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呂思勉(1884~1957),字誠之。我國著名歷史學家、國學大師,1884年2月27日生于江蘇常州,幼年家貧無力延師,由其父授以史部著作。16歲時,自學古史典籍。1905年起,先后在蘇州東吳大學、江蘇省立第一師范專修科等校任教,學生中有后來成為文史大家的錢穆、趙元任等。曾任中華書局及商務印書館編輯。1920年后于沈陽、蘇州、上海等地執教。1926年起任上海光華大學史學系主任兼教授,直至1952年中國大學院系調查。光華大學并入華東師范大學后,任華東師大一級教授。
呂思勉是我國現代史上唯一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里都做出重大貢獻的歷史學家,其史學研究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治史擅長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著名史學家嚴耕望先生說:“論方面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家。”
呂思勉是史學界公認的中華典籍讀得最多的一位大師,二十四史通讀數遍,其研究極其通博,在傳統領域博學貫通。他甚至對書法、象棋、圍棋都有較深造詣,為學界同人傳為美談。他是易中天最推崇的史學大師,是錢穆最敬重的授業恩師。本書滲透著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呂思勉一生著述頗豐,著有兩部中國通史、四部斷代史、五部專門史,加上在史學界享有盛譽的大量史學札記,共計上千萬字。
《中國史》原名《白話本國史》,是我國近現代第一部用白話文寫成的中國通史,開中國白話歷史之先河。它是與錢穆《國史大綱》雙峰對峙的史學巨著,是學習中國歷史的公認權威版本。《中國史》是呂思勉的史學成名作,也是他流傳最廣的史學名著。1923年由商務印書館初版,數十年里不斷重印再版,在1933~1935年的3年間重版4次,影響20世紀20~40年代中國史壇極廣,是民國時期發行量巨大的一部中國通史。在此之前有柳詒徵《歷代史略》出版(1902年),又有夏曾佑《最新中學中國歷史教科書》與劉師培《中國歷史教科書》出版(1904年),但夏著止于隋,劉著止于西周末,均未完成。故自遠古及民國之完全意義上的“中國通史”,呂氏此書當為第一部。
本書原是呂思勉先生為高級中學的學生所寫的歷史教科書,通俗易懂,是學習中國歷史的“門徑之門徑,階梯之階梯”。本書上起遠古時代,下至作者寫作之年(1922年),全書共分為上古史、中古史、近古史、近世史、現代史幾部分來闡述,貫通三皇五帝、夏商周等各個時代,內容涉及歷史、地理、語法、訓詁、辨偽等方面的專門知識,涵蓋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民族等各個領域。通貫各時代,周瞻各領域。另外,書中開列的參考閱讀書目,為進一步學習、研討歷史等學問指示了方向。
呂思勉是一位學貫中西的歷史學家,他治史嚴謹,治學規模宏達、視野開闊,特別注重對社會狀況的闡述。本書滲透著呂思勉用新方法、新思想來整理舊國故的精神,書中除了歷代的政治制度、民族關系、社會生活、學術思想、文化藝術、對外交通等內容外,還有諸如“歐人的東略”“藩屬的喪失”“遠東國際形勢”“關稅自主的交涉”“現代的經濟和社會”等問題,都設有專章加以敘述。作者對史事評述、歷史因果關系的分析,也多平實中肯而發人深思,是史學界公認的權威歷史巨著。
此次《中國史》為新版本,將原書的豎排繁體、雙行夾注,改為橫排簡體、單行夾注,和讀者的閱讀習慣吻合。同時,為尊重作者創作習慣和遣詞風格,尊重語言文字自身發展流變的規律,本書保留了原作的行文遣句、習慣用語、概念術語等。除了一些明顯的訛誤和不規范用法外,基本保留了原貌,并未進行現代漢語的規范化處理,僅對于一些與現代漢語所括意義不同的詞匯加以說明,提請廣大讀者特別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