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本章小結
本章是從《論信息》《智能原理》兩本書中所討論的基本理論和邏輯,到具體實現超越人的非生物智能體(也可稱為超級機器智能)的這個過程中的變換章節。本章回顧了《論信息》和《智能原理》兩本書中的主要發現,歸納出工程實現智能體的要求,并根據這些發現和要求,提出了構建智能體的初步思路。
對信息、生物智能和機器智能的回顧可知,構建的智能體必須實現結構性、漸進性、交互性、獨立性與主體性。
認識結構、理解結構是認識信息和智能的基礎。理解所有的結構背后是信息結構,理解信息結構從隱性到顯性,從不完備到完備是實現智能體的關鍵環節,更是信息和智能理論的核心。理解生物智能,需要理解遺傳基因和蛋白質的結構、神經元與神經元、神經突觸與神經突觸,以及從中樞神經結構到感知系統再到各個組織系統、器官,將這些結構中隱含的生存功能、控制功能、認知功能和行為功能發掘出來,更加重要的是認識這些結構和過程的背后是一個生物的隱性信息結構,信息結構是這些生物體結構、生命過程和智能過程的內在決定因素。如果能全面解析這些結構,一定可以發現,生物體的生命和智能不僅相互依賴,而且是同構的。理解從簡單工具到自動化過程的機器智能發展,一個內在的規律同樣是結構,是一個個模塊形成了整體功能的結構,是一個個模塊中內含的信息結構,是人的智慧、知識、經驗、技能的隱性信息結構的顯性化。
基于結構的漸進發展是信息和智能的基本規律,也必然是智能體發展的基本規律。漸進由三個內容構成:基礎、結構和生命周期。基礎就是要從最簡單、底層的構件開始,信息、智能、智能體的發展概莫例外。結構如同搭積木,積木就是結構,從形狀看結構是物理的,從本質看,結構是信息的。構件、結構通過一個生命周期逐步發展。信息和智能的發展階段已經說明了這一點,智能體也必然如此,只是結構的形成和發展,信息、智能和智能體是沿著不同的路徑發展的。信息依賴于生命和智能,生物智能依賴于數十億年的進化過程,機器智能依賴于人的智能進步,智能體則以大規模并發來實現。
交互和傳承同樣是信息、智能和智能體的共同發展規律。信息和機器智能在與生物智能,特別是人的交互中發展,通過人實現社會性傳承。生物智能通過遺傳及相互之間的交流實現傳承,人則增加了社會性的教育這個環節。智能體通過在其整個生命周期與人的交互中實現傳承。智能體必須具備交互與傳承的能力,這是后續章節持續討論的一個主題。
信息、智能、智能體都是由極其大量的自治體構成的,信息和智能作為獨立的主體或客體都是有限的。生物智能和智能體都以主體性作為發展的基本要求。大規模獨立的自治構件與主體性代表的一個整體似乎是矛盾的,但這正是智能和智能體發展的奧秘與規律所在。在生物智能和機器智能中,這個規律已經充分展示,關于智能體的規律,也將在隨后的章節中不斷展示。
本章的主要目的就是將《論信息》和《智能原理》兩本書中的主要發現——結構、漸進、主體、自治構件的并行發展等——系統地轉化為工程實現非生物智能體的路徑和方法。
[1] 楊學山.智能原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年,第233頁.
[2] 楊學山.智能原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年,第139~165頁.
[3] http://www.scholarpedia.org/article/Category:Artificial_Intelligence.
[4] 楊學山.智能原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年,第1章和第3章.
[5] Howard Gardner.Reflections on multiple intelligences:Myths and messages[J].Phi Delta Kappan,1995,77,200-209.
[6] 楊學山.智能原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年,第1章和第3章.
[7] Robert A.Wilson and Frank C. keil. 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00~301頁.
[8] 楊學山.智能原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年,第145~148頁.
[9] 楊學山.智能原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年,第146~148頁.
[10] 楊學山.智能原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8年,第262~26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