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越慢越美,越靜越暖:慢一點,靜一點,才能發(fā)現(xiàn)幸福的全部細節(jié)
- 連山
- 840字
- 2020-09-27 14:43:54
遇見另外一個自己
世上萬物,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然而,生活中導致失敗的原因,往往是當事者沒有自知之明。慘痛的教訓和沉重的代價,就是這樣造成的。所以才有古訓:“人貴有自知之明。”
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天,螞蟻看見一頭大象走來,就悄悄地伸出一條腿。旁邊的小動物不明白了,問它干什么。螞蟻說:“噓——小聲點!我要絆大象一個跟頭!”
這個笑話就是告誡我們要有自知之明。做人不可強出頭,不可妄自尊大,不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去做你根本吃不消、根本就不會的事情。因為這樣做最終受到懲罰的將會是你自己。
要做到有自知之明,就需要我們常常進行自我批評,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弱點。這樣我們才能做到量力而行,并且在以后的學習中不斷加強自身修養(yǎng),克服自身弱點。
今天會是一個讓你冷靜思考的日子,那么,拿出三面“鏡子”,認真照照,照出自身的弱點吧!
一面“鏡子”照自身。人照鏡,能從鏡中領(lǐng)悟自身,動物照鏡,則視鏡中為異己,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qū)別之一。因為,人有自我意識,可以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思想、感情、愿望和利益。
一面“鏡子”照他人。英國作家切斯特頓曾說過:“你心里沒有一面鏡子,所以看不到旁人的觀點。”孤芳自賞,難免陷入狹隘,甚至迷惘。認識他人,才能更好地認識自我。聽取別人的觀點,從善如流,彌補自身的局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边@是用好照他人之鏡的最好典范。
一面“鏡子”照社會。人是社會的產(chǎn)物,人與社會互動。社會的需要、社會的發(fā)展決定人的思想行為,人的能動作用推動社會進步,不存在離開社會的自我。從這個意義上說,不理解社會,就永遠不能真正了解自我;認識社會越深刻,把握自我才越準確。
人生是一個過程,難還是易,平淡還是輝煌,取決于人生的選擇、追求和創(chuàng)造,而這一切的前提,是要有自知之明。
知己者明,知人者智,知世者通。三面“鏡子”缺一不可,照己、照人、照社會,有機結(jié)合才能準確給自己定位,確立人生的坐標。那么,今天早上起床,洗把臉,清醒一下,然后拿出這三面“鏡子”,認認真真地從鏡中尋找自身的弱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