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全解詳注
- (清)蘅塘退士編 王景略解
- 5133字
- 2020-09-27 14:21:14
王維
【作者介紹】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詰,祖籍太原,父輩遷居蒲州(今山西省永濟縣),是唐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于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旋任大樂丞,因故謫為濟州司倉參軍,后歸長安。安史亂之前,王維累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官場感到厭倦和擔憂,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隨俗浮沉,長期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王維詩畫俱佳,也通音律。他在詩歌上的成就很高,無論邊塞詩還是山水詩,各類主題皆有佳作,蘇軾贊為“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中后期詩作多描摹田園景物,再加上詩中濃厚的隱逸思想,上繼陶淵明、謝靈運,下開一代風氣,與孟浩然并稱“王孟”。此外,他本人篤信佛教,詩中也多有反映,后人稱其為“詩佛”。
送綦毋潛[1]落第還鄉
【注釋】
【語譯】
圣明時代是沒有隱士的,因為天下英才都將匯聚朝廷。就連如同隱居東山的謝安一般的你啊,也不能再悠閑采薇而食,而要來考試應舉了。誰想雖然參試,卻終落第,就此遠離了朝堂,不禁自問說難道是我等的主張錯誤了嗎?想你遠道而來,曾在江淮之間度過寒食佳節,又在東都洛陽縫制春衣。如今我在長安道上擺下酒宴為你餞行,慨嘆志同道合的友人就要分別了啊。你將乘坐桂木為槳的舟船,不久又能推開家中的柴門。樹木綿延到遠方,映襯著遠行的你,西沉的紅日灑滿了孤峻的城池。我等的主張只是暫時得不到認同啊,你千萬不要認為知音稀少。
【賞析】
此詩開篇便見不凡,說“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表面上是頌圣,但隨即將綦毋潛比作謝安和伯夷、叔齊,這般人物卻偏偏落第,從而“金門遠”,還懷疑是否“吾道非”,前后對比,則諷刺之意鮮明。同時這也是對友人的慰藉:不是你才學不夠啊,而是當道諸君皆盲者也。
“江淮度寒食”兩句,或說是指友人歸去之路。但綦毋潛家在江西,倘若歸去,也該先經洛陽,再赴江淮,而不當反而言之,況且后面還有“行當浮桂棹”四句言歸去,未免重復。所以這兩句應該是回想綦毋潛離開故鄉,北上應試之途,從“度寒食”再到“縫春衣”,可見整整一年過去了,但這離鄉的一年卻并未得到應有回報,被迫要再黯然返回。
此詩在慰藉友人的同時,還抒發了自己的情感和志向。“同心與我違”,王維認為綦毋潛和自己是志同道合者,那么綦毋潛落第而歸,也可反襯出詩人本身在朝中并不得意。“吾謀適不用”,與前“孰云吾道非”的主語不同,“吾道非”是綦毋潛的口吻,“適不用”則是王維本人的口吻,可見這“吾謀”是指王維和綦毋潛共同的謀,共同的主張、理念,然而卻不得用。詩人一方面安慰友人,吾謀只是“適不用”而已,將來還有機會,同時以“勿謂知音稀”為結,再次說明自己和對方的志趣、主張相同。表面上此詩是為友人的遭際而慨嘆,其實詩人也是在自傷自嘆。
送別
【注釋】
【語譯】
下得馬來,請你飲酒,問你要到哪里去呢?你回答說:“因為不如意啊,所以要回到南山去隱居高臥。去吧,去吧,你就別多問了,且看那白云飄飄,永無止盡。”
【賞析】
此詩抒發了因為宦途坎坷而灰心失望,從而想要回鄉隱居的情思。詩作問答體,但誰問誰答,正不必細究,或許其實并沒有這番問答,而只是虛擬問答以述志而已。
詩中的“南山”當指終南山,指代隱士居所,所以“歸臥南山陲”也并非簡單地離朝回鄉,實有隱逸之志。“但去莫復問”兩句,或謂是問者所言,恐怕不確,倘此言出于問者,便不當作“莫復問”,而當作“我不問”或“莫復留”了。此亦為答者所言。“白云無盡時”是指山林之趣,用白云的悠游對比宦途的拘束,用白云的無盡對比人生的有限,重重哲理卻不明言,卻指物而比,頗有禪的意味。所以王維被稱為“詩佛”,并非妄語。
【擴展閱讀】
唐·王維
王維曾作過多首送別詩,《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別本即名為《送別》,上面這首《送別》,也有名為《山中送別》的。這是一首五言絕句,言簡意賅,抒發了對友人濃厚的眷戀相思之情。
青溪[1]
【注釋】
【語譯】
我每次進入黃花川,都要追逐著青溪水前行。隨著山勢轉過千道萬道彎,其實才急行了不到百里而已。亂石當中,水聲喧鬧,深密的松林里卻景色幽靜,只見菱角和荇菜隨波蕩漾,蘆葦倒映在水中。我的心境向來悠閑,而清澈的溪水又是如此恬淡,還是就留在這溪邊磐石之上,就此垂釣終老吧。
【賞析】
這是一首隱逸之詩,應當作于張九齡罷相以后,因為由此開始,王維在政治上趨向退縮無為,少年時的宏圖壯志日益消磨,詩中的歸隱之意也逐漸濃厚。詩明寫游溪,其實暗有所指,“隨山將萬轉,趣途無百里”,是說自己在宦途中歷經種種坎坷,但卻并沒有什么成就和進步,于是才萌生退隱之心。“聲喧亂石中”,仍接上以言俗塵之煩擾,但隨即“色靜深松里”,周邊的環境,更主要是詩人的內心,卻逐漸變得平和起來。以此平和之心,驅策其雙眼,再看景致,便只有恬靜和澄澈,菱、荇隨波蕩漾,蘆葦倒映水中……
唐詩常識
七言寫景,往往顯得秾麗,五言則相對要清雅得多,此詩中間幾句,深切地反映出詩人確為寫景妙手,果然“詩中有畫”。再后寫“我心素以閑”,這其實是自欺欺人,觀詩的前半段,便不見閑,閑在其后,是逐漸產生的情緒。就此詩人發出喟嘆:人生如此無奈,坎坷如此重重,還不如就此歸隱算了。傳說姜尚曾垂釣渭濱,后漢也有嚴光垂釣而隱,不肯出仕,故向來以垂釣來指代隱者。“將已矣”三字,回味悠長,然而事實上王維始終在宦途中輾轉,他并沒有真的去隱居,所有通達、謙退,也只反映在詩中,只是詩人萬般無奈之下美好的理想而已。
渭川[1]田家
【注釋】
【語譯】
斜陽映照著村莊,牛羊歸入深邃的街巷。村中老人想念著牧童,于是倚著拐杖在柴門邊等候。野雞鳴叫,麥苗茁壯成長,蠶正作繭,桑葉已很稀疏。農夫扛著扁擔回來,相互親切地交談著。我因此而羨慕農家閑逸的生活啊,悵然吟詠著《式微》之詩。
【賞析】
此詩筆觸簡潔,寫農家田園之樂純用白描手法。鄉間黃昏時分,先寫斜陽落,再說牛羊歸,老人等待牧童歸來,農夫已經收工回家,間雜以麥苗生長、蠶已化蛹結繭,可知時令乃是夏季。詩中所表現出來的氛圍是閑適、平和的,這從牛羊自歸(牧童還未回來),農夫“相見語依依”便可看出。然而詩人寫景,并非純粹歌詠農家之樂,而是寄托自己的煩悶心情,暗起隱居之思,詩眼便在結句——“即此羨閑逸,悵然吟式微”。《詩·邶風·式微》詠道:“式微式微,胡不歸。”天近黃昏,為什么不回來呢?詩人悵然而吟,其意是說自己已近暮年,為什么還貪戀著俗世的繁華,不肯回歸自然,歸鄉而隱呢?
當然,農人辛勤勞作,生活未必有詩人所描寫的那般愉快、閑適,所以詩中所寫的只是農村的表象而已,內中究竟如何,并非詩人所愿見、愿聞、愿知,其悠閑的氛圍,純是詩人想象,為的正是引出結句。在王維看來,農家之樂,更準確點說是隱士之樂,要超過仕宦無數倍,所以衷心艷羨。就此而產生了這首清雅的詩篇,同時也類似一幅淡墨山水畫。
西施詠
【注釋】
【語譯】
西施的美色天下人都仰慕,她又怎會長久卑賤呢?白天還是越地溪水畔的浣紗女,晚上就進入吳宮變成了吳王的妃子。卑賤之時,她與眾人又有什么不同呢?然而一旦富貴,大家才明白她的美艷是多么稀罕啊。她招人前來幫忙涂脂抹粉,自己都不用親自穿衣服。吳王越是寵愛她,她的儀態越是惹人憐惜,吳王因此而覺得她所有方面莫不可愛。當時一起浣紗的女伴,沒有人能夠與她同車回鄉。奉勸那鄰居的女孩啊,光是模仿西施皺眉頭,又怎可能得到他人的賞識呢?
【賞析】
這是一首詠史詩,借史事以抒發自己某種情懷。歷來都解此詩意為諷喻,嘲諷那些倖進小人,一朝得勢便驕奢淫逸,“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還蠱惑君王,使得“君憐無是非”。然而將西施比倖進小人,實在難以自圓其說,開篇就說“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哪有遭人痛恨的倖進小人是天賦奇才,并且命中注定不會屈居下僚的呢?結句再用“東施效顰”的典故,說這些人的天賦是學不來的,遭際是無法復制的,分明對以西施類比的那些人抱有欣賞甚至是羨慕的態度,又何來諷喻一說?
其實詩的本意,不過自比西施,為自己一時的不遇開脫、自解而已。王維認為自己才能超卓,便如同西施盛富美色一般,錐處囊中,終能脫穎而出,是不會長久沉淪下僚的,一旦得志,自能一飛沖天。不遇之時,似乎并不“殊眾”,富貴以后,人們才會真正了解我的才能。“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只是狀其貴盛而已,“無是非”是說到時候看來處處皆是才能,而并不含有是非不辨的隱意。而既然自己的才能和西施的美色一般都是天賦的,自然他人無法仿效,東施效顰終究無益。
此詩或作于王維青少年時代,尚有萬丈雄心,想要一朝貴盛,翱翔天際,好好地做一番事業,詩中充滿了自矜之意。從來詩歌不可淺讀,亦不可深讀,強要賦予某首詩更深厚的用意,結果只能捉襟見肘,難以自圓其說。
【擴展閱讀】
唐·蘇拯
古人經常把亡國歸咎于君王惑于美色,從而把污水往無辜的女人身上潑,但西施是例外,因為傳說她本就是越國的間諜。所以《全唐詩》以西施為題的作品有十五首,基本上西施都屬于正面形象,只有此詩例外,將西施與褒姒、妲己并列,但主要還是諷諫君王,并沒有過多責怪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