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面管教
- 蜀倩
- 10字
- 2020-09-30 12:40:15
第一章 尊重是愛的基礎
尊重是愛的真諦
中國科學院心理學研究所博士生導師張梅玲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尊重就談不到愛。”尊重孩子是愛孩子的一個具體表現,也是愛孩子的真正內涵。
離開了尊重的愛,是一種不全面的愛,甚至可以說是一種畸形的愛,它會影響孩子正常心智的發展,難以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一位母親曾哭訴了她孩子的故事:本來是一個幸福美滿的三口之家,父親是高工,母親是主任醫師,兒子聰明伶俐。父親對兒子寄予很高期望,要求嚴格,每次考試必須是前三名。一旦考試低于前三名,就要受到父親的打罵。由此導致孩子除了學習成績還不錯之外,心理極其壓抑,甚至自閉,綜合素質很差。
最終,孩子總算不負父望,考上了大學,父親揚揚得意,頗為自己教子成功而沾沾自喜。可不幸正在暗中醞釀,孩子在大二時突然患了精神分裂癥,拿刀要砍他的父親。在孩子的日記里就明白地寫著:我恨父親!父親終因無法承受如此嚴重的打擊,中風癱瘓了,一個原本幸福之家被錯誤的教育理念給毀了。
父母好心,孩子無辜,為什么卻造成了這樣的家庭悲劇?這就需要我們做父母的反省自己——教育孩子一定要尊重孩子,順應孩子的天性,沒有尊重,變質的愛只會收獲苦果。
現實中有一些孩子確實就是被父母逼著走向成功的,但有關專家指出,這種教育方法是很危險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其一,做父母的,假如只是一個勁地要求孩子達到他們為孩子確定的目標,而不研究孩子成長的環境,不了解目標是否順應了孩子的興趣、愛好、天賦,那么即使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取得了所謂的成功,卻可能因此影響了孩子本可以取得的另一種更大的成功,或者這種已經取得的成功只能是一種暫時的表面現象,缺乏持久性。
其二,被父母逼著走向成功的孩子,由于未順應孩子的天賦和愛好,必然會影響其獨立人格的發展,即使孩子取得了成功,也存在著一種很大的缺陷,致使心智的發展受到影響而不健全。
因此,逼著孩子成功的教育方法并不好,尤其是對那些獨立性較強的孩子來說,這種教育方法存在著產生反抗心理的危險,而這種被壓抑太久的反抗心理一旦爆發,后果一般相對嚴重。
正如專家所說:“在雙方欠缺尊重和溝通的情況下,只一味施壓,其結局,不是使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導致人間至親至愛的親子關系成為互相殘害的雙方,就是使父母的期望被子女片面理解,無限放大,當子女無法承受時,便會導致心理崩潰,走向自絕。”
這種觀點也完全符合心理學家馬斯洛所說的理論,他在“自我實現論”中強調,自我實現者的成就與童年情感等因素的發展關系很密切。童年情感的正常發展如遇到障礙,失去愛、安全感和尊重,長大后他就很難向自我實現的方向發展。這一點是家長必須深刻認識和反思的。
當然,教育孩子與嚴格要求是分不開的,但這種嚴格必須以給予尊重為前提,以不妨礙孩子的性格健全發展為標準。嚴格要求是愛的合理內核,而尊重則是愛的真諦。在家庭教育中強調這一原則有它特殊的意義。
沒有尊重就沒有愛,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教育就談不上孩子的成長與發展!多年來,我們的教育似乎鑄就了這樣一個不爭的事實:我是家長(老師),是權威的化身,是權力的實施者。而尊重教育則要求家長和教師必須明白一個道理,即體罰代替不了教育,更無法建立威信。相反,尊重則是對一個完整生命的理解和認同,更是對學校、家庭和社會的積極負責。只有把孩子視為和自己一樣處在同一條水平線的兩個生命個體,才能建立新型的親子關系或師生關系。
正確的愛應該是有理智、有原則的愛。正確的愛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而畸形的愛不利于孩子的成長。心態是西瓜,成績是芝麻,擁有良好的心態是根本,學習成績只是附加產品。父母不要過分操心孩子的學習,而是要培養熱愛生命、積極生活的孩子。孩子成長是立體的,各方面都均衡發展的孩子才是優秀的孩子。
我們可以像訓練動物一樣訓練孩子,強迫他達到我們的要求,但是,缺乏人道關懷的訓練,是人性的扭曲,不是教育。用尊重孩子的態度進行教育,雖然不像以命令的方式進行教育那樣簡捷便當,但對孩子的生活、學習乃至一生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