一是周初至春秋戰國的諸侯;二是孔子、陳涉和漢初社稷重臣;三是漢初楚元王、梁孝王等同姓王。
明確這一點至關重要。何以言之?打開世家30篇,列在前面的16篇,其首為《吳太伯世家》、《齊太公世家》、《魯周公世家》等,末為《趙世家》、《魏世家》、《韓世家》、《田敬仲完世家》。這表明,司馬遷著史面臨一個重要問題,在縱貫上下設立《五帝本紀》、《夏本紀》等12篇本紀,記載歷代君主行事和盛衰大勢之后,應該如何處理春秋戰國時期多個列國之歷史的問題。在春秋時,有十二諸侯,戰國時,有秦和山東六國。這些列國,雖位置在天子之下,但在周初大分封之時,立為諸侯,用以鎮守四方,輔翼王室,而且列國擁有廣大封地,有自行任命的文武官員,有自己的國號和紀年,還擁有獨立的軍隊,各諸侯國均世代相傳達數百年之久。而且,其中產生出一批重要的人物,如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夫差、越王句踐,其威望、作用遠遠超出于本諸侯國之外。即是說,周初分封之后的各諸侯國,雖在天子之下,卻對歷史進程起到巨大的作用。要之,這眾多的諸侯國其位雖不及天子,卻遠遠高出于一般人物。司馬遷的高明之處就在于,他創立了世家一體,來記述這些在歷史進程中起過重要作用的列國和其中的人物,必須這樣做,才能反映出這一歷史時期等級制的政治結構和這些歷史人物的活動。
設立世家的目的和作用既然是如此,于是,在歷史敘事的基本范式上,就采取“編年體與傳記體二者相兼”的撰寫范式。編年體,是指以年代為先后,記載各列國軍政大事;傳記體,是同時適當地記述各國主要歷史人物的活動,二者相兼。唯其要敘述各國的盛衰變化,齊、晉、楚、吳、越等大國何以能先后稱霸,以及“三家分晉”的出現和韓、趙、魏何以最后被秦所滅,因而要用類似于本紀那樣的編年體;又唯其要凸顯如齊桓公、晉文公、鄭子產、趙武靈王這些人物的不同作為和結局,因而要用傳記體,并將兩種著史方法結合起來,融為一體。
我們讀世家,首先就應當具備這樣的“另一種眼光”,否則,不但不能理解世家書寫各列國歷史的主線,體察不到司馬遷的良苦用心和精心安排,認識不到《史記》創設世家以恰當地反映周初分封以后幾百年間出現了16個諸侯國家,彼此興衰、消長這一重要的歷史局面,反而會產生“名實不符”、“自亂其例”一類的誤解。前代學者也曾發表過一些有見識的評論,能幫助我們理解司馬遷創立世家的目的,和運用“二體相兼”以寫史的獨特編纂方法。如宋代學者林說:“子長以事之有大于列傳,則系之世家。夫子在周則臣道,在后世則師道,故以世家別之。陳涉在夏周則為湯武,在秦則為陳涉,故以世家系之。蕭、曹、良、平雖曰通侯,而勛烈冠于群后,皆社稷之臣,則亦列于世家也?!?span id="kzrgtay" class="x----">117清代章學誠也說:“司馬遷侯國世家,亦存國別為書之義。”118當代學者朱東潤也說:“史遷所言者,輔弼股肱而已?!軡h之間,凡能拱辰共轂,為社稷之臣,效股肱輔弼之任者,則史遷入之世家;開國可也,不開國亦可也,世代相續可也,不能相續亦可也,乃至身在草野,或不旋踵而亡,亦無不可也。明乎此而后可以讀《史記》?!?span id="dz4cxn9" class="x----">119
世家中記述周代各諸侯國的16篇中,是如何成功地運用“編年、傳記二體相兼”的編纂方法呢?我們可從《齊太公世家》等篇中舉出典型例子來證明。
齊桓公稱霸諸侯是《齊太公世家》記載的重點。由于齊襄公昏庸淫亂引起齊國內亂,公子小白因得到有勢力的公族國氏、高氏的支持,立為國君,是為桓公?;腹谖凰氖?,篇中記載的主線,是他如何在賢臣管仲、鮑叔、隰朋的支持下革新內政,并連續解救受到戎狄威脅的小國,保持中原的安定局面,因而被推為各國盟主。在其即位之年即突出記載其治國所采取的重大措施:“桓公既得管仲,與鮑叔、隰朋、高傒修齊國政,連五家之兵,設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祿賢能,齊人皆說。”五年,與魯有柯之盟,魯大夫曹沫以匕首劫桓公于壇上,要求退回所侵魯國之地。齊桓公當場答應,旋又后悔而欲殺曹沫。管仲進諫: 不能背信殺之,愈一時之小快,而棄信于諸侯,失天下之援!“于是遂與曹沫三敗所亡地于魯。諸侯聞之,皆信齊而欲附焉。七年,諸侯會桓公于甄,而桓公于是始霸焉?!薄岸?,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還。”“二十八年,衛文公有狄亂,告急于齊。齊率諸侯城楚丘,而立衛君?!薄叭甏?,齊桓公率諸侯伐葵,葵潰。遂伐楚。……乃與屈完盟而去?!薄叭迥晗?,會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腹S之,管仲曰‘不可’,乃下拜受賜。秋,復會諸侯于葵丘,益有驕色?!菚r周室微,唯齊、楚、秦、晉為強。晉初與會,獻公死,國內亂。秦穆公辟遠,不與中國會盟。楚成王初收荊蠻有之,夷狄自置。唯獨齊為中國會盟,而桓公能宣其德,故諸侯賓會?!憋@然,司馬遷廣泛采用了《左傳》、《國語》、《管子》等書的史料,把握住春秋齊國以及中原各國整個的歷史特點,經過精心的剪裁和撰寫,因而清晰地再現了齊桓公稱霸的原因、經過和對于歷史全局的影響,而且又結合敘事,巧妙地刻畫出其性格特點,成功地體現出“編年、傳記二體相兼”的編纂方法。
楚國先祖熊繹在周成王時始封,遂在江漢地區發展,春秋以后,熊通自稱為武王,此后歷文王、成王,相繼盡滅周圍群蠻百濮等眾多小國,成為跨地千里的南方大國。再歷穆王,至莊王立,成為一代名君。《楚世家》詳細地記述楚莊王在位期間努力向北方拓展的主要事件,同時又刻畫其性格特點。莊王繼位之初,滿足于其先代君王創立的基業,不求進取,“不出號令,日夜為樂”。經大夫伍舉、蘇從忠言進諫,莊王聽從,說:“三年不蜚,蜚將沖天;三年不鳴,鳴將驚人?!庇谑侨斡觅t能,修明內政,革除舊弊:“乃罷淫樂,聽政,所誅者數百人,所進者數百人,任伍舉、蘇從以政,國人大說。是歲,滅庸。六年,伐宋,獲五百乘?!崩^之于八年伐陸渾之戎,遂至洛陽,觀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孫滿勞楚王,莊王問周鼎之大小輕重。十六年,伐陳?!笆吣甏?,楚莊王圍鄭,三月克之。入自皇門,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楚群臣曰:‘王勿許?!f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絕乎!’”鄭伯請降,楚莊王不恃武力而存其國,踐行了華夏族“以德服人”之義理。楚莊王主動退師三十里,并與鄭結盟,楚國在政治上、道義上立于不敗之地,于是取得邲之戰的勝利:“莊王自手旗,左右麾軍,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許之平。潘尪入盟,子良出質。夏六月,晉救鄭,與楚戰,大敗晉師河上,遂至衡雍而歸。”以德義服鄭之舉和邲之戰的勝利,遂使楚莊王居于春秋五霸之列。
繼莊王、共王之后,是楚靈王,其行事與結局,恰好與莊王成為對照。楚靈王先出使在鄭,半道聞共王有疾而還,弒王自立。此前,楚與晉已在宋舉行了弭兵之會,楚晉兩國由連續交戰轉為雙方和好。于是,楚靈王于三年六月,“使使告晉,欲會諸侯。諸侯皆會楚于申”。靈王乃仿效齊桓公召陵之會的儀式舉行。大夫伍舉諫曰:“君其慎終!”靈王非但不引以為戒,反而更加無所顧忌。于是,“七月,楚以諸侯兵伐吳”?!鞍四?,使公子棄疾將兵滅陳。十年,召蔡侯,醉而殺之。……十一年,伐徐以恐吳。靈王次于乾谿以待之?!彬溣療o度的楚靈王,只愿聽到臣下阿諛奉承之辭:“靈王曰:‘昔諸侯遠我而畏晉,今吾大城陳、蔡、不羹,賦皆千乘,諸侯畏我乎?’(大夫析父)對曰:‘畏哉!’靈王喜曰:‘析父善言古事焉。’”于是靈王一心留在乾谿縱情享樂,乃征發大批民眾服勞役,國人痛苦不堪。其弟公子比、公子棄疾乘機在楚都城發動內亂,殺死靈王太子。被征集在乾谿的民眾也潰亂逃走。司馬遷詳細敘述其眾叛親離的情景:“靈王聞太子祿之死也,自投車下,而曰:‘人之愛子亦如是乎?’侍者曰:‘甚是?!踉唬骸鄽⑷酥佣嘁樱軣o及此乎?’右尹曰:‘請待于郊以聽國人。’王曰:‘眾怒不可犯。’曰:‘且入大縣而乞師于諸侯?!踉唬骸耘岩印!衷唬骸冶贾T侯以聽大國之慮。’王曰:‘大福不再,祇取辱耳?!弊詈筮M一步寫出這個驕縱昏亂的君主活活餓在荒野中的慘狀,以作為后人的鑒戒:
靈王于是獨傍偟山中,野人莫敢入王。王行遇其故鐵人,謂曰:“為我求食,我已不食三日矣。”
人曰:“新王下法,有敢餉王從王者,罪及三族,且又無所得食?!蓖跻蛘砥涔啥P。
人又以土自代,逃去。王覺而弗見,遂饑弗能起。120
我們讀《楚世家》,確能體味到司馬遷對“二體相兼”的撰寫方法運用之妙,讓我們既能了解楚作為南方大國興衰起伏的歷史主線,又能一睹其有為之君和驕侈之主的不同作為和性格特征,并從中獲得有益的啟示。
在《趙世家》中,司馬遷更以酣暢淋漓的筆墨,記述趙武靈王實行軍事改革、胡服騎射,使趙國驟強這一重要事件;同時精心刻畫趙武靈王勇毅果斷的形象,他面對保守派的阻力,卻毫不動搖,以國家利害和歷史經驗反復宣諭朝臣,而最終獲得變法的成功。
趙武靈王于周顯王四十四年(前325)即位后,修治內政達十余年。趙武靈王十九年(前307),召大臣肥義、樓緩等商議強國方略,說:“今中山在我腹心,北有燕,東有胡,西有林胡、樓煩、秦、韓之邊,而無強兵之救,是亡社稷,奈何?夫有高世之名,必有遺俗之累,吾欲胡服?!泵鎸Τ贾幸蜓嘏f的巨大阻力,他對大臣肥義申明其堅定的決心:“有獨智之慮者,任驁民之怨。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壁w武靈王之叔公子成以“襲遠方之服,變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理由,表示懷疑。趙武靈王乃親登其家門,誠懇地陳述歷史經驗和趙國面臨的困厄局勢,耐心開導說:“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禮者,所以便事也?!且允ト斯梢岳鋰?,不一其用;果可以便其事,不同其禮?!薄敖耱T射之備,近可以便上黨之形,而遠可以報中山之怨。”終于讓公子成改變了態度,次日帶頭改穿胡服上朝。貴族中趙文、趙造等人又提出“如故法便”,企圖阻撓。面對他們施加的壓力,趙武靈王態度堅定,有力地批駁其錯誤主張,說:“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禮也不必一道,而便國不必古?!ㄖ?,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彼旒聪铝钊珖T射。趙武靈王果斷變法的結果,是使趙國國勢勃興,連年攻略中山,乘勝攘逐群胡?!岸?,王略中山地,至寧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獻馬。歸,使樓緩之秦,仇液之韓,王賁之楚,富丁之魏,趙爵之齊?!薄岸辏瑥凸ブ猩剑恋乇敝裂唷⒋?,西至云中、九原?!壁w國一舉成為戰國中期北方的強國。
二十七年,武靈王傳位給其少子何,為趙惠文王,命大臣輔佐,而自稱“主父”。他還曾改裝打扮,詐稱使者進入秦國探聽虛實,令秦人駭懼:“主父欲令子主治國,而身胡服將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從云中、九原直南襲秦,于是詐自為使者入秦。秦昭王不知,已而怪其狀甚偉,非人臣之度,使人逐之,而主父馳已脫關矣。審問之,乃主父也。秦人大驚。主父所以入秦者,欲自略地形,因觀秦王之為人也?!彼抉R遷以濃重的筆觸記述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取得成功的始末,堪稱戰國時期的歷史放一異彩,趙武靈王也以古代一位成功的改革家而揚名后世。故梁啟超曾給予極高的贊譽:“吾觀古今中外諸大小國之君主,其颯爽瑰特,未有過趙武靈王者也。”121
以上舉出齊、楚、趙三篇世家中所記述的盛衰大事和人物活動的生動場面,足以說明:《史記》世家的基本撰史方法,是將記載一國大事的編年體與記載人物活動的傳記體二者結合起來,使之自然地統一于每一篇世家之中,互相交融無間??陀^歷史本來是多層面的,從西周至東周幾百年間眾多諸侯國的世系,政治、軍事的成敗興壞,以及各國主要人物的活動,是這一時期歷史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能不寫。但如何恰當地容納和展現,卻是一大難題。司馬遷對此以“二體相兼”的方法,成功地解決,這也是其杰出歷史編纂才能的體現。
“經緯交織”同樣是司馬遷編纂世家的重要方法。試想,從吳、齊、魯、燕,到趙、魏、韓、田齊,多達16個諸侯國,各自經歷初封、世代傳襲至滅亡,年代久遠達數百年,各國都要做縱貫記述,如果沒有高明的敘事編纂方法,豈不成為各自孤立、相互脫節的條條塊塊?司馬遷創造的“經緯交織”的方法,就成功地解決了這一難題。“經”,是指按年代先后縱貫記述一國的盛衰、變遷;“緯”,是指找到兩周時期若干重要的事件,特意插入篇中記載,作為歷史的橫坐標。如周召共和、周宣王即位、周幽王敗亡、魯隱公元年、齊桓公稱霸、晉文公踐土之盟、孔子卒,等等。這樣就使各篇的敘事與歷史全局結合起來,形成篇與篇之間的有機聯系,組織成為一個整體,而免“拼盤”之譏。這樣做,尤能大大增強讀者的歷史感,當讀到這些里程碑式的事件時,即可聯系天下大勢,明了這一諸侯國至此所發生的事件,是處于西周或東周時期的某一特定歷史階段。
對于司馬遷這種“經緯交織”的成功手法,前代曾有多位學者做過中肯的點評,對我們理解世家這一編纂特色很有啟發。如:明黃淳耀云:“太史公諸世家,敘諸侯事,而王室始亂,伯主代興,皆謹書之。如厲王之奔,宣王之立,幽王之弒,周東徙洛,秦始列為諸侯,小白、重耳、宋襄、楚莊之立卒與申生之殺,及敵國相滅,各國臣子之弒其君,皆三致意焉。而于孔子之生卒及相魯尤詳,至書‘魯隱公初立’者以為作《春秋》地也。此等義例,皆不愧良史?!?span id="u4y8eog" class="x----">122清吳見思更明確點出《史記》世家之創意,即在將本國敘事與列國大事互為經緯:“體雖備于一國,而事通于天下,故以本國之事為經,而他國之事插入為緯,中間又以共和、魯隱公初立、孔子相魯、秦始為諸侯事提綱,以下篇篇皆同,史公具眼處?!庇衷疲骸傲袊鴱s君,諸篇互見,以見天地之大變也?!?span id="i8f4e89" class="x----">123另一位清代學者鄒方鍔亦謂:“世家紀一國之事,而他國有大故則亦書。國有大故,一國興亡理亂系焉,天下之興亡理亂亦系焉,以一國之故而系乎天下,雖在他國,例得書也?!?span id="9abglkm" class="x----">124
這里即以《燕召公世家》中的記事為例證,說明世家是如何以插入周王室及列國的大事,作為歷史時勢發展變遷的橫坐標的。燕國自召公以下九世至惠侯,載:“燕惠侯當周厲王奔彘,共和之時?!毖囗暫疃?,載:“周幽王淫亂,為犬戎所弒。秦始列為諸侯。”燕繆侯七年,載:“魯隱公元年也?!?span>燕莊公十二年,載:“齊桓公始霸。”燕襄公二十六年,載:“晉文公為踐土之會,稱伯?!毖喙补迥辏d:“晉公室卑,六卿始強大。”燕湣公三十一年,載:“是歲,三晉列為諸侯。”燕桓公十一年,載:“是歲,秦獻公卒。秦益強?!?/p>
司馬遷在世家中運用的“編年、傳記二體相兼,經緯交織”的方法,是在對歷史的深刻觀察指導之下,運用睿思解決了所面臨的歷史編纂的難題,因而成功地做到再現從周初大分封以后,至春秋戰國時期眾多諸侯國的歷史,不僅各諸侯國的盛衰變化得到清晰、完整的記述,而且證明在周王室之下,各諸侯國的社會狀況是這六百年間歷史進程的重要內容。同時,表明像魯周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趙武靈王等人物,都在一定范圍之內起到了推動歷史前進的作用。由于彰顯了各諸侯國盛衰興壞之理,又努力表現特出人物的作為,刻畫了人物的行事風格和內心活動,使《史記》全書“通古今之變”和以記載人物為中心的總體面貌也因世家如此成功撰寫而更加凸顯,更加豐滿。世家各篇的記述,既主線分明,又在橫向上與其他篇章相互呼應,構成有機的整體,猶如在讀者面前展開一幅幅立體式的、生動鮮明的歷史畫卷。
“二體相兼,經緯交織”是三十世家歷史敘事的基本范式,各篇均有體現,是其共性。而《孔子世家》以下多篇記載人物的篇章,則主要圍繞人物活動展開,更加凸顯他們或在文化創造,或在治國興邦方面的杰出作為,其敘事風格在共性中又具有不同的特性。
二、《孔子世家》、《陳涉世家》:史識卓異的篇章
以深刻的歷史洞察力和豐富的史實,表彰古代文化的偉大代表人物和農民起義英雄的貢獻,使《孔子世家》和《陳涉世家》成為世家篇目中最為出色的篇章。恰恰由于司馬遷別識心裁地以世家作為記述孔子和陳涉行事的載體,不拘常格,而使這兩篇傳記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是我們“另換一副眼光讀之”所能得到的又一層意義深長的認識。
為什么要強調司馬遷“別識心裁”、“不拘常格”呢?這是因為,世家猶言世祿之家,是專記王侯的,與記述其他人物的列傳是不同的體例、規格。而孔子并無王侯之位,“特一布衣”,生前棲棲惶惶到處奔走,司馬遷卻立之為世家,這就給予他崇高的歷史地位,給以殊榮。對于這種“破例”的做法,習慣于按刻板思維讀史者就無法接受,批評司馬遷是“自亂其例”的王安石,即言:“太史公敘帝王則曰本紀,公侯傳國則曰世家,公卿特起則曰列傳,此其例也。其列孔子為世家,奚其進退無所據耶!”125然而,正是司馬遷用這種破例的做法,突出地給予孔子以崇高的歷史地位,這就更加引人注目,引起讀者更多的思考。實際上,前代有很多的學者對司馬遷這種變通體例以表彰孔子的做法心領神會,并且倍感佩服!如唐司馬貞云:“孔子非有諸侯之位,而亦稱系家者,以是圣人為教化之主,又代有賢哲,故稱系家焉。”126明凌約言云:“太史公敘孔子,自少自老,歷詳其出處,而必各記之曰時孔子年若干歲。其卒也,則又敘其葬地與弟子之哀痛,敘魯人之從冢而聚居,與高皇帝之過魯而祠,若曰夫子生而關世道之盛衰,沒而為萬世之典刑,故其反復惻怛如此。”127晚清學者金俶基尤稱譽司馬遷這一創例,更見其“史例之精”,云:“史有定例,有創例。凡公侯傳國者曰世家,定例也,置孔子于世家,創例也。此正子長史例之精?!?span id="sabwjs9" class="x----">128
《孔子世家》的編纂成就,最明顯者有以下三項:
一是篇中既詳盡地記載孔子一生的活動,又表達對孔子的極度景仰,這正處處與《太史公自序》中“繼《春秋》”自任的旨意相呼應。司馬遷以寫好內容翔實的孔子傳記的殷殷之意,對各種儒家典籍及其他學派著述中有關孔子的資料,廣搜博采,備載孔子的行事,狀寫其言談風貌,寫得生動傳神,血肉飽滿?!墩撜Z》、《左傳》是其主要依據,同時又充分擷取《公羊傳》、《穀梁傳》、《國語》、《禮記》、《孟子》、《韓詩外傳》等典籍中的有關記載;對于其他學派如《墨子》、《晏子春秋》、《韓非子》中的零星材料,司馬遷也加以吸收。如寫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適齊:“(景公)又復問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節財。’景公說,將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嬰進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下;崇喪遂哀,破產厚葬,不可以為俗;游說乞貸,不可以為國。自大賢之息,周室既衰,禮樂缺有間。今孔子盛容飾,繁登降之禮,趨詳之節,累世不能殫其學,當年不能究其禮。君欲用之以移齊俗,非所以先細民也?!缶肮匆娍鬃?,不問其禮。異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约尽⒚现g待之。”這一段記載即系采用《墨子·非儒》、《晏子春秋·外篇》及《韓非子·難三》中的史料寫成。借此更寫出孔子一生所受到的挫折,寫出當日不同學派的斗爭,從而使這篇孔子傳更具真實性。可見,凡是有關孔子的有價值的史料,司馬遷都加以搜求,然后爬梳剔抉,熔鑄成篇。司馬遷對《論語》的重視也很受前代學者關注,如近代學者吳曾祺說:“夫《論語》一書,后之學者,罔不尊信,而史公實為之始?!?span id="wxiw4e7" class="x----">129
二是強調孔子作為古代文化的杰出整理者和傳播者的巨大貢獻。司馬遷對儒家六經極為推崇,高度評價其治理國家、維系社會秩序、倫理教化和體現民族智慧的作用。如說:“是故《禮》以節人,《樂》以發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撥亂世反之正,莫近于《春秋》?!?span id="6d9d94g" class="x----">130因此,《孔子世家》篇中,他在具體記載孔子的行事和言論的基礎上,又上升到更高層次,集中地論列孔子修訂六經的功績。
如說:“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詩》《書》缺。追跡三代之禮,序《書傳》……故《書傳》、《禮記》自孔氏?!薄肮耪摺对姟啡в嗥爸量鬃樱テ渲兀】墒┯诙Y義,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于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以備王道,成六藝。”尤其盛贊孔子修《春秋》以寄托政治理想,以褒貶微旨寄托治天下之法,作為后世準則:“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見于后世哉?’乃因史記作《春秋》……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約其文辭而指博。故吳楚之君自稱王,而《春秋》貶之曰‘子’;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后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p>
司馬遷這樣全面地論述孔子修訂六經的時代意義,其深刻含意,是尊奉孔子既是垂教后世的圣人,又是中國文化的偉大整理者和傳播者。還有一點,由于司馬遷論述六經的意義多是承襲發揮孟子之說,就使孔孟直接聯系起來。盡管后人對孔子修訂六經的具體細節尚有異議,但從總體上,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的地位卻不可動搖。
三是篇末的精彩論贊與篇中的翔實記載相配合,交相輝映。司馬遷精心地寫了一篇贊語,集中表達對孔子的崇敬。開頭引《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已表達出對孔子的衷心向往,最后又稱頌孔子為“至圣”,他對孔子的崇敬可謂無以復加!而更有意義的是,司馬遷把孔子跟許多生前享盡尊榮富貴的人作對比:他們的富貴是因據有國君王侯的地位,可是曾幾何時,死后統統被人忘卻,唯獨孔子,身為布衣,卻以自己的學說歷代受人傳誦宗仰。他在文化上、思想上享有任何國君王侯所不能比擬的地位。
《太史公自序》中概括《孔子世家》的撰寫義旨:“周室既衰,諸侯恣行。仲尼悼禮廢樂崩,追修經術,以達王道,匡亂世反之正,見其文辭,為天下制儀法,垂六藝之統紀于后世。作《孔子世家》?!边@是褒彰孔子的學說具有撥亂反正、作為天下統紀和社會倫理準則的價值。而老子則與韓非立為一傳,內容簡略,《太史公自序》論其撰述義旨,也只有“李耳無為自化,清凈自正”寥寥數字。對于司馬遷推尊孔子的貢獻,明清學者多有評論。如陳仁錫云:“史遷可謂知圣人之道者矣,班氏謂其先黃老而后六經非也。觀其作《史記》,于孔子則立世家,于老氏則立傳。至論孔子,則曰‘可謂至圣’,論老氏,但曰‘隱君子’。非知足以知圣人而能若是乎?”131林春溥云:“后世尊孔子者,自史遷始。”132李景星更極贊司馬遷膽識之過人和敘次、組織之高明:“太史公作《孔子世家》,其眼光之高,膽力之大,推崇之至,迥非漢唐以來諸儒所能窺測,故劉知幾、王安石輩,皆橫加譏刺,以為自亂其例,不知史公之不可及處,正在此也?!疗鋽⒋?,摭潤群書,自成體段,既不病疏,亦不傷繁,尤是史公天才獨擅?!?span id="4c9aa9k" class="x---- char-style-override-34">133
“桀、紂失其道而湯、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發難。作《陳涉世家》。”134將陳涉起義與湯武革命、孔子著《春秋》一同視為歷史上的偉大事件;把諸侯并起、風起云涌的偉大場面歸結到由陳涉發難而引起;把雇農出身、起義六個月即告失敗的陳涉,評價為推動歷史前進的英雄而立為世家——司馬遷這種對歷史動向的深刻洞察力和他表現在歷史編纂上的創造魄力,在二千年后的今天,仍然不失其震撼人心的力量!孔子是古代思想文化的“至圣”,陳涉是反抗暴政、揭竿起義的英雄,而司馬遷都破例立為世家,這是將對歷史進程實質的深刻觀察和歷史功過評價的哲理思考,外化為歷史編纂形式的創造之成功典范。尤其是,司馬遷歌頌陳涉首義的功績,是對孟子“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135的光輝思想的發揚,也是對獨夫民賊“殘民以逞”的嚴厲懲戒!晚清學者劉光即有見于此,他說:“世家者,見凡可以為治世安民所必需者,皆可以世其家?!赎惿嬷l難,亦可為世家,見天子之位,世不及擇賢,則陳涉之事,亦救民之一端,而戢暴君之焰,使之有所惕也。”136
作為人物傳記,《陳涉世家》著力刻畫陳涉反抗壓迫、不畏強暴的精神。大澤鄉首義的成功,在于陳涉對于秦朝暴政必將激起全國民眾反抗浪潮的形勢做出正確的分析判斷,并且巧妙地采取“魚腹丹書”、“篝火狐鳴”的策略。此篇又是陳勝首義稱王六個月中全國范圍內史事的總綱,對于風起云蒸的起義形勢和陳涉如何詣派各路將領,均做了提綱挈領的記述。如:“當此時,諸郡縣苦秦吏者,皆刑其長吏,殺之以應陳涉。乃以吳叔為假王,監諸將以西擊滎陽。令陳人武臣、張耳、陳馀徇趙地,令汝陰人鄧宗徇九江郡。當此時,楚兵數千人為聚者,不可勝數?!薄爱敶酥畷r,諸將之徇地者,不可勝數?!旱匾讯?,欲相與立周巿為魏王,周巿不肯。使者五反,陳王乃立甯陵君咎為魏王,遣之國。周巿卒為相?!逼鋾r局勢多變,頭緒紛繁,司馬遷卻做到全局在胸,詳略兼顧,恰當措置。清代學者湯諧對此極表贊賞:“蓋陳勝王凡六月,一時是多少侯王將相,起者匆匆而起,立者匆匆而立,遣者匆匆而遣,下者匆匆而下……種種頭緒,紛如亂絲,詳敘恐失倉卒之意,略敘又有掛漏之患,豈非難事。乃史公卻是匆匆寫去,卻已一一詳盡,不漏不支不躐不亂,豈非神乎!”137
在記述陳涉由揭竿起義到最終失敗的全過程之后,司馬遷又寓意深長地寫了兩件事。一是,陳涉稱王后,有一個昔日傭耕的伙伴來看他,住下后沒有顧忌,講了陳王以往貧寒的情景。陳王竟聽信讒言,把這個伙伴殺了。結果是:“諸陳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無親陳王者?!倍牵愅跻灾旆繛橹姓錇樗具^,主司群臣。兩人以苛察為能事,對于不順從或無交情的將領,隨意逮捕,私自治罪。而“陳王信用之。諸將以其故不親附,此其所以敗也”。這兩件事看似下筆尋常,實則寓意至深,總結出陳涉失敗的原因,正在于因初步勝利而居功自傲,陷于嚴重脫離群眾的境地,又任用小人,致使將領蒙冤受誅罰。因此造成起義軍缺乏堅強的領導核心,陳王周圍更沒有忠心輔佐的賢才,進而導致最后被叛徒莊賈殺害的悲慘結局。以事實揭示出這位反秦起義的領袖最后敗亡的深刻教訓,更大大增強這篇世家的思想價值。最后,司馬遷點明:“陳勝雖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迸c《太史公自序》中“秦失其政,而陳涉發跡,諸侯作難,風起云蒸,卒亡秦族”的話相呼應,再次有力地肯定陳涉起義對于秦亡漢興、推動歷史進程的巨大功績。篇末作這樣的交代,更顯得全文結構完整、緊密。
梁啟超曾評論說:“(《史記》)以社會全體為史的中樞,故不失為國民的歷史?!?span id="bc6w40z" class="x----">138司馬遷把農民起義領袖“破例”立為世家,高度評價陳涉的歷史功績,無疑是顯示其國民思想的突出例證,兩千多年前的史學家能有如此歷史眼光,尤其難能可貴。這固然應歸因于司馬遷具有進步的歷史觀,而同時也是時代的產物。司馬遷所處的時代,一方面是秦亡漢興的歷史風云剛剛過去,人們對于陳涉起義開啟了漢朝的建立這一歷史大變局仍然印象深刻,另一方面,是文化思想領域的封建專制尚未嚴密化,所以司馬遷能夠形成比較自由的思想觀點,有新鮮銳敏的觀察力,能夠對農民起義領袖的貢獻做出中肯的評價。而到后來,文化專制日益嚴密,人們的認識就會出現偏差,因而有劉知幾把陳涉貶斥為“群盜”,稱司馬遷立陳涉為世家為“名實無準”。相比之下,更加說明司馬遷史識之卓越和編纂體例運用創造性之可貴!
三、漢初社稷重臣的群像
漢初人物立為世家的篇章中,赫然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有《蕭相國世家》、《曹相國世家》、《留侯世家》、《陳丞相世家》、《絳侯周勃世家》等篇。人們熟知,同樣為漢朝立國建樹功業的有一批著名人物,如韓信、樊噲、灌嬰、張蒼等,他們也都被封為“侯”,而司馬遷卻如此精心安排,拔出蕭何等人立為世家。其深刻含意就是承認蕭何、曹參等五人在漢朝立國中功績尤高,是真正起到“輔拂股肱”作用的社稷重臣;這樣做,又恰與司馬遷充分肯定漢朝歷史進步的“宣漢”立場相一致。——這是我們“另換一副眼光”研讀所能得出的又一層有價值的認識。
彰顯這些文臣武將為漢朝立國建樹的功業,是各篇的共同特色?!妒捪鄧兰摇吩斴d蕭何自沛郡起兵,即為劉邦所倚重。起義軍入咸陽,諸將爭掠金帛財物,蕭何獨收取秦朝律令圖書,“漢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楚漢戰爭中,他以丞相身份鎮撫關中,安定民眾,管理有方,使關中成為穩固的根據地,在劉項長達五年的激烈對峙中,全力輸送士卒糧餉,支持作戰,對劉邦最終取勝起到巨大作用。至天下已定,分封列侯,奏定位次,關內侯鄂君進奏,稱蕭何應功居第一:“夫漢與楚相守滎陽數年,軍無見糧,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备咦嬉源苏摱ㄊ捄蔚谝?,并給予“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的特殊優遇。在篇末論贊中,更稱譽蕭何奉行與民休息的政策正符合歷史時勢的需要:“何謹守管鑰,因民之疾秦法,順流與之更始?!还谌撼?,聲施后世,與閎夭、散宜生爭烈矣?!薄恫芟鄧兰摇穭t詳述曹參攻城野戰的赫赫戰功,并做了確切的統計:“參功:凡下二國,縣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將軍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馬、候、御史各一人。”曹參治國,貴清靜無為,“其治要用黃老術,故相齊九年,齊國安集,大稱賢相”。蕭何卒,曹參繼相位,“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留侯世家》、《陳丞相世家》則詳細記述張良、陳平在楚漢爭戰中屢用奇計佐劉邦定天下,漢朝建立后,又為國家的安定局面多所籌劃。并在《太史公自序》中揭示其著述義旨:“運籌帷幄之中,制勝于無形?!鳌读艉钍兰摇贰?;“六奇既用,諸侯賓從于漢;呂氏之事,平為本謀,終安宗廟,定社稷。作《陳丞相世家》?!?/p>
司馬遷筆下的這些文武雄才,個個寫得栩栩如生,通過著力摹寫其語言動作、神情風貌,表現其鮮明的個性。蕭何辦事處處小心謹慎,他鎮守關中,為了消除劉邦的猜忌,先是將本家族十幾個人從關中送到楚漢戰爭前線,繼之又拿出全部家財以佐軍用,此后又多買民間田宅以污損其相國名聲,因而一次次使劉邦“大喜”、“大悅”,終得保全自己。曹參繼任相國,躬行清靜無為、不事更張的政策。“擇郡國吏木詘于文辭,重厚長者,即召除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欲務聲名者,輒斥去之。日夜飲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賓客見參不事事,來者皆欲有言。至者,參輒飲以醇酒,間之,欲有所言,復飲之,醉而后去,終莫得開說,以為常。”結果是:“百姓歌之曰:‘蕭何為法,若畫一;曹參代之,守而勿失。載其清靜,民以寧一。’”139陳平足智多謀,多次出奇計為劉邦解救危局。在劉項相持之際,韓信已破齊,他擁有大軍,并控制著齊、趙、燕、代廣大地區,在戰爭全局中處于舉足輕重的地位。如何得到韓信的穩固支持,是劉邦戰勝項羽的關鍵。司馬遷極寫陳平在此緊要關頭的謀略:“淮陰侯破齊,自立為齊王,使使言之漢王。漢王大怒而罵,陳平躡漢王。漢王亦悟,乃厚遇齊使,使張子房卒立信為齊王。封平以戶牖鄉。用其奇計策,卒滅楚?!?span id="ry8cgu4" class="x----">140一個“躡足”細節,生動地表現出陳平的智謀,也寫出劉邦的隨機應變。
司馬遷寫人物,是通過人物的性格、心理、作為,來表現時代的特點,體現人的活動在歷史變局中的作用,同時表現出民族的智慧,反映社會生活的種種面相,十分值得我們仔細品味。
至此,可以為本節做簡要的總結:
為了弘揚民族文化的創造力,當前亟須對中國歷史編纂學的豐富遺產做出新的闡釋。《史記》共設有世家30篇,足見其地位之重要。以往有的學者錯誤地指責司馬遷“名實無準”,“自亂其例”,實則是為未能究明《史記》世家不同類型篇章所反映的歷史特點,司馬遷所采用的編纂基本范式,及其對體例的靈活運用。我們讀世家,應當“另換一副眼光”,以創新的觀點做出新概括。一是司馬遷以其睿思解決了歷史編纂所面臨的難題,以“編年傳記二體相兼、經緯交織”的方法,彰顯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歷史的盛衰,并且努力刻畫齊桓公、楚莊王、趙武靈王等有作為人物的形象。二是運用別識心裁,將孔子和陳涉立為世家,以表彰古代文化偉大代表人物和農民起義英雄的貢獻,因而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是從漢初一批開國文臣武將中,拔出蕭何、曹參、張良等人立為世家,肯定他們真正是起到“輔拂股肱”作用的社稷重臣,這樣做又與司馬遷贊揚漢朝歷史進步的“宣漢”立場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