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神現象學·上卷(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德)黑格爾
- 3185字
- 2020-11-06 19:11:42
(五) 精神現象學作為意識形態學
德文“Ideologie”一字一般譯作“意識形態”,也常有譯作“思想體系”或“觀念體系”的。這個字不見于黑格爾的著作中。但是精神現象學中所最常見的一個術語,就是“意識形態”(die Gestalten [34] des Bewusstseins,形態二字常以復數出現,直譯應作“意識諸形態”)這一名詞。每一個精神的現象就是一個意識形態,因此“意識形態”可說是“精神現象”的同義語。從意識發展階段來說,意識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可說是一個意識形態。因此精神現象學也就是意識形態學,它以意識發展的各個形態、各個階段為研究的具體對象。用辯證方法從發展觀點來研究意識形態,這樣就把意識形態學與意識發展史結合起來了。脫離了辯證法和發展史當然也可以用現象羅列的方式,根據心理的事實來研究意識形態,但這就不成其為“現象學”。這樣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既不是孤立地、現象羅列地研究諸意識形態,也不是單純從時間上去研究人的意識或心理生活的歷史,而找不出它發展過程的階段性和獨特典型的形態。在這個意義下,“意識形態學”所研究的意識現象既是獨特的、個別的,又是典型的、有代表性的、體現了許多個人意識的共性。因此每一意識形態(gestalt)也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一個類型(typus)的意識形態?;蛘呦穸鞲袼顾赋龅哪菢樱庾R形態“可視作人的意識在歷史上所經過的諸階段的縮影”?!翱s影”二字生動地表明了每個意識形態的典型性。這種對于精神現象、意識形態和發展階段的辯證的歷史發展的研究,也就是歷史與邏輯(辯證法)相結合、相一致的研究,使得精神現象學不同于單純研究意識形態和意識現象的心理學,也不同于一般的心靈生活的歷史研究。但是精神現象學必須取材于心理學和歷史、特別是哲學史的資料。(據傳記材料,我們知道黑格爾在撰寫《精神現象學》那一年內,同時第一次在耶拿大學講授哲學史的課程。)所以書中談到意識發展的形態和階段包含有不少心理學材料,也利用了不少哲學史和歷史的材料,由于貫穿著辯證的、歷史的方法,就自成精神現象學的體系。因此我們不能同意海謀的批評,說黑格爾把心理學和歷史攪亂了。
黑格爾自己在許多地方明確談到意識形態是精神現象學研究的對象。我們可以引證來說明問題。在“序言”里黑格爾寫道:“精神自身既然是在意識因素里發展著,它既然把它的環節展開在意識因素里,那么精神的這些環節,就都具有意識的上述兩方面的對立[指認識的主體與對象的對立],它們就都顯現為意識形態。敘述這條發展道路的科學就是關于意識的經驗的科學?!?[35] 這就是說,精神現象學就是“關于意識的經驗的科學”,而意識經驗學的任務就是敘述精神的各個環節或者意識形態的發展和開展的道路。而且這表明精神發展或展開其自身的每一環節。每一個階段就是一個意識形態。所以黑格爾說:“[精神發展過程的]全體的各個環節就是意識的各個形態?!?[36] 在“導論”里黑格爾又指出:“意識在這條道路上所經歷的它那一系列的形態,可以說是意識自身向科學發展的一篇詳細的形成史?!?[37] 從這句話看來,精神現象學作為“意識形態學”和作為“意識發展史或形成史”就結合起來了。
黑格爾還說道:“這個意識形態系統,作為精神生命依次排列的整體[即上面所提到的精神發展各個環節的全體],就是我們在本書中要考察的那個系統?!?[38]
現在我們有了充分的材料可以肯定地說,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所研究考察的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的系統,也就是精神發展的諸階段或諸環節?,F在問題是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里所研究考察過的有多少種意識形態或者有多少個精神發展的階段呢?它們辯證發展的次序怎樣呢?我們可以說:第一,有一些地方黑格爾自己也弄得不很清楚;第二,研究精神現象學的人,意見也很不一致。我們擬采取如下的分法:
第一,精神現象學可分為五個大階段:(一)意識,(二)自我意識,(三)理性,(以上三者屬于主觀精神的三個環節)(四)精神(即客觀精神),(五)絕對精神(絕對精神在本書中只有宗教和絕對知識兩個環節,但按照《精神哲學》則絕對精神有藝術、宗教、哲學三個環節)。這個分法的好處,第一在于基本上符合精神現象學原來的分法,第二,把“精神現象學”的五階段與“精神哲學”中的三階段的分法,大體上結合起來了 [39] 。困難只在于同黑格爾自己所制訂的精神現象學目錄表小有出入。因為目錄表上既未出現主觀精神、客觀精神、絕對精神三大階段,而且又把宗教和絕對知識與理性、精神平列起來 [40] 。但是從黑格爾闡述精神現象發展的線索,并結合他較晚的“精神哲學”來看,我們這個分法,同這書的具體內容和邏輯發展的線索是符合的。
在談到“宗教”這一階段或意識形態時,黑格爾概括前面各意識形態的發展階段時說:“在前此所討論過的諸[意識]形態里,這些形態大致區別為意識、自我意識、理性和精神,無疑宗教也曾經出現過作為絕對本質一般的意識?!?[41] 從這段話里,可以明確看出黑格爾認為在“宗教”這一意識形態出現以前,精神發展的階段主要是(一)意識、(二)自我意識、(三)理性、(四)精神(即客觀精神)四大階段。以后,他一方面把宗教和絕對知識當作精神發展的最后兩個階段或形態,另一方面,他又把宗教和絕對知識當作體現或實現絕對精神的兩個環節。他說,宗教是絕對本質一般的意識,又說:在宗教里“表象的內容是絕對精神” [42] 。這意思是說,宗教是通過表象(表象包括想象、神話、象征、形象思維等)去把握絕對精神,絕對精神只是通過表象體現在宗教里,而絕對知識、哲學則是通過純概念去把握絕對精神,或者說,絕對精神是通過概念體現在絕對知識或哲學里。所以黑格爾寫道:“精神[這里應了解為絕對精神]的最末一個形態……就是絕對知識。絕對知識是在精神形態中自己認識自己的精神?!?[43] 因此我們有充分材料足以表明黑格爾認為,精神發展的最后一個階段是絕對精神,而宗教和絕對知識是體現絕對精神的兩個環節或形態。在這里,邏輯或哲學所研究的中心內容或對象絕對知識也仍然是精神現象學所描述的意識形態之一。
明確了精神現象學主要分為五個大階段后,至于每個階段中又分作若干環節和意識形態,黑格爾自己也有分辨得不夠清楚的地方,而且有的詳細、有的簡略、有的重、有的輕,也很不平衡。而且他于描寫這一意識形態到另一意識形態的過渡也多矯揉造作的地方。解釋黑格爾的人也從來沒有一致的看法。布洛赫(Ernest Bloch)在他的《主體—客體》 [44] 一書中,勉強機械地把精神現象學分成十四個發展階段,依次一一加以列舉,也無可取之處。我們現在也暫不去細究?,F在只談三點:(1)黑格爾在《小邏輯》里,明白指出:“哲學知識須以意識的許多具體的形態如道德、倫理、藝術[屬于客觀精神的形態]、宗教[屬于絕對精神的形態]等為前提?!?[45] 足見道德、倫理、藝術、宗教等都被黑格爾認作意識形態,都被認作可以導致哲學或絕對知識的前提。至于“精神現象學”中黑格爾何以沒有把藝術提出來作為“絕對精神”的三個環節之一,這有兩個解釋:第一從“精神”的最末階段道德過渡到宗教,邏輯上和文化發展上比較順便。第二則因黑格爾在耶拿時期還未發揮出他的美學思想。直至1817年在海德堡時,他才第一次講授“藝術哲學”。(2)第一階段“意識”的發展有感性確定性、知覺、知性三個環節,這三個環節固然可以被認作三種意識形態,但它們卻與后面各種意識形態如道德、倫理、宗教等很不相同,因此黑格爾很少稱它們為“意識形態”,而稱為“意識的諸方式:意謂、知覺和知性” [46] 。(3)《精神現象學》書中描寫某些意識形態特別突出鮮明,對于矛盾的分析也較成功,如對相等于奴隸社會的“主人與奴隸”關系的轉化的分析,對中世紀宗教出世思想“苦惱意識”的分析,對代表近代思想的如浮士德式的追求快樂的意識形態(“快樂與必然性”)、對唐吉訶德式的改革家的意識形態(“德行與世界行程”)的分析。此外如對自身異化的精神的分析,像狄德羅在《拉摩的侄兒》小說中所描寫的分裂意識以及對啟蒙運動的意識形態的分析,都是比較著名的篇章,值得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