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管教
- 蜀倩
- 1356字
- 2020-09-30 12:40:15
缺少了尊重,無法讀懂孩子
尊重和信任是溝通情感的橋梁。誰尊重孩子,孩子就尊重他。只有尊重孩子的人,他才有教育孩子的資格。無論是怎樣的孩子,只要尊重他們,就能與他們暢通無阻地進行溝通與交流。
有位家長常常被自己與兒子間的矛盾所困惑。有一次,她在教訓兒子時,遭她兒子頂嘴,氣得掉下了眼淚,兒子見到她那副傷心失望的樣子,不但不讓步,反而奚落她說——扮什么可憐相。這位家長一聽馬上不哭了,破門而出。這已不僅僅是傷心的問題,而是作為長輩應有的尊嚴為什么會遭受如此“不值錢”的踐踏?
代溝問題一直是現實中令父母和孩子都深感頭疼的問題。
“我和父母幾乎沒什么話可說,他們問我最多的就是學習情況,我特煩問這個。”已經上了初二的趙亮說,“我喜歡和同學聊聊足球,可媽媽不懂,也不感興趣。所以她說我整天只知道玩,也不討論討論學習。”現在趙亮說自己也沒有興趣和父母聊天,感覺沒什么話好說的。
周藍的兒子今年上高中了,“我平時很喜歡和兒子聊天,聊得最多的當然是學習。但現在感覺兒子越來越不愿意聽,每次都敷衍了事,有時干脆什么都不說。”周藍的兒子挺喜歡籃球的,說起籃球眉飛色舞。不過每到這個時候,周藍就很生氣地說:“一說學習你就煩,提起籃球你就來精神”。
兩代人之間為什么會出現一條無法逾越的溝壑呢?這固然受時代觀念的影響,但往往也是由于父母與孩子之間缺乏交流與溝通造成的。做父母的有自己的一套價值觀念,孩子有孩子的一套價值觀念,而且互相不了解,在此情況下,怎能不產生矛盾和沖突呢?因此要避免兩代人產生代溝,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尊重孩子架起溝通和理解的橋梁。
聽一則故事,對你肯定有所啟發:
草原上有個牧民,養了很多牛。有一頭小牛很倔強,經常不聽牧民的命令,想離群跑開就跑開,想跟著牛群進草場就進草場。牧民有時覺得他很可愛,有時也非常討厭它,覺得它實在是一頭倔強的小牛,打算等它再長大一點后,就把它賣掉。
有一天晚上,牧民放牧回來,小牛又在牛欄外倔強起來,無論牧民怎么用鞭子打它,它都一動不動,就是不走進牛欄。牧民本來就累了一天,遇到這種情況心情煩躁起來,一邊用鞭子打著小牛,一邊暗暗地下定了決心:如果它還是這么倔強,就只好把它殺掉。牧民已經對管理、放牧小牛失去了信心。這時,牧民的母親從帳篷里走出來,看了看倔強的小牛,攔住了牧民的鞭子。
牧民的母親走到小牛身邊,輕輕地撫摸了它一下,把自己的一根手指放到小牛的嘴邊。小牛以為是自己媽媽的乳頭,就跟著那根手指一路往前走。牧民的母親輕輕松松地往前走,小牛開開心心地跟著走,一路走進了牛欄。牧民不禁看傻了眼,簡直不敢相信眼前發生的事情是真的。
其實,道理很簡單,牧民只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想問題,覺得天黑了,自己又這么累,所以要盡快地把小牛趕進牛欄。他并沒有想過小牛的感受,小牛只是餓了,它需要媽媽的乳汁。牧民的媽媽,站在小牛的立場上去想問題,所以,用一根手指就輕松地將小牛引進了牛欄。
這個故事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要尊重孩子,就必須站在孩子立場想問題,這樣就等于搭建了一條通向孩子心靈的橋梁,就能夠輕松地將孩子那看似封閉的心靈打開,達到有效溝通。
孩子是一本書,是本很厚很厚的書,從嬰兒到兒童,從少年到青年,一天一頁,一年一章。而書中的主角應該是孩子本人,作為稱職的父母,必須讀懂這本書。然而,缺少了尊重,你永遠也不會讀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