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聽老人言,不光吃虧在眼前:你一輩子都要聽的老話
- 劉江川
- 1367字
- 2020-09-27 14:37:39
輔車相依,唇亡齒寒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故事,也明白其中包含的道理。我們不管處在怎樣的社會中,都不可能僅靠一己之力,就能生存下去。我們必須或多或少與周圍的環境發生這樣或那樣的關系。這個世界就是一個相互間利益交織的復雜體,一旦你牽扯到其中的某一根脈絡,其他的脈絡也必然跟著動。漁夫們住在湖邊,靠捕魚為生。那么漁夫和魚之間就是一種“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關系。一旦湖中的魚被過度捕撈,那么湖中就沒有魚了,那么漁夫還靠什么養活自己。因此漁夫在捕魚的同時,一定要懂得不能竭澤而漁,不能貪得無厭的道理,這樣,魚才能源源不斷,生活也能繼續下去。
但是,我們之中有很多人,就不懂得這個道理,最終釀成苦果。
春秋時,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勢力范圍,就找借口說,虢國經常騷擾晉國邊境的百姓,要發兵滅了虢國。可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國,晉國的軍隊要想討伐虢國,就必須借道虞國。一日,晉獻公問下面的大臣:“攻打虢國,我國將士怎樣才能順利通過虞國呢?”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蠅頭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一些價值連城的美玉和寶馬,我想,他不會不答應我們借道的。”晉獻公一聽,內心很是不快,躊躇了一會兒,沒有回答。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這點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被滅了,虞國也不能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不過是暫時寄存在虞國國君那里罷了。”晉獻公于是采納了荀息的計謀。

如預料的那樣,虞國國君見到晉國送來的珍貴的寶物,心花怒放,當聽到說要借道虞國討伐虢國之事時,也不假思索,一口應承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此事后,趕快上前勸道:“這事要從長計議,不能答應借道的事情。虞國和虢國是近鄰,唇齒相依的關系。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可以彼此之間相互幫忙,萬一虢國滅了,晉國軍隊在回程的時候,也可能順便進攻我們,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得好‘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的保護,牙齒就會感到很寒冷。借道給晉國的事萬萬使不得。”虞國國君說:“人家晉國是大國,現在專程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好,難道咱們能不答應這事嗎?”于是,擺手讓他不要再勸說。宮之奇見虞國國君一意孤行,鼠目寸光,他連聲嘆氣,知道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匆忙離開了虞國。果然不出所料,晉國軍隊在借道虞國消滅虢國后,在班師回朝時,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國國君俘虜了,滅了虞國。
“唇亡齒寒”告訴我們,關系密切的雙方,利害也相關,一方受到打擊,另一方必然不得安寧。因此我們不管做什么事,一定不要目光短淺,要從全局來考慮問題。危害自己的事情不做,那么危害他人的事情,也是萬萬不能做的。我們不能太自私,要多為其他人考慮。
有這樣一則寓言:一頭驢子和一匹馬托著貨物,跟隨主人在廣袤的沙漠中穿行。因為貨物太重,驢子有點不堪重負,就對馬說:“你幫我分擔一點貨物吧,我難以忍受了。”馬沒有理睬驢子的請求,繼續仰著頭往前行走。它們走了不久,驢子就因為體力透支,累死了。主人沒辦法,就把驢子身上的貨物全部裝到馬的背上,最后,馬也被累死了。
馬的教訓告訴我們“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試想,要是當初馬替驢子分擔了貨物,那么結局可能是驢子和馬都在目的地吃著綠油油的青草,悠閑地曬著太陽。
如果我們懂得“輔車相依,唇亡齒寒”的道理,做事慎重,顧全大局,那么我們會避免犯很多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