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癡情皇帝——順治

六歲小兒如何脫穎而出

皇太極身后的皇位之爭

皇太極死得突然,由于他生前未能指定皇位繼承人,按舊制應由八王共舉“賢者”。宗室貴族,人人覬覦。于是,滿族貴族內部圍繞帝位繼承問題,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斗爭。

皇太極有11個兒子。肅親王豪格為長子,當時34歲,為皇太極繼妃所生。豪格早在太祖、太宗時期就曾領兵南征北戰,頗有戰功,實力很強。其他皇子當時年齡都還小,最大的也不過十六七歲,他們既沒有戰功,也沒有地位,毫無競爭能力;另外,多爾袞和其弟多鐸,因戰功卓著,封為睿親王和豫親王,其兄阿濟格封為英親王,極具競爭力。努爾哈赤死時,多爾袞因為年幼,母親被逼殉葬,皇位為皇太極所得。現在皇太極死了,他正當盛年,如以兄終弟即的方式入承大統,從情理上是可以說得過的。資歷最老的大貝勒代善,因年老體弱,已沒有繼位之想,可他也有相當的實力。他在觀望著,誰繼位對自己更有利,自己好坐收漁利。可以說,當時最有能力繼承皇位的,就是豪格和多爾袞。

雙方實力如何呢?皇太極曾親自統率的正黃、鑲黃兩旗擁立豪格,豪格本人又統正藍旗,在八旗中,他已擁有三旗的力量,索尼、鰲拜等大臣也支持他。多爾袞擁有的力量是兩白旗,他還得到了多鐸、阿濟格的支持。雙方勢均力敵,為繼承皇位各不相讓,和不可得,拼則兩傷。在此情況下,福臨又如何得到了皇位,是誰在幕后推波助瀾?

多爾袞的意見

按照清太祖努爾哈赤規定的皇位繼承《汗諭》,由滿洲八旗貴族共議嗣君。時親王、郡王共有七人: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肅親王豪格、武英郡王阿濟格、豫郡王多鐸和穎郡王阿達禮。

有學者認為福臨繼位之議出自多爾袞,其主要依據是朝鮮《沈陽狀啟》或《沈館錄》中的一段記載:

十四日,諸王皆會于大衙門。大王發言曰:“虎口,帝之長子,當承大統云。”則虎口曰:“福少德薄,非所堪當!”固辭退去。定策之議,未及歸一。帝之手下將領之輩,佩劍而前,曰:“吾屬食于帝,衣于帝,養育之恩與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則寧死從帝于地下而已。”大王曰:“吾以帝兄,常時朝政,老不預知,何可參于此議乎?”即起去。八王亦隨而去。十王默無一言。九王應之曰:“汝等之言是矣。虎口王既讓退,無繼統之意,當立帝之第三(應作九)子。而年歲幼稚,八高山軍兵,吾與右真王,分掌其半,左右輔政,年長之后,當即歸政。”誓天而罷云。

上述文字,時間記為癸未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即大衙門秘密會議后的第十二天。文中的“大王”為禮親王代善,“虎口”為肅親王豪格,“八王”為英郡王阿濟格,“九王”為睿親王多爾袞,“十王”為豫郡王多鐸,“右真王”為鄭親王濟爾哈朗。

在上述引文中,有兩句重要的話,不應該被忽視。這就是“九王應之曰”和“汝等之言是”十個字。在整段文字中,“九王應之曰”——此前為議論,此后為結論;“汝等之言是”——承上而啟下,接前而轉后。

但反對者對其提出了三點疑問:

首先,“九王應之曰”,就是說在九王多爾袞發表當立帝之第九子福臨以前,諸王們有一番議論,而被《秘密狀啟》的作者,或出于重點在啟報新君為誰而省略繁文,或對當時秘議不甚了了而斷簡闕載。不管出于何種原因,其前都有一番爭論。因是最高機密會議,外人不可得知而詳。這段記載,十分可貴,有所罅漏,不必苛責。

其次,“汝等之言是”,就是說在九王多爾袞發表當立帝之第九子福臨以前,諸王們有人提出立福臨,故多爾袞才“應之”“是之”,否則何應之有、何言之是!上述《秘密狀啟》,記于當時盛京。《秘密狀啟》記載疏略,“汝等之言”斷簡,于是給人一種信息誤導,似乎福臨繼位是由多爾袞提出的。睿親王多爾袞權勢傾朝,功勞歸于己,罪禍嫁于人。這樣,多爾袞就把擁立福臨的功勞歸于自己。

最后,“九王應之曰”與“汝等之言是”,蕭一山《清代通史》在轉述上面引文時,做了通俗節錄:“睿親王多爾袞曰:‘諸將之言是也。豪格既退讓無續繼意,則當立帝之三子福臨,若以為年稚,則吾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分掌其半,以左右輔政,年長之后,再當歸政。’因誓天而散,福臨方六歲云。”這里雖省略“九王應之曰”,卻將“汝等之言是”詮釋為“諸將之言是也”。

由上可見,福臨繼位之議出自多爾袞的直接史料未見一條,而所據之《沈陽狀啟》言辭含糊,且存疑點。

濟爾哈朗的首倡

另有一種說法認為,擁立福臨繼承皇位之議首先出自鄭親王濟爾哈朗,理由如下。

第一,四大親王態度。當時最有影響的四位和碩親王——禮親王代善抱明哲保身態度,以年老多病為由,不想卷進這場政治漩渦;肅親王豪格與睿親王多爾袞角立,互不相讓,雙方僵持,所以只有鄭親王濟爾哈朗比較超脫而能起協調作用。鄭親王濟爾哈朗是努爾哈赤胞弟舒爾哈齊之子,在這場宮廷斗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為:一則,濟爾哈朗雖是舒爾哈齊之第六子,但自幼為伯父努爾哈赤養育宮中;二則,濟爾哈朗小皇太極七歲,兩人情誼如同胞;三則,阿敏被奪旗后,濟爾哈朗成為鑲藍旗的旗主貝勒;四則,濟爾哈朗屢經疆場,軍功顯赫;五則,濟爾哈朗年四十五,序齒僅亞于代善,比多爾袞年長十三歲;六則,濟爾哈朗受清太宗信任依重,被封為和碩鄭親王;七則,濟爾哈朗既是多爾袞的兄長,又是豪格的叔輩,便于兩方協調。八則,濟爾哈朗表面憨厚而內心機敏,在關鍵時刻提出重要政議。所以,鄭親王濟爾哈朗在大衙門議商皇位繼承而陷于僵局之時,提出了一個折衷方案——讓皇子福臨繼位。

第二,濟爾哈朗輔政。鄭親王濟爾哈朗因倡立福臨繼位之功,而得到擔任輔政王的政治回報。輔政親王的政治地位,較和碩親王更高一層。當時為何不由代善、豪格,而由濟爾哈朗輔政?

顯然,代善在這場嚴重而激烈的政治斗爭中,沒有作出有利于勝利一方的貢獻。豪格則與多爾袞對立,如二人同時輔政,會出現兩虎相爭的局面。至于濟爾哈朗之所以為攝政王,主要原因是:他提出了福臨繼位這一折衷方案,侄子繼統,皇叔攝政,理所當然,眾王接受。他私下曾表示擁立豪格,而為兩黃旗王大臣所接納。并且,他同代善父子無惡,而為兩紅旗王大臣所認可。而且,他非帝統血胤,對多爾袞兄弟構不成政治威脅,而為兩白旗王大臣所接受。但是,濟爾哈朗不久便被多爾袞撤其輔政王。這是多爾袞對濟爾哈朗不擁立自己而擁戴福臨的一個政治報復,也是多爾袞獨攬朝綱的一項舉措。

第三,睿親王權衡利弊。睿親王多爾袞在兩黃、兩紅和兩藍六旗不支持的情勢下,若自己強行登極,只有兩白旗支持,明顯不占優勢,還勢必引起兩白旗與兩黃旗的火并,其后果可能是兩敗俱傷。解決皇位繼承難題的途徑不外三條:一是強自為君,得不到兩紅、兩藍旗的贊同,還會引發兩黃旗的強烈反對;二是讓豪格登極,自己既不甘心,還怕遭到豪格報復;三是讓年幼的皇子福臨繼位,而自己同濟爾哈朗攝政,可收一石三鳥之利—打擊豪格,攝政掌權,避免內訌。顯然,在上述三種解決辦法中,以第三種解決辦法比較切實可行,兩黃、兩白、兩紅、兩藍各方都可以接受。睿親王多爾袞,能知時務,聰睿機智,權衡利弊后,才贊同立先帝第九子福臨。

第四,順治帝的肯定。福臨當時尚在沖齡,不了解繼位政爭內幕。后來逐漸知道當年的故事。待多爾袞病死、自己親政之后,即對皇叔濟爾哈朗表彰其當年功績,賜予其金冊金寶。《清世祖實錄》順治九年二月庚申記載:

我太祖武皇帝肇造鴻基,創業垂統,以貽子孫。太宗文皇帝繼統,混一蒙古,平定朝鮮,疆圉式廓,勛業日隆。及龍馭上賓,宗室眾兄弟,乘國有喪,肆行作亂,窺竊大寶。當時爾與兩旗大臣,堅持一心,翊戴朕躬,以定國難……睿王心懷不軌,以爾同攝朝政,難以行私,不令輔政,無故罷為和碩親王。及朕親政后,知爾持心忠義,不改初志,故錫以金冊金寶,封為叔和碩鄭親王。

在此,順治帝福臨明確表明,濟爾哈朗在諸王議立自己為帝時,有首議之功。福臨的這番話,說出了當時的內情。鄭親王之功,在擁立福臨。順治帝對其他的親王、郡王,在決定自己繼位的功績上,都沒有進行過表彰,而只有對濟爾哈朗表彰此事。這從一個側面證明濟爾哈朗在大衙門諸王貝勒會議上有擁立福臨繼位的特殊功勛。

因此可以說,鄭親王濟爾哈朗在大衙門諸王貝勒皇位繼承會議上,鑒于豪格與多爾袞爭奪皇位陷于僵局,能從大局出發,平衡各旗利益,提出折衷方案,首議由福臨繼承皇位,得到多爾袞的回應,也得到諸王貝勒公議。清太宗皇太極遺位爭奪的結果,既不是角立一方的肅親王豪格,也不是角立另一方的睿親王多爾袞,而是由第三者六歲的福臨繼承。這個方案與結果,對禮親王代善無利無弊,對睿親王多爾袞有利有弊,于肅親王豪格無利大弊,于鄭親王濟爾哈朗則有利無弊。

所以,皇太極遺位由福臨繼承,得益最大的四個人是:福臨、孝莊太后、濟爾哈朗和多爾袞。

莊妃的推波助瀾

另有一種說法,是順治皇帝的生母莊妃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皇太極死后,莊妃在悲痛之余,已感到爭奪皇位的劍拔弩張之勢,聽到磨刀霍霍之聲,她想:難道太祖、太宗創立的大清基業,就在這自相殘殺中毀掉嗎?

莊妃知道遲早會有這場斗爭的爆發,只是沒想到會來得這樣快、這樣猛,她不能再在沉默中等待了!在清寧宮的權力還沒有完全喪失之前,她要用這個權力,為自己的命運去搏斗一番。她想到了福臨,自己的命運要靠兒子來改變。她冷靜了許多,一邊客觀地分析形勢,一邊精心籌劃計策。

經過幾個晝夜仔細認真地思索,莊妃終于想出了一個折衷方案:她要把福臨推上皇位。推出福臨,可以使雙方白熱化的矛盾降溫。再說福臨的背后,有忠于皇太極、忠于后妃的兩黃旗,還有科爾沁的支持。莊妃的性格、才智、勇敢促使她去進行一次冒險的嘗試。

這個冒險是以生命為賭注,如果福臨在爭位之中失敗,勢必會為成功之人所殘殺,莊妃自己也會落得殊途同歸的結局;但這個冒險又是值得的,自己身為先皇身邊最寵愛的妃子,又協助其處理政事,勢必會引來一些人的不滿與懷恨,不能成為太后,只作為先帝遺孀,無權無勢、無位無名,正給了這些居心叵測之人以可乘之機,性命難免不保。兩相權衡,不如鋌而走險、險中求生呢!幸運的是,這個以母子性命為代價的賭局,莊妃笑到了最后。

莊妃決定之后,立即找皇后商量,她要依靠皇后這棵大樹的庇護。在向皇后分析了目前的形勢以后,皇后深感害怕:不管豪格還是多爾袞誰繼位,都要發生一場血戰,結果都是不堪設想的。再三思量之下,她決定支持莊妃,讓福臨繼位,以保住清寧宮的特權,避免相互殘殺的悲慘局面的出現。再然后,皇后和莊妃一起勸說豪格支持這個方案。豪格雖然明白這個道理,卻總覺得委屈。豪格回到家中后,對侍候在身邊的愛妻心灰意冷地道:“我德小福薄,不堪繼位。讓皇九子繼位還可以,如果讓多爾袞繼位,我決不允許。”

順治帝登極詔書

幾乎與此同時,急不可耐的多爾袞在三官司廟召大臣索尼詢問冊立之事。索尼道:“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其他的我不知道。”

“必立其一?”除豪格外,還會是哪個皇子呢?多爾袞在沉思。

代善年高望重,又有實力,爭取他的支持很重要。說通豪格后,莊妃和皇后立即召大貝勒代善入宮,爭取代善的支持。代善害怕豪格與多爾袞反目為仇,自相殘殺。可當皇后提出要立福臨時,他沉默了。他想,如果立福臨,莊妃不就聽政了嗎?大清國說什么也不能掌握在一個女流手中!莊妃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誠懇地對代善道:“大貝勒素以國事為重,請放心,福臨繼位后,我退居后宮,深居簡出,決不參政。”代善終于默認了。

抓住這個時機,莊妃決定面見多爾袞。當她來到睿親王府時,多爾袞吃了一驚,莊妃微微一笑,開門見山,單刀直入地道:“我來睿親王府,是和你商議嗣君事宜的。論功勞地位,你是有資格登大位的。但先帝有子,頭一個豪格就不會甘心。先帝其他年長的兒子,以及代善一支,都會反對你。到那時,國中豈不就大亂了嗎?”

“先皇在日,就有立我的說法。我整整等了17年。”多爾袞無不憤慨地說道。

莊妃為了平息多爾袞的火氣,語氣非常緩和,道理卻十分中肯,只聽她緩緩地說道:“王爺要以國家為重。大清基業初定,宏圖尚未成功,我怕兄弟反目,有愧兩代先王。清寧宮決意不會擁立肅親王豪格。他雖然是太宗皇帝的長子,為人又忠厚直爽,但只知其武,不知其文。今后大清要叩關而入,問鼎中原,這副擔子他挑不起來。”多爾袞聽到后宮不再擁立豪格,松了一口氣。

“我有一個主意,特來和王爺商量。”莊妃接著說道。

莊妃以前雖然也見過,但沒有現在這么近的距離,可謂咫尺之間看得這樣從容、這樣清楚,多爾袞看她比自己妻子美麗多了。他對她有相當的好感,憋在心里的氣也沒有了,說道:“皇嫂說出來聽聽。”

莊妃見時機已到,忙道:“我兒福臨,年方六歲,可以讓他繼承皇位,以王爺為攝政王,全權負責軍國大事。這樣安排,諸王貝勒不好公開反對,而王爺又能控制實權。國家不會發生內亂,王爺大權在握,也實同皇帝。不知王爺意下如何?”

多爾袞見莊妃說得合乎情理,言語中不僅表現出對自己的關懷,更分配了自己的權力。終于決定服從皇嫂的意見,不再爭當皇帝,并表示全力協助其侄福臨登上皇位。

經過五天五夜緊張激烈的明爭暗斗,八月十四日,諸王貝勒大臣會議召開,討論嗣君問題。會議由大貝勒代善主持,他年長德高,理所當然。大臣索尼首先講話,強調必須立皇子。代善則進一步說明,應當立豪格。而豪格的講話中則有些謙讓,他說自己“德小福薄,非所堪當”,中間退出會場。

這時,阿濟格、多鐸趁機提出讓多爾袞繼位。對此,兩黃旗大臣堅持反對,甚至佩劍向前,表示若不立帝子,寧愿跟從皇太極死于地下。而兩白旗大臣又堅決反對立豪格。雙方劍拔弩張,弄不好會導致一起流血沖突。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多爾袞提議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六歲的福臨為帝,由他和濟爾哈朗(努爾哈赤弟)共同輔政,等福臨長大后歸政。這一折衷方案,立即得到會議主持者代善的支持,很快被會議通過成為決議。這是一個解決擇君危機的折衷方案,照顧了各方面的利益,維護了貴族的團結,以求入主中原。多爾袞與豪格的主動退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對這種共同利益的認識。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二十六日,福臨在沈陽繼承帝位,第二年改元順治,是為清世祖。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龙县| 雅江县| 邛崃市| 孝感市| 辉县市| 阳江市| 林芝县| 福泉市| 错那县| 金川县| 嵩明县| 民勤县| 阿巴嘎旗| 黄骅市| 乌什县| 普兰县| 茶陵县| 商南县| 榆中县| 娄底市| 天津市| 始兴县| 罗源县| 淳安县| 衢州市| 开江县| 当阳市| 于都县| 南雄市| 容城县| 新蔡县| 志丹县| 大埔区| 绥化市| 乐昌市| 日土县| 合作市| 五家渠市| 贵州省| 安康市| 玛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