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德)康德
- 10字
- 2020-11-06 18:51:53
道德形而上學總分類 [1]
一、 一般地作為義務體系的 [2] 道德形而上學分類
(一) 一切義務,或者是權利的義務,即法律上的義務;或者是善德的義務,即倫理上的義務。法律義務是指那些由外在立法機關可能規定的義務;倫理義務是上述立法機關所不可能規定的義務。后者為什么不能作為外部立法機關的對象,那是因為它們牽連到一個目的或者最后的目標,這個目的本身同時包含在這些義務之中,于是,對每個個人來說,對此目的負有義務。但是,任何外部立法,無法使得任何人去接受一種特定的意圖,或者,能夠決定他去追求某種宗旨,因為這種決定或追求取決于一種內在的條件或者他心靈自身的活動。可是,那些導致這種內心條件的外部行為是可以被控制的,但這并不意味著個人必須把這些外部行為作為自己的一個目的。
人們會問,既然義務和權利是彼此對應而存在的,為什么道德的科學,或道德哲學,通常被稱為——特別是西塞羅——義務的科學而不稱之為權利的科學?其理由是:我們唯有通過道德命令(它是義務的直接指令)才認識我們自己的自由——由于我們是自由的,才產生一切道德法則和因此而來的一切權利和義務;而權利的概念,作為把責任加于其他人的一種根據,則是后來從這種命令發展而來的。
(二) 在義務的學說中,一個人可以并應該根據他的自由能力的性質來表述,而這種性質完全是超感覺的。因此,他將要純粹根據他作為一種人格的人性(人的本質)來表述;這樣表述的人,獨立于受身體條件限制的人,有別于同一個、然而受那些身體條件限制的那個人(人的現象)。因此,權利和目的的概念,當涉及義務時,根據這種雙重性質,可以提出下面的分類:
道德形而上學的分類(根據義務法則的客觀關系)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