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臺山上的和尚是誰
篤信佛法的皇帝
要探究順治帝是否出家,這要從他迷戀佛法說起。清朝統治者本來就推崇藏傳佛教,清太祖努爾哈赤的脖子上就掛有念珠,并在清朝的第一個都城赫圖阿拉修有佛寺、皇寺。皇太極把都城遷到盛京沈陽后,更是修了實勝寺。加之,順治帝的母親孝莊太后是蒙古族人,自幼就受到佛教的熏陶,又年輕寡居,就以虔誠信佛排解心中的苦悶。
正是由于種種歷史和家庭的影響以及個人的特殊因素,順治帝自小就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稍長就信奉起佛教來,他的一生更與佛教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
據記載,順治帝14歲那年,在遵化打獵的時候認識了一位法師。當時,這位法師正在山洞內靜修,兩人相見后,交談甚歡。從這以后,順治帝更加迷戀佛法。順治十四年(1657年),在太監的精心安排下,順治帝還親自到高僧憨璞聰居住的海會寺,與他促膝長談。回宮后,他又把這個和尚接到宮城西側西苑(也就是現在中南海)的萬善殿,繼續論佛談法。順治帝還與當時著名高僧玉林、木陳、茆溪森等過往甚密。一次,順治帝在與茆溪森和尚談話時,還自稱是他的弟子,這在歷代帝王中也實為少見。順治帝還請玉林為他起法名,“要用丑些字樣”,他自己選擇了“癡”字,于是取法名“行癡”,法號“癡道人”。玉林還稱贊順治帝是“佛心天子”,順治帝在這些和尚面前則自稱弟子。據記載,順治帝還作了出家偈,全篇充滿了佛家禪悟的情懷以及對出家為僧的向往,更包含著生在帝王之家的辛酸和不幸:
順治帝與高僧的談話中更是多次流露出遁隱空門的思想傾向。比如,一次,福臨與佛教大師玉林談起自己的身體不好,食不甘味,寢不安枕,隨后說道:“朕想前身的確是僧,今每到寺院,見僧家明窗凈幾,輒低回不能去。”還說道“財寶妻,人生最貪戀擺拔不下底。朕于財寶固然不在意中,即妻亦覺風云聚散,沒甚關情。若非皇太后一人掛念,便可隨老和尚出家去”。玉林聞言大為吃驚,極力勸諫福臨身為國君,是要“保持國土,護衛生民”的,如果只圖自己清靜無為,忘卻這件大事,憑你如何修行,“也達不到諸佛田地”。所以“出家修行,愿我皇萬勿萌此念頭”。這才勸住了順治帝。
作為一位年少有為的君主、萬人仰慕的少年天子,順治帝如此迷戀佛法,多次萌生遁隱空門的想法,確實非同尋常,令人費解。

山西五臺山佛光寺南北朝
除了受周圍人群的影響,他本人所處的環境以及遭遇是否也是一個原因呢?的確如此。首先,我們知道順治帝是在清太宗皇太極去世后,在多種政治勢力復雜斗爭和互相妥協的情況下,僥幸當上皇帝的。而他在位的18年,前8年主要由攝政王多爾袞發號施令,他根本就是一個政治傀儡。多爾袞后來更是獨攬大權,逐步分化了支持順治帝的各種力量,1648年,更是被尊奉為“皇父攝政王”,成了名義上的“太上皇”,實際上的皇帝。順治帝的處境危如累卵,只有仰人鼻息,任人擺布。由此可以想到,順治帝前期一直生活在攝政王多爾袞的陰影里,處境危險,經常擔驚受怕。這些因素對順治帝性格的形成,以及后來一心向佛有一定的影響。另外,從史料分析,順治帝與自己的母后孝莊太后的關系也并非多么融洽。《清史稿·后妃傳》中對于順治帝與母后的關系記載十分簡略,僅僅60個字,而且所記內容也多是例行公事的一些事情。在這種環境下,形成了順治帝高傲自尊,而又任性敏感的個性。加之多愁善感、身體羸弱,他常常在苦悶和憂郁中度日。特別是作為大清國承前啟后的一代君主,他肩負著太多的使命,親政后,更是日理萬機,每天都要處理大量的事務,年僅10多歲的少年天子,不勝重負,該會有多累多煩?據說,有一次他曾對木陳說:“我睡覺時只能單人獨室,不能與人同床。臨睡前,必須讓所有的人都出去,若聽到一絲氣息,就一夜睡不著。睡早了也不行,必須熬過半夜,困極了,才能一覺睡著。”從中也可看出順治帝的苦悶,甚至患有腦神經衰弱的疾病。而佛教的出現正好慰藉了他疲憊的靈魂,給他打開了一個逃避現實、回歸輕閑自我的全新世界。
從以上分析來看,順治帝確實與佛教有著割舍不斷的情緣。在這種情況下,當寵愛的董鄂妃不幸去世后,一下子失去了精神寄托的順治帝,萬念俱灰,產生遁入空門的念頭也就不足為怪了,難怪會有傳說順治帝出家與他寵愛的董鄂妃的去世有著直接的關系。
遁入空門的帝王
董鄂妃的逝世使天子徹底崩潰了。他痛不欲生,親自為她守靈,并且不顧皇帝的尊嚴,大哭大鬧,“尋死覓活,不顧一切,人們不得不晝夜看守著他,使他不得自殺”。在董鄂妃逝世的當天,他又下令“親王以下,四品官員以上,并公主、王妃以下命婦,俱于景運門外,齊集哭臨,輟朝五日”。如此,他還嫌不夠,又破例追封董鄂妃為皇后,并加謚號“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敬皇后”,諭下禮部。聞者頗感驚訝:“不過一個貴妃罷了,又何至于如此。”順治帝在第五日,還在愛妃生前居住的承乾宮舉行了隆重的追封典禮,以自己的名義撰寫了《董鄂妃行狀》的祭文,全文數千言,極盡才情和哀傷,歷數了董鄂妃的嘉言懿行、蘭心蕙質。順治帝還命大學士金之俊寫了《孝賢皇后傳》。盡管順治帝已經做得夠多了,然而仍然難以平復內心的痛苦,他又下令將承乾宮內大小太監、宮女等30余人全部賜死,為貴妃殉葬,造成了清宮罕見的一大慘案。
不僅如此,幾近失去理智的順治帝,再無心政事,還大吵大鬧著要出家,兩個月內先后38次到高僧館舍,談佛論禪,完全沉迷于佛的世界。據《大覺普濟能仁國師年譜》《敕賜圓照茆溪森禪師語錄》《北游集》《續指月錄》等僧侶書籍的記載:順治帝曾經在1660年十月中旬,也就是貴妃去世兩個月后,決定舍棄皇位,身披袈裟,孑身修道。他命令茆溪森和尚為其舉行了凈發儀式。起初,茆溪森百般勸阻,他都不聽,沒有辦法只好為他進行了剃度。而這一舉動急壞了皇太后,她火速派人把茆溪森的師父、報恩寺主持玉林召回京城。玉林到京城后對弟子茆溪森的行為極為惱火,當即命人架起柴堆,要燒死他。玉林還對順治帝進行了規勸,而順治帝一心皈依佛門,并提出佛祖釋迦牟尼和禪祖達摩都是舍棄王位出家了的。玉林說,他們是在過去世悟立佛禪,而現在從出世法來看,最需要您在世間護持佛法正義,護持一切菩薩的寄身處所,所以您應該繼續做皇帝。正是在玉林的規勸和要燒死茆溪森的壓力下,順治帝才回心轉意,蓄發還俗了。
雖然這一件事不為清朝正史所載,但這些高僧的普遍記述,似乎證明了它的真實性。就是說順治帝在愛妃去世后不久,確確實實削發為僧了,后在眾人的一再勸阻下,不得已只好蓄發還俗了。茆溪森和尚的塔銘上就有這樣幾句話:“人人道你大清國里度天子,金鑾殿上說禪道,哈哈,總是一場好笑”,也印證了這件事。
事后不久,順治帝接受玉林的建議,在阜成門外八里莊慈壽寺從玉林受菩薩戒,并加封他為“大覺普濟能仁國師”。順治成為清朝歷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或許正是因為順治對董鄂妃和佛法的癡迷程度超出了尋常,民間才自然而然地流傳開了順治帝并未死去,而是到五臺山為僧的觀點。
五臺山上的特殊僧人
對于順治帝是否出家當了和尚,現在存在著兩種針鋒相對的觀點。
支持這一說法的人認為,據《起居注》記載,康熙帝即位后不久,孝莊皇太后曾多次帶著他上五臺山禮佛。這一活動本來完全可以在北京舉行,他們為什么舍近求遠,不遠千里去五臺山呢?這一異常之舉,有人懷疑可能是孝莊皇太后和康熙帝以禮佛之名,行前去探望順治帝之實。民間更是傳說,康熙帝一生5次巡游五臺山,實際上都是為了尋找父皇,但塵緣已了的順治帝根本不與他相認。無奈的康熙帝曾在寺廟墻壁上題寫了“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詩句,表達了這種父子不能相認的苦悶心情。
另外,有人說從當時江南著名才子吳偉業的《清涼山贊佛詩》詩中也能看出順治帝出家的意思來:“陛下壽萬年,妾命如塵埃。愿共南山槨,長奉西宮杯。”在當時的江南廣泛流傳著順治皇帝與董鄂妃的故事,不過那里的人們多認為董鄂妃就是江南名妓董小宛。于是,人們見到吳偉業的詩后,就認為陛下就是順治皇帝,而詩中的“千里草”和妾無疑就是董小宛。
還有“八極何茫茫,日往清涼山”一句,也很不容易讓人理解。據吳偉業筆記記載,詩中的清涼山,指的就是佛教圣地五臺山,順治帝生前從未到過五臺山,為何詩中會說順治帝“日往清涼山”?據說,有一次順治帝在夢中見到董愛妃到了五臺山,因此也決意到五臺山修行。由于吳偉業的詩素有“史詩”之稱,人們也對這種說法十分篤信。在五臺山也確實流傳著各種各樣有關順治帝到此出家的故事和傳說,并且都生動形象。晚清時,庚子之變后,慈禧太后逃到山西,當地官員為接待她,從五臺山借了一些用具。據說這些用具跟宮廷用具相似,很可能是在此出家的順治帝當年用過的。
《清朝野史大觀》《順治演義》《順治與康熙》等野史和文學作品中,更是把順治帝出家的過程描繪得具體、生動,合情合理。比如《清朝野史大觀》中記載:“世祖(順治)之于董貴妃,所謂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者也。乃紅顏短命,世祖對之,忽忽不樂,未數月,遂棄天下,遁入五臺山,削發披緇,皈依佛土……滿洲族人,雖百方勸解,卒不能回。由是于十八年正月,謬謂世祖病歿,而以十四罪自責之遺詔下矣。”蔡東藩在《清史演義》中也寫道:“順治帝經此慘事,亦看破世情,遂于次年正月,脫離塵世,只留重詔一張,傳出宮中。”從以上分析來看,順治帝當年似乎真有到五臺山出家的可能。
藝術與現實的差距
但是反對者則認為順治帝是死于天花,并沒有出家。除了前面所敘述的順治帝極可能死于天花的觀點外,他們認為拿吳偉業的《清涼山贊佛詩》來說明順治帝出家一事,是十分荒唐的。順治帝有沒有出家,其周圍的大臣們都不知道,怎么偏偏吳偉業就知道了?還有人認為,其中“可憐千里草,萎落無顏色”的“千里草”指的是董小宛,可是實際上順治帝與江南名妓董小宛年齡相差16歲,并且董小宛的丈夫冒辟疆在所著的《影梅庵憶語》中明確證明她在1651年時就已去世,不可能得到順治帝寵愛。在當時信息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們把董鄂妃誤認為是董小宛,以訛傳訛,從而把兩個完全不同的人附會在了一起,這也證明了這種說法的荒謬。再說,《清涼山贊佛詩》只是一首詩,作者很可能尊重了藝術的真實,而忽略了歷史的真實。
至于說孝莊皇太后和康熙帝后來幾次到五臺山是為了尋找順治帝的說法,也顯牽強。孝莊皇太后本人就篤信佛教,五臺山又是佛教名山,到五臺山許愿拜佛是很正常的事情,并無可疑。五臺山所流傳的順治帝到此出家的故事以及在那里找到了與宮中相似的器具等說法,很可能是五臺山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編造出來的,并不是歷史事實。
兩種觀點截然相反,各有各的理。順治帝到底是死了,還是出家為僧了,孰是孰非,有待進一步考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