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卷五 五言律詩·

李隆基

【作者介紹】

李隆基(685年~762年),即唐玄宗,李唐王朝盛期的皇帝。他是睿宗李旦第三子,始封楚王,后貶封臨淄郡王。景龍四年(710年)六月,韋氏毒殺中宗,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李隆基即與太平公主合謀發動政變,除韋氏,擁睿宗復位,他就此成為太子,實際掌控政權,712年登基。他在位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等名相,勵精圖治,使唐朝達到前所未有的繁盛局面,史稱“開元之治”。在位后期,因寵愛楊貴妃而荒疏政事,又先后以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為相,就此使唐朝盛極而衰,最終引發“安史之亂”。天寶十五載(756年)六月,安祿山叛軍逼近長安,李隆基棄都城而走,逃往蜀地,七月,太子李亨于靈武登基,尊其為太上皇。至德二年,唐軍收復長安,李隆基得以歸京,但隨后即遭軟禁,不久就去世了。

李隆基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藝天子之一,善詩文,通音律。他雖然有一定的政治理想和才能,但過于好大喜功,又容易驕傲自滿,并且貪圖享受,雖處鼎盛時期,實際上唐初以來積累的種種社會矛盾已日益激化,比如均田制和府兵制就都已瀕臨崩潰,他不僅對此毫無認知,反而于在位中期窮兵黷武,終于在府兵制終結后很快就形成了藩鎮割據甚至是叛亂的局面。去世后,他得享廟號“玄宗”、謚號“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史稱唐玄宗,后避清圣祖的名字玄燁之諱,也被稱為唐明皇。

經魯祭孔子而嘆之

夫子何為者[1]?棲棲[2]一代中。

地猶鄹氏邑[3],宅即魯王宮[4]

嘆鳳[5]嗟身否[6],傷麟[7]怨道窮。

今看兩楹奠[8],當與夢時同。

【注釋】

[1]何為者:即“何為乎”,為了什么呢?[2]棲棲:忙碌不安貌,《論語·憲問》有:“丘何為是棲棲者歟”句。[3]鄹(zōu)氏邑:即鄹邑,春秋時魯國地名,在今天山東省曲阜市東南方。孔子之父叔梁紇曾為鄹邑大夫,傳孔子亦出生于此,后遷曲阜。[4]宅即魯王宮:即是靠近、臨近意,魯王指漢代的魯共王劉余。傳魯共王曾因擴大宮室而破壞孔子舊宅,后登堂聞絲竹之聲,乃止。[5]嘆鳳:語出《論語·子罕》,載:“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6]否(pǐ):壞,惡,不順遂。[7]傷麟:語出《春秋·哀公十四年》,載:“西狩獲麟,孔子曰:‘吾道窮矣。’”麟即麒麟,傳說中的神獸。[8]兩楹奠:按照傳說中的殷商禮制,人死后,靈柩停于廳堂兩楹柱之間。《禮記·檀弓上》載孔子與子貢語,云:“予疇昔之夜,坐奠于兩楹之間……予殆將死也。”

【語譯】

孔夫子究竟是為了什么,才在那個時代到處奔忙呢?鄹邑仍在,山水未改,孔子舊宅所靠近的,仍然是漢代的魯共王宮。想當年孔子慨嘆鳳鳥不來,惆悵自身的不順遂,他更哀傷的是麒麟被害,怨恨理想之難以達成。如今來看那兩楹柱間的祭奠啊,應當和他夢中所見相同吧。

【賞析】

此詩作于開元十三年(725年)十一月,當時李隆基封禪泰山,回途中轉道曲阜,祭奠孔子,乃作是詩。全詩用語精練,結構嚴謹,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充滿了尊儒重師的士人氣息,而非志得意滿的帝王風味,或許也只有李隆基之類的文藝天子才能為此吧。

詩歌并未頌揚孔子的品性和道德文章,而是就其不遇的遭際來展開話題,開篇即云“何為者”、“棲棲一代”,孔子當年為了推行自己的理想,周游列國,甚至窮厄于陳蔡之間,幾乎餓死,卻仍不改其志。表面上僅言其不遇,其實是曲折地贊頌了孔子的堅持。

詩歌先設問,孔子是為了什么而奔波,又是為了什么而堅持呢?隨即將筆鋒蕩將開去,似插閑言,說我如今所到之處,其舊宅面貌未改。這其實是為了說明后人對孔子的尊崇,對他這種堅持的崇敬,所以鄹邑之名至唐時仍未改換,而魯共王登堂聞絲竹之聲后也放棄了破壞孔宅的企圖。這兩句似遠實近,似曲折而實直接,既將節奏放緩,又引讀者無限聯想,確是詩家大手筆。

頸聯回答首聯提出的問題,也即孔子因何而奔忙,因何而堅持,但又不直言,而取相關孔子的兩段著名軼事來曲折言之。“嘆鳳”是指孔子慨嘆,鳳凰不至,河圖不出,象征上古圣王統治的祥瑞如今不見于世,難道我的理想竟然無法達成嗎?“獲麟”是指孔子見圣獸麒麟為農夫打死,從而哀嘆:“吾道窮矣。”用此兩事,一則呼應首聯,仍是在說孔子的困頓和堅持,二則說明孔子所堅持的是“道”,也即儒家理想。正是因為堅持理想,但理想又難以達成,所以才被迫四處漂泊,周游列國。

尾聯是言孔子之夢,他夢見自己坐在兩楹之間受人祭奠,從而認為自己快要死去了。“兩楹奠”是殷商的禮俗,孔子本為宋人,宋國是殷人后裔,故有此語。或以為這兩句是夸耀孔子當初未能達成的理想,已畢見于當世,乃是李隆基自命圣明天子,認為他所統治的時代達成前無古人的繁盛高度,從而自我吹噓之語。這樣理解恐怕不確,因為孔子所崇的是周禮,而“兩楹奠”是殷禮,無法因“兩楹奠”而得見孔子理想的達成。私以為這兩句是言孔子雖然身死,但理想未滅,他本人也受千秋祭祀,從而得出結論:孔子之道未窮,他的理想確實值得堅持。因此這兩句并非帝王之語,仍是士人之語。清人沈德潛《唐詩別裁》中即評道:“孔子之道從何處贊嘆?故只就不遇立言,此即運意高處。”

古來帝王詩人不少,帝王詩更多,統而言之,帝王以帝王口吻作詩,往往鄙俗,帝王以士人口吻作詩,則有可能臻于上品。《唐詩三百首》中帝王詩只選了這一首,也正說明此詩非由帝王口吻作出,所以才能流芳千古。

【擴展閱讀】

過老子廟

唐·李隆基

仙居懷圣德,靈廟肅神心。草合人蹤斷,塵濃鳥跡深。流沙丹灶沒,關路紫煙沉。獨傷千載后,空余松柏林。

《全唐詩》收錄李隆基詩六十余首,大多四平八穩,卻無甚可觀處,比如上面這首《過老子廟》。李唐崇儒而重道,但兩詩比較,祭孔詩情感濃厚,此祭老詩卻空洞少物,《唐詩三百首》獨選前者,并不是沒有道理的。

唐詩常識

格律詩又稱近體詩,以與古詩相對。按每句字數,可分為七言、五言兩大類,按每首句數,可分為絕句、律詩、排律三大類。其中律詩即為八句,兩兩相對,可分為四聯,從上到下,分別稱為: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一般情況下,頷聯和頸聯要求對仗,比如此詩中“地猶鄹氏邑”對“宅即魯王宮”,“嘆鳳嗟身否”對“傷麟怨道窮”,都比較工整。首聯和尾聯則不要求對仗。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远县| 平昌县| 海安县| 泰安市| 长寿区| 正蓝旗| 惠来县| 河间市| 大足县| 邛崃市| 伊通| 宣城市| 巴南区| 陇南市| 武强县| 慈利县| 平果县| 江油市| 中宁县| 安平县| 静宁县| 奉化市| 池州市| 桦甸市| 高清| 河西区| 甘谷县| 昭觉县| 普定县| 手游| 永城市| 抚顺县| 子洲县| 苍梧县| 高平市| 临城县| 营山县| 原阳县| 巴林左旗| 彭山县| 元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