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聽老人言,不光吃虧在眼前:你一輩子都要聽的老話
- 劉江川
- 2119字
- 2020-09-27 14:37:37
常說口里順,常做手不笨
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意思是說即使是天才也要流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再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才會有成就。這就是勤奮的人們不斷奮斗得出的至理名言。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不勝枚舉,他們并非生下來就是天才,他們的才華也不是與生俱來的。他們的巨大成果都是通過他們不辭勞苦所取得的。這里所說的勤奮,也正是接下來要講的,要常說常做,勤于動口和動手,正所謂:“常說口里順,常做手不笨。”
如果說夢想是成功的起跑線,決心是起步時的槍聲,那么勤奮則如起跑者全力的奔馳,唯有堅持到最后一秒的,方能取得成功的錦旗。
司馬遷幼年是在韓城龍門度過的。龍門在黃河邊上,山岳起伏,河流奔騰,風景十分壯麗。這條中華民族的母親之河滋養了幼年的司馬遷。他常常幫助家里耕種莊稼,放牧牛羊,從小就積累了一定的農牧知識,養成了勤勞艱苦的習慣。在父親的嚴格要求下,司馬遷10歲就閱讀古代的史書。他一邊讀一邊做摘記,不懂的地方就請教父親。
由于他格外勤奮,有影響的史書都讀過了,中國三千年的古代歷史在頭腦中有了大致輪廓。后來,他又拜大學者孔安國和董仲舒等人為師。他學習十分認真,遇到疑難問題,總要反復思考,直到弄明白為止。在父親的熏陶下,他從小立志做一名歷史學家。
一天,快吃晚飯了,父親把司馬遷叫到跟前,指著一本書說:“孩子,近幾個月,你一直在外面放羊,沒工夫學習。我也公務纏身,抽不出空來教你。現在趁飯還沒熟,我教你讀書吧。”司馬遷看了看那本書,又感激地望了望父親:“爸爸,這本書我讀過了,請你檢查一下,看我讀得對不對。”說完把書從頭至尾背誦了一遍。
聽完司馬遷的背誦,父親感到非常奇怪。他不相信世界上真有神童,不相信無師自通,也不相信傳說中的神人點化。可是,司馬遷是怎么會背誦的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第二天,司馬遷趕著羊群在前面走,父親在后邊偷偷地跟著。羊群翻過村東的小山,過了山下的溪水,來到一片洼地。洼地上水草豐美,綠油油的惹人喜愛。司馬遷把羊群趕到草地中央,等羊開始吃草后,他就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讀,那朗朗的讀書聲不時地在草地上縈繞回蕩。看著這一切,父親全明白了。他高興地點點頭,說:“孺子可教!孺子可教!”
從20歲起,司馬遷開始到各地游歷,考察歷史和風土人情,為他日后編寫史書提供了充足的史料。做太史令后,他常有機會隨從皇帝到全國巡游,又搜集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他還如饑似渴地閱讀宮廷收藏的大量書籍。就在他寫《史記》的時候,為李陵說情觸犯了漢武帝,被關入監獄,判處了重刑。司馬遷出獄后繼續寫作,經過前后10年艱苦的努力,終于寫成了《史記》。這部巨著,對后世史學與文學都有深遠的影響。
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是靠堅持不懈的努力,靠勤奮換來的。科學家諾貝爾也是很好的例子。
諾貝爾的父親是頗有才干的機械師、發明家,但由于經營不佳,屢受挫折。后來,一場大火又燒毀了全部家當,生活完全陷入窮困潦倒的境地,要靠借債度日。父親為躲避債主離家出走,到俄國謀生。諾貝爾的兩個哥哥在街頭巷尾賣火柴,以便賺錢維持家庭生計。由于生活艱難,諾貝爾一出生就體弱多病,身體不好。當別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時,他卻常常充當旁觀者。童年生活的境遇,使他形成了孤僻、內向的性格。
諾貝爾到了8歲才上學,但只讀了一年書,這也是他所受過的唯一的正規學校教育。到他10歲時,全家遷居到俄國的彼得堡。在俄國由于語言不通,諾貝爾和兩個哥哥都進不了當地的學校,只好在當地請了一個瑞典的家庭教師,指導他們學習俄、英、法、德等語言,體質虛弱的諾貝爾學習特別勤奮,他好學的態度,不僅得到教師的贊揚,也贏得了父兄的喜愛。然而到了他15歲時,因家庭經濟困難,交不起學費,兄弟三人只好停止學業。諾貝爾來到了父親開辦的工廠當助手,他細心地觀察和認真地思索,學到了很多知識。
1850年,諾貝爾出國考察學習。兩年的時間里,他先后去過德國、法國、意大利和美國。由于他善于觀察、認真學習,知識迅速積累,很快成為一名精通多種語言的學者和有著科學訓練的科學家。回國后,在工廠的實踐訓練中,他考察了許多生產流程,不僅增添了許多的實用技術,還熟悉了工廠的生產和管理。就這樣,在歷經了坎坷磨難之后,沒有正式學歷的諾貝爾,終于靠刻苦、持久的自學,逐步成長為科學家和發明家。
諾貝爾的母親去世后,他把30億瑞典幣——一生的財產,全部捐獻給了慈善機構,只是留下了母親的照片,以作為永久的紀念。后人為了永遠記住他,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科學獎,已經成為舉世矚目的最高科學大獎。
是什么使不起眼的小男孩變成舉世矚目的科學巨人?是堅持不懈的努力。
勤奮出才能,勤奮出成果,古今中外都不例外。王禎是中國著名的農業學家。他走遍了南北方的十七個省區,經過十幾年時間,才編成了巨著《農書》。書剛問世不久,王禎就去世了。《農書》的規模宏大,范圍廣博。全書共三十七卷(現存三十六卷,另有編成二十二卷的版本,內容相同),大約十三萬字,插圖三百多幅。其中包括《農桑通訣》《百谷譜》和《農器圖譜》三大部分,既有總論,又有分論,圖文并茂,系統分明,體例完整。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正如著名的數學家華羅庚說:“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勞一分才。”勤奮終能越過暫時的失敗和挫折,而最后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