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全解詳注
- (清)蘅塘退士編 王景略解
- 8字
- 2020-09-27 14:21:16
·卷二 七言古詩·
陳子昂
【作者介紹】
陳子昂(約661年~702年),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縣)人,唐代文學家。他是唐高宗開耀二年(682年)進士,武則天光宅年間因上書而受到重用,授麟臺正字,后遷右拾遺。陳子昂曾隨武攸宜討伐契丹,辭官后受人陷害,最終冤死獄中。
陳子昂在政治上針貶時弊,提出過一些改革的建議,在文學方面則針對初唐的浮艷詩風,力主恢復漢、魏風骨,反對齊、梁以來的形式主義。他的詩歌對盛唐詩風影響很大,杜甫、白居易、韓愈等人都曾給予很高的評價。
登幽州臺[1]歌
【注釋】
【語譯】
身前不見古時的賢者,身后不見未來的杰士,我感念天地是如此闊大悠遠,不禁獨自一人,黯然地落下了熱淚。
【賞析】
根據(jù)《陳氏別傳》記載,此詩作于武周萬歲通天元年(696年),陳子昂跟隨武攸宜征討契丹:“子昂體弱多疾,感激忠義,常欲奮身以答國士。自以官在近侍,又參預軍謀,不可見危而惜身茍容。他日又進諫,言甚切至,建安(武攸宜)謝絕之,乃署以軍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書記而已。因登薊北樓,感昔樂生、燕昭之事,賦詩數(shù)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時人莫不知也。”
文中“樂生”指的是軍事家樂毅。當初燕昭王思欲伐齊報仇,于是筑臺招賢,“樂毅自魏往,鄒衍自齊往,劇辛自趙往,士爭趨燕”,最后樂毅領兵南下,幾乎滅亡了齊國。其間雖然多次有人在燕昭王面前進樂毅的讒言,而昭王始終對樂毅信之不疑。陳子昂向武攸宜獻計而不得用,正好登臺懷古,從燕昭王和樂毅的往事聯(lián)想到自己,不禁悲從中來,乃有此詩。
此詩淺近而沉郁,不作任何描寫而直抒胸臆,手法是非常獨特的,在遣詞造句和整體布局上,也顯得矯矯不群。“念天地之悠悠”一句俯仰千古,可見詩人所懷想的并不僅僅是能夠識賢、用賢的明君,而更包括古往今來的各類有才之士。天地如此廣大,歷史如此悠長,自己身處其中,顯得是那么渺小,古人不可得見,后人難以相逢,我要到何處去找那用武之地呢?因此而感懷,乃至泣下,是何等的自然,又是何等的憂傷!
唐詩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