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全解詳注
- (清)蘅塘退士編 王景略解
- 1862字
- 2020-09-27 14:21:15
元結
【作者介紹】
元結(719年~772年),字次山,號漫叟、聱叟,河南魯山人,唐代文學家、詩人。他于天寶十二載(753年)進士及第,安史之亂起,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在今湖北省大冶市境內),因號猗玗子。乾元二年(759年),他出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史翙幕參謀,招募義兵,抗擊史思明叛軍,保全十五城。后任道州刺史,調容州,加封容州都督充本管經略守捉使,頗有政聲。
元結的詩作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人民疾苦,主張詩歌為政治教化服務,要“極帝王理亂之道,系古人規諷之流”,深受杜甫推崇。并且其作品善于繼承和學習民歌的優良傳統,對其后的新樂府運動有所啟示。元結的散文亦多涉及時政,風格古樸,不同流俗,后人有贊其為韓柳古文運動的先驅。
賊退示官吏
【注釋】
【語譯】
往年因為天下太平,所以我隱居山林二十年,庭院門旁便有泉水源頭,大門緊對著山谷、洞穴。那時候收稅有一定的日期,百姓們勞作到晚還可安眠。
可是突然之間世道大變,動亂陡起,我被迫度過了數年的軍旅生涯。如今再來管理此州,卻又趕上山地的蠻夷紛紛作亂。因為城池太小,所以蠻夷不來屠戮,更因為百姓貧困,竟連盜賊都覺得他們可憐。故此雖然攻陷了臨近州郡,我這個州卻單獨得以保全。想到那些帶著君王旨意下來收稅的官吏,他們難道還不如盜賊嗎?如今那些橫征暴斂的家伙們,逼迫百姓,如同把百姓放在火上煎烤一般。誰能夠斷絕了百姓的性命,倒博得當代能吏的聲名呢?我想要拋棄官位爵祿啊,自己提起竹竿來撐船離去,從此帶著家眷,捕魚種麥自食其力,回歸江湖去隱居終老吧。
【賞析】
全詩用意,只在四字——“官不如賊”。盜賊搶掠州郡,去年已經侵犯過道州了,所以今年雖破永、邵,卻從道州境外殺過,不再前來。連這些所謂的“盜賊”都明白道州百姓已經無余財可掠了,官吏們還要照常收稅,“迫之如火煎”,所以說“將王命”的“使臣”們,“豈不如賊焉?”
道州因為去年遭逢兵燹,百姓貧困,所以元結到任后一方面安撫少數民族,一方面上《奏免科率狀》,請求暫且免除賦稅,在這種背景下,他更寫詩諷喻屬下的官吏。詩的開篇先寫“昔年”之事,以與今日作對比,當初不但太平無事,而且“井稅有常期”,所以他才能歸隱山林二十年,過“泉源在庭戶,洞壑當門前”的悠閑日子。隨后因為動亂陡起,他被迫出山從軍,以期敉平禍亂。以此看來,如今不但動亂,而且賦稅是無“常期”的,也即苛捐雜稅層出不窮,給百姓帶來了深重的災難。在這種情況下,就連盜賊都知道不能涸澤而漁,身為理民的朝廷、官吏卻似乎并不明白這個道理,反而加重對百姓的剝削、劫掠,這使詩人異常地憤懣。所以他說“誰能絕人命,以作時世賢”,為了博得能吏之名,難道就能夠不管百姓死活嗎?從而不愿再與這般苛官酷吏為伍,想要掛冠歸隱。全詩深刻地表現出元結對百姓的愛護、憐惜,以及對腐朽朝政、貪婪官吏的切齒痛恨。
此詩開篇、結尾都寫隱逸,士人隱逸大抵有兩種原因,一是因為個人宦途坎坷、遭際不幸,二是因為對時局或朝廷的失望,無疑元結屬于后者,所以此詩較大多數隱逸詩格調更高,內涵更深。詩的間架結構也很精巧,首尾呼應、今昔對比,用語淺近平實,不故作曲折,以言載意,以意載道,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