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市交易之道:交易藝術與技術的完整指南
- (愛爾蘭)伊恩·墨菲(Ian Murphy)
- 10字
- 2020-09-28 16:56:47
第一部分 交易者的工作
第1章 交易是一種工作還是一份事業
在開篇章節里,我們將仔細審視私人交易者的活動,探討該行業中可能會讓渴望試水的人感到吃驚的方方面面。
天堂里的工作
大約30年前,我決定搬到加那利群島(Canary Islands)生活。我之前曾在那里度過假,我當時以為,在陽光明媚的海灘工作要比在利默里克(Limerick)的軟盤工廠工作更有前途。等我到達那里后才發現,一切遠沒我想象中那般美好。我先是為酒吧和俱樂部發放了幾周的傳單,之后在一個建筑工地找了一份搬磚的工作。
我要頂著炎炎烈日把磚頭搬到20層樓高的地方。六個月后,大樓竣工了,我們舉辦了一些慶祝活動。當天晚上,我與摩洛哥工友們坐在樓頂上一起吃羊頭肉,我突然發覺,這里的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就像對熱帶島嶼的憧憬一樣,一眼望去,交易者的工作非常誘人。遠處的山巒看起來總是會更翠綠一些,甚至看起來像是用美元堆砌而成的,但交易是很艱難的工作,大多數從事交易的人都不賺錢。
市場上從不缺少交易顧問,我們都聽慣了這些陳詞濫調:“高拋低吸”“賣掉虧損股,抱牢盈利股”“買傳聞,賣事實”。這些說法都很正確,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許多市場顧問就像被邊緣化的政客,總是對別人應該做什么指手畫腳,但卻從不為自己的觀點承擔任何經濟上的責任。
所有的政治事務可能都是地方性的,但所有的交易都是全球性的。當我們與市場建立聯系時,我們的所有活動都會產生金融方面的影響,這一點可能會非常令人驚訝。每一次會議的召開、每一桶石油的開采、每一臺機器的出售和每一顆子彈的射出都是有經濟意義的,其影響最終都會顯現出來。
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為體驗如此龐大和復雜的系統做好準備。現代社會一直在迎合我們的需要,同時也在創建能保護我們免受自己和他人傷害的結構。在人們因為害怕冒犯他人而回避令人不快的事實的世界里,市場赤裸裸的直接性讓人震驚。
從市場的角度來看,我們的交易努力只是向交易所提供的另一種數據流,它會與交易所收到的其他數據流匯聚在一起。市場對我們的感受和意見無動于衷,對我們個人也不了解。它所感知的只是一個小小的數據包,這個數據包會指示它執行訂單,而它會接受數百萬個類似的訂單。
交易是一份事業,但是一份與眾不同的事業
交易是以承擔風險為前提的資金轉移。我們可能認為自己正在買賣股票,但實際上我們正在經營一家從事風險交易的小企業。
因此,當我們開始交易時,我們要拋棄做一周工作、得一周工資的念頭,我們對新交易的投入程度要與其他交易一樣。
交易與其他事業略有不同,特點之一是,我們可以在適當的時候接通和切斷收入源。我們可以在今年交易幾周,在接下來的三年里停止交易,之后再穩定地交易六個月,然后又停下來休息。同時,我們不需要維護客戶群,也不需要養活員工。
交易的另一個令人贊嘆的特點是,它能夠在不拓展業務的情況下快速地增加賬戶資金。例如,一名交易者可在同一市場上、運用同一臺電腦從事200美元或200萬美元的交易。市場有能力消化任一數量的資金并給予相應的投資回報。
若金融工具增值了15%,那么交易額為200美元的交易者會賺取30美元,而交易200萬美元的人會賺取30萬美元,但后者并不需要付出額外的努力,而且一切都發生在同一時間同一地點。
此外,所有的交易都可以立即結算,因此交易公司無須追債,這是交易的一大優勢,因為許多初創公司將一半的時間花在了日常運營上,一半的時間花在了討債上。
最后,當交易者覺得自己賺得盆滿缽滿時,他可以拍拍屁股走人,無須維護基礎設施,無須承擔其他責任。
現金為王
毋庸置疑,交易需要資金,我們賬戶里的資金越多,我們就越容易獲得收益。大多數人一開始并無多少資金,因此需要攢錢。他們需要付出努力,需要做出個人犧牲。他們要節減所有不必要的開支,將每一分錢都用于償還短期高息貸款。在這個過程中,他們也養成了自律、耐心和勤奮的習慣,這都是他們未來從事交易所需要的。
新手應該先進行模擬交易,模擬交易的金額應等同于他們實際希望交易的金額。如果他們自身資金不充足,需要管理他人的資金,那么模擬賬戶中的穩定記錄將成為他們亮麗的名片,為他們的交易生涯增添光彩。
沒有壁壘,沒有操縱
進入壁壘高的行業往往利潤豐厚,缺乏競爭,進入壁壘低的行業往往競爭激烈。交易行業沒有進入壁壘,收益不確定,競爭異常激烈。
市場與其他工作環境一樣,現有的專業人員要獲得報酬,他們知道實現路徑。在法律和醫學行業,老手們不會僅因為自己要掙錢,就以不正當的手段給新手使絆子。當新手抱著發財的天真想法進入這些領域時,等待他們的必定是失望。
交易行業也是如此,新手要意識到交易環境的復雜性、構成要件和微妙之處。他們必須摸清門道,必須像其他人一樣接受學徒式的訓練。
交易和賭博
我第一次涉足金融交易的經歷并不太令人愉快。當時,我與一名金匠共用一個工作間,從事貴金屬的交易。一天,我們舒適的工作間被一群交易者拆除了,他們要在大廳里設立辦公室。
這群人很有趣,他們雖然背景各異,卻有一個共同點:都顯得有些古怪。隨著時間的流逝,我逐漸意識到,行為古怪的交易者很常見,實際上這可能是他們的一大優勢。其中經驗最豐富的一位交易者曾在華爾街的交易大廳里工作過,他是這群人的導師,對市場的感覺精準,頭腦敏銳。
不幸的是,他也有些古怪,還好賭。顯然,他妻子之前把他趕出了家門,后來他妻子掌握了家里的財政大權后才同意他回家。每天早上,他妻子會給他10英鎊買午餐。他喜歡賭馬,因此這點錢早早就被花光了。到午餐時間,他會跟我們一起侃大山,并趁機吃掉我一半的三明治,搞得我不堪重負,營養不良。
在學者們有關交易者行為的研究中,賭博是一個反復出現的話題。有關市場及其參與者的研究都非常有見地,特別是外部人員完成的研究。學者們研究這些話題的視角與金融從業者不同,因此他們的研究為我們更全面、理智地審視這些話題提供了寶貴的參考資源。我們喜歡把交易者和市場視為兩個獨立的實體,而學者們把交易者和市場視為一個整體。
阿洛克·庫馬(Alok Kumar)在2009年完成的一項研究中指出,賭博傾向和美國投資者做出的投資決策之間存在很強的關聯性。1同一年,馬克·格林布拉特(Mark Grinblatt)和馬蒂·基洛哈茹(Matti Keloharju)在研究中指出,投資者喜歡尋求刺激的交易。2
在一項綜合研究中,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布拉德·巴伯(Brad Barber)和特倫斯·奧登(Terrance Odean)以及北京大學的李怡宗(Yi-Tsung Lee)和劉玉珍(Liu Yu-Jane)分析了中國臺灣證券交易所1992—2006年間的所有交易數據后發現:“中國臺灣地區彩票的發行與證券交易所的成交量大幅下跌存在關聯。”3
許多賭徒在市場上交易,就跟他們從事其他活動一樣,但成功的交易者不會賭博,理解二者間的差異是交易的核心問題。
一方面,賭徒冒金融風險是為了過把癮或找樂子。獲利的潛力能證明他們交易活動的正當性,但他們不做任何記錄,因為他們怕事實打了他們的臉。一旦他們有了錢,無論當時條件如何,無論可能出現什么后果,他們都會下注。他們會把維持基本生活所需的錢,比如衣食住行所需的錢,都用來下注。如果有需要,為了滿足他們的賭癮,他們會放棄生活必需品。
隨著時間的流逝,賭徒有贏有輸,但從長遠來看,他們永遠都是輸家。
另一方面,成功的交易者只受利潤的驅動,他們會像保險公司的精算師一樣思考交易問題。他們了解市場,會選擇愿意承受的風險。他們知道,他們更有可能從市場獲利而不是遭受損失。他們持續運用成熟的管理技術控制風險,并保持詳細的記錄。對他們而言,交易是例行工作;他們覺得交易很有趣,但不會為之興奮過了頭。當他們認為,當前的市場環境不利于他們的交易風格時,他們就不會進行交易。
專業的交易者也有輸有贏,但從長遠來看,他們能持續地獲得穩定的利潤。最重要的是,他們希望獲得一定的風險溢價,這意味著他們必須承擔更多的風險,但他們絕不會因一時興起才這么做。
把交易和賭博區分開來的是真實而精確的記錄。博彩公司辦公室的地板上到處都是皺巴巴的紙單,每張紙單都是倒霉的賭徒扔下的,它們都是金融交易的書面記錄。客戶們常把它們踩在腳下,因此也不清楚自己的實際交易狀況。但博彩公司不會扔掉自己的記錄,記錄本身就能說明很多問題。
賭博、保險和交易
賭徒們從事可獲利的賭博活動時不支付任何費用,這一事實意味著,要保障博彩業的基礎設施正常運轉,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必須賠錢。
博彩業的資金流向與保險業的完全相反。在博彩業中,多數人的小額損失超過了少數人贏取的金額,差額部分落入了博彩公司的口袋。而在保險行業,多數人繳納的保費超過了少數人的索賠額,差額部分進入了保險公司的腰包。
對任何賭徒來說,核查上市博彩公司的財務報表都是很有益的做法。2017年,一家全球性博彩公司的財務報表顯示:“體育博彩凈收入占各個平臺和市場總收入的9.2%。”根據該公司的記錄:“體育博彩凈收入占比指的是體育博彩總收入占押注額的比例。體育博彩總收入指的是押注額減去客戶贏取的金額和體育博彩促銷費用以及獎金額之后的收入。”4換句話說就是,博彩公司獲得了9.2%的收益。
在賭徒眼里,博彩公司是對手,而且是技能更高超、經驗豐富的對手。它們設置賠率,知道從長遠來看,它們是獲利的一方。賭徒們要按博彩公司的規則行事,而在交易中,經紀人雖然向我們收取入場費,但他們不是我們的對手。我們的經紀人是門衛,我們入場時必須給他們點小費,但入場后我們可自行決定交易的勝負率。
在公開透明的市場上,我們按自己的原則行事。成功的交易者已經學會了如何確定自己的勝負率——只有在這個時候,他們才會向“門衛”付費。
1 阿洛克·庫馬(2009),《誰在股市里賭博》(Who Gambles in the Stock Market),《金融學期刊》(Journal of Finance),第64卷,第1889—1933頁。
2 馬克·格林布拉特和馬蒂·基洛哈茹(2009),《尋求刺激、過度自信和交易活動》(Sensation Seeking, Overconfidence, and Trading Activity),《金融學期刊》,第64卷,第549—578頁。
3 布拉德·巴伯、特倫斯·奧登、李怡宗和劉玉珍(2008),《個人投資者在交易中損失了多少》(Just How Much Do Individual Investors Lose by Trading),《金融研究評論》(Review of Financial Studies)
4 帕迪鮑爾必發集團(Paddy Power Betfair PLC) 2007年年度報告和賬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