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篇 中國飲食漫談

第一章 中國飲食文化的淵源

有巢氏教民食用果實、獵取禽獸

當人類還處在蒙昧時期時,先民們的飲食方式和一般動物無異,尋覓一切可以充饑的動物和植物,直接生食。后世把這種飲食狀態稱為“茹毛飲血”。

東漢班固在《白虎通義》中說:“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饑即求食,飽棄其余。茹毛飲血,而衣皮葦。”由此可知,那時的原始人還不懂得用火,所以只能餓了生吃鳥獸的肉和草木的果實,渴了喝動物的血和溪里的水,冷了就披上獸皮。在當時,由于吃生食,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人們的體質普遍比較弱。

這在飲食文化史上,是史前的蒙昧時期。中國上古時期,生產力低下,填飽肚子成為每個部落的生存大事,因此很多部落首領為了滿足族內飲食需求而致力于飲食,舊石器時代的有巢氏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有巢氏,中國上古傳說人物,亦稱“大巢氏”。先秦古籍記載了有巢氏的傳說,人們認為有巢氏曾經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位圣人。韓非說:“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本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傳說,有巢氏是遠古發明巢居的人。

從飲食的角度看,有巢氏教會了先民們食用果實和獵取禽獸作為食物。先民們茹毛飲血,因而壽命都很短。為了讓生肉便于食用,有巢氏還發明了“膾”和“搗”的肉類處理方法。“膾”是指用石頭把肉割成薄片食用,“搗”是用石錘把肉搗松散食用。這兩種飲食方法一直延續到周代,“周八珍”中的“魚膾”(生魚片)和“搗珍”(松搗牛肉)即是這兩種飲食方法的體現。除此以外,有巢氏還發明了“脯”和“鮓”的肉食保存處理法,“脯”是把肉割成片風干,“鮓”是用鹽和硝等化學原料揉制肉食并風干保存。

伏羲氏創立漁業與畜牧業

伏羲氏,一作宓羲、包犧、伏戲,亦稱犧皇、皇羲。一說伏羲即太昊,本姓風。傳說他有圣德,像日月之明,故稱太昊。神話中,他是華夏民族的始祖。又傳他教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始畫八卦,造書契。

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中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的腳印,好奇的華胥用她的足跡丈量了大人的足跡,不知不覺感應受孕,懷胎12年后,伏羲降生了。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于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紀。”東晉王嘉《拾遺記》說:“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都之國有華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唐司馬貞《補史記·三皇本紀》說:“太昊包犧氏,風姓,代燧人氏繼天而王。母曰華胥,履大人跡于雷澤,而生庖犧于成紀。蛇身人首,有圣德。”

相傳伏羲人首蛇身,與其妹女媧成婚,生兒育女,成為人類的始祖。傳說中,伏羲的很多發明都對人類的生活具有推動作用。他非常同情終日依靠采集野果度日而導致營養不良的人們。當時,湖泊里有很多魚,但是人們沒有捕捉魚的有效辦法,經常采取的辦法就是手提棒子等在水邊,看魚游來就打一棒,但是靠這種辦法捕到的魚很少。

一天,伏羲在大樹下躺著,腦海里依然苦思冥想著捕魚的辦法。當時,樹上一個大蜘蛛正在樹枝之間吐絲結網,等蜘蛛把網結好后,它就伏在中間等候,不一會兒,有幾只蟲子飛過來,撞在網上被捉住了。伏羲看到這種景象,立刻受到啟發,他采了一些野麻,曬干了搓成繩子。然后用細繩編織成漁網,用粗繩編成網,教人們用網捕魚捉鳥。從此,人們的食物不再是單一的野果和野菜了。

伏羲教民用網狩獵,人們利用網捕獲了大量的獵物,使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們的生活也有了保障,人類的歷史也由此揭開了新的篇章。由于捕獲量的持續增大,人類開始將吃不完的狩獵品加以馴養,從原始的狩獵狀態進入初級畜牧業生產。

網的發明,促進了畜牧業的產生,肇始了遠古文明,伏羲也成了畜牧文化的代表。直至近代,漁獵行業還流行奉伏羲為祖師爺的習俗。伏羲養六畜以為犧牲,用最原始的作料烹調食物,堪稱上古時代第一代廚師。

燧人氏鉆木取火

燧人氏是傳說中發明鉆木取火的人,這在先秦的古籍中已有記載。據《韓非子·五蠹》記載:“民食果蔬蚌蛤腥臊惡臭,而傷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拾遺記》云:“燧明國有大樹名遂,屈盤萬頃。后有圣人,游至其國,有鳥啄樹,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鉆火,號燧人氏。”

在遠古蠻荒時期,人們不知道有火,也不知道用火。到了黑夜,四處一片漆黑,野獸的吼叫聲此起彼伏,人們蜷縮在一起,又冷又怕。由于沒有火,人們只能吃生的食物,經常生病,壽命也很短。天上有個大神叫伏羲,他看到人類生活得這樣艱難,心里很難過,他想讓人們知道火的用處。于是伏羲大展神通,在山林中降下一場雷雨。隨著“咔”的一聲,雷電劈在樹木上,樹木燃燒起來,很快就變成了熊熊大火。人們被雷電和大火嚇著了,到處奔逃。不久,雷雨停了,夜幕降臨,雨后的大地更加濕冷。逃散的人們又聚到了一起,他們驚恐地看著燃燒的樹木。這時候有個年輕人發現,原來經常在周圍出現的野獸的嚎叫聲沒有了,他想:“難道野獸怕這個發亮的東西嗎?”于是,他勇敢地走到火邊,他發現身上好暖和呀。他興奮地招呼大家:“快來呀,這火一點不可怕,它給我們帶來了光明和溫暖!”這時候,人們又發現不遠處燒死的野獸,發出了陣陣香味。人們聚到火邊,分吃燒過的野獸肉,覺得自己從沒有吃過這樣的美味。人們感到了火的可貴,他們揀來樹枝,點燃火,將火種保留起來。每天都有人輪流守著火種,不讓它熄滅。可是有一天,值守的人睡著了,火燃盡了樹枝,熄滅了。人們又重新陷入了黑暗和寒冷之中,痛苦極了。

大神伏羲在天上看到了這一切,他來到最先發現火的用處的那個年輕人的夢里,告訴他:“在遙遠的西方有個燧明國,那里有火種,你可以去那里把火種取回來。”年輕人醒了,想起夢里大神說的話,決心到燧明國去尋找火種。

年輕人翻過高山,渡過大河,穿過森林,歷盡艱辛,終于來到了燧明國。可是這里沒有陽光,不分晝夜,四處一片黑暗,根本沒有火。年輕人非常失望,就坐在一棵叫“燧木”的大樹下休息。突然,年輕人眼前有亮光一閃,又一閃,把周圍照得很明亮。年輕人立刻站起來,四處尋找光源。這時候他發現在燧木樹上,有幾只大鳥正在用短而硬的喙啄樹上的蟲子,它們每啄一下,樹上就閃出明亮的火花。年輕人看到這種情景,忽然明白了。他立刻折了一些燧木的樹枝,用小樹枝去鉆大樹枝,樹枝上果然閃出火光,卻燃不起火來。年輕人不灰心,他找來各種樹枝,耐心地用不同的樹枝進行摩擦。終于,樹枝上冒煙了,然后出火了。

年輕人回到了家鄉,為人們帶來了永遠不會熄滅的火種。從此,人們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懼中了。人們被這個年輕人的勇氣和智慧折服,推舉他做首領,并稱他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人工取火的發明結束了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開創了人類文明的新紀元。所以,燧人氏一直受到人們的敬重和崇拜,并尊他為三皇之首,奉為“火祖”。

神農氏嘗百草

繼伏羲氏之后,神農氏是又一個對中華民族有頗多貢獻的傳說人物。除了發明農耕技術外,還發明了醫術,制定了歷法,開創九井相連的水利灌溉技術等。因為他發明農耕技術而被稱為神農氏,因以火德王,故稱炎帝、赤帝、烈(厲)山氏。

《白虎通義》說,神農氏能夠根據天時之宜、分地之利,制造了耒耜等農具,教民耕作,使人民獲得很大的好處,故號神農。《世本·帝系篇》則首把炎帝和神農氏聯系在一起,稱“炎帝神農氏”,謂炎帝即神農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漢高誘注《淮南子·時則訓》,提到赤帝時又把赤帝與神農氏合起來,說赤帝即炎帝,少典之子,號為神農,南方火德之帝。《左傳》、《國語》和《禮記》曾提到烈山氏能夠播植百谷百蔬。

神農嘗草圖

太古時候,人們靠捋草子、采野果、獵鳥獸維持生活。有時吃了不該吃的東西,中了毒,重時就被毒死。人們得了病,不知道對癥下藥,都是硬挺,挺過去就好了,挺不過去就會死去。神農帝為這事很犯愁,決心嘗百草,定藥性,為大家消災祛病。

他帶著一批部落中的人從家鄉隨州歷山出發,向西北大山走去。他們走了很久,腿走腫了,腳起繭了,還是不停地走,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來到一個地方。只見這里高山一峰接一峰,峽谷一條連一條,山上長滿奇花異草,大老遠就聞到了香氣。神農一行人正往前走,突然從峽谷竄出來一群狼蛇虎豹,把他們團團圍住。神農馬上讓人們揮舞神鞭,向野獸們打去。打走一批,又擁上來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獸都趕跑了。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條條一塊塊傷痕,后來變成了皮上的斑紋。

這時,臣民們說這里太險惡,勸神農回去。神農搖搖頭說:“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么能回去呢!”他說著領頭進了峽谷,來到一座大山腳下。

這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掛著瀑布,長著青苔,溜光水滑,看來沒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去的。臣民們又勸他算了吧,還是趁早回去。神農搖搖頭:“不能回!黎民百姓餓了沒吃的,病了沒醫的,我們怎么能回去呢!”他站在一個小石山上,對著高山,上望望,下看看,左瞅瞅,右瞄瞄,打主意,想辦法。后來,人們就把他站的這座小山峰叫“望農亭”。然后,他看見幾只金絲猴順著高懸的古藤和橫倒在崖腰的朽木爬過來。神農靈機一動,有了!他當下把部落的人喊來,叫他們砍木桿,割藤條,靠著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層,從春天搭到夏天,從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風下雨,還是飛雪結冰,從來不停工。整整搭了一年,搭了360層,才到達山頂。神農帶著臣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頂。

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紅的、綠的、白的、黃的,各色各樣,密密叢叢。神農喜歡極了,他叫臣民們防著狼蛇虎豹,他親自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嘗。為了在這里嘗百草,為老百姓找吃的,找醫藥,神農叫部落的人在山上栽了幾排冷杉,當作城墻防野獸,在墻內蓋茅屋居住。后來,人們就把神農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領著部落的人到山上嘗百草,晚上,他們生起篝火,就著火光把嘗過的植物詳細記載下來:哪些草是苦的,哪些是熱的,哪些是涼的,哪些能充饑,哪些能醫病……都寫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嘗,霎時天旋地轉,一頭栽倒。部落的人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經不會說話了,只好用最后一點力氣,指著面前一棵紅亮亮的靈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部落的人慌忙把那紅靈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神農嘴里。神農吃了靈芝草,毒氣解了,頭不昏了,會說話了。從此,人們都說靈芝草能起死回生。

他嘗完一山花草,又到另一山去嘗,還是用木桿搭架的辦法,攀登上去。一直嘗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這里的山山嶺嶺。他嘗出了五谷能充饑,就叫隨行的人把種子帶回去,讓黎民百姓種植。他嘗出了365種草藥,寫成《神農本草》,叫臣民帶回去,為天下百姓治病。

為了紀念神農嘗百草、造福人間的功績,老百姓就把這一片茫茫林海,取名為“神農架”。

黃帝教民蒸谷為飯

軒轅黃帝為中華民族始祖,人文初祖,中國遠古時期部落聯盟首領。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故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在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對中華飲食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據西漢劉安《淮南子》載,“黃帝作飲,乏為灶神”;三國譙周的《古史考》載:“黃帝始蒸谷為飯,烹谷為粥。”在黃帝之前,先民雖有用火,但火是在灶坑燒的,烹飪受到制約。黃帝改灶坑為爐灶,并按蒸氣加熱的原理制造出最早的蒸鍋——陶甑。自此,“吃飯”的概念產生。

教民稼穡的始祖:后稷

后稷是古代周族的始祖。《史記·周本紀》載:“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通嫄)。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悅,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帝收養長之,因名曰棄。”后稷這個傳說反映了母系氏族時期兒子知母不知父的實際情況。

后稷和夏禹是中國上古文獻中最先出現的兩個傳說人物。據《詩經·魯頌·閟宮》的說法,后稷之“奄有下土,”是“纘禹之緒”,即“禹治洪水既平,后稷乃始播百谷”。意指后稷是繼承禹治理洪水造成的災難以后,接下來領導農業生產。

在后稷的帶領下,人們逐步擺脫了僅靠打獵、捕魚和采食野果的生活,莊稼品種日趨豐富,食物的烹調方法也更加完善,這對改善人們的生活條件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后稷死后,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勞,將他葬在山環水繞的“都廣之野”。《山海經·海內經》稱都廣之野“有膏菽、膏稻、膏黍、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靈壽實華,草木所聚,相群愛處。此草地,冬夏不死”。可謂世間的一方仙國樂園,并且古神話傳說的“天梯”“建木”就在附近。可見后稷在人們心目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佳木斯市| 永安市| 体育| 赣州市| 太仆寺旗| 东乡县| 博兴县| 论坛| 凤山县| 漳平市| 大余县| 大同市| 闵行区| 衢州市| 固安县| 丹凤县| 封丘县| 高平市| 驻马店市| 双城市| 和静县| 修武县| 康定县| 普兰县| 宁武县| 湘乡市| 五寨县| 上犹县| 隆回县| 资阳市| 武穴市| 陇川县| 木里| 延吉市| 珠海市| 三门峡市| 临沂市| 滁州市| 新晃| 平利县| 南皮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