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生活的第四根支柱
什么是事業?
首先必須明確一個概念,工作并不等于事業。雖然這兩者緊密相連,卻又有著不同之處。工作,滿足的是我們生存上的需要。為了養家糊口,我們需要一份差事,而至于自己是不是心甘情愿,又愿意為之奉獻出多少心力,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與之相比,事業更多的是滿足我們精神上的渴望。我們一想起自己要做的這件事,便會熱血奔涌,感到由衷地期待;我們不會計較著上班和下班的時間,而是會將大量時間和精力投入其中;即使暫時不能換來經濟上、名望上的高收益,我們也不會就此放棄,而是會鼓勵自己堅持下去。
如果我們能將工作上升為事業,不將其視為迫于生計的屈就,那么,我們便獲得了支撐生活的第四根支柱。
為什么一定要讓工作達到事業的高度?因為只有這樣,它才足以成為一根支柱,撐起我們人生的一角。事業不僅讓我們有事可做,有經濟來源,更重要的是,它還能讓我們的內在能力得到施展。
我們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天賦和才華,而這些能力,需要通過一個外部的“媒介”來體現,這個“媒介”就是事業。有了事業,我們便可以將天分和才智像蜘蛛吐絲一樣,一點點展露出來,形成更加完善的“自我”。我們從事業的進步和成功中,能獲得強烈的存在感和價值感。作為成年人,事業更是自己與世界聯結的一條重要紐帶,我們通過事業擴展著自己的圈子,也開拓著自己的眼界,我們在事業上付出得越多,與世界聯系得就越緊密。
在六根支柱中,事業是將現實物質與心理建設結合得最緊密的一根,我們因為事業而得以生存,也因為事業而懂得生活。想要達到這樣的境界,有一點是必須做到的,那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如果這一點無法達成,我們自己也會陷入困頓。
當年我在研究生畢業后,分配到了北京一家報社。因為并不喜歡新聞報道,所以那幾年,我純粹就是在混日子。每一天,我9點上班,一分鐘不會早到,下午3點,我找各種理由溜走,一分鐘也不會耽誤,有朋友因此戲稱我進了“九三學社”。而因為對工作沒有熱情,領導交代的事我總是一拖再拖,拖到領導都對我沒了脾氣,現在想來,真有些對不住那家報社。但同樣對不起的,還有我自己,我任憑自己消耗著內心的熱情與抱負,任憑自己無所事事,從原來的標準身材,變成了一個胖子,以至于新婚妻子看見我變成這副德行,非常氣惱。
好在后來幾經波折,我終于找到了為之奮斗的事業——出版。出版工作激發了我所有的熱情、激情和才能,我全身投入其中,每天五點鐘就起來編輯稿件,一點都不覺得辛苦;我變得極富責任心,每個環節都仔細推敲,有的書名甚至考慮了一年之久;我將內心的感受和領悟融入書中,并通過這些書與讀者,以及外面的世界建立了深刻的聯結。對于我來說,出版工作就是一個“媒介”,通過它,我看見了自己,也感覺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有時我甚至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就是為出版而生的。
因為找到了事業,我不再是麻木且被動地與世界連接,而是主動向外延伸,從與同事、同行、讀者和客戶的關系中體會尊嚴,并獲取快樂。我變得精力充沛,腦子里充滿了各種新奇而大膽的創意,我變得敢于決斷,敢于選擇和放棄。而且,我連身材都慢慢恢復到了從前的樣子,這真是意外之喜。我越來越感覺到,每個人的生命都是天賜的禮物,但要想真正獲得這份禮物,唯有先將自己投入其中,淋漓盡致地活,事業便是我們投入熱情的重要途徑。
詩人紀伯倫說:
我說生活的確是黑暗的,除非有了希望;
所有希望都是盲目的,除非有了知識;
所有知識都是無用的,除非有了工作;
所有工作都是空洞的,除非有了愛;
當你們帶著愛工作時,你們就會與自己、與他人、與上天融為一體。
帶著愛去工作,就是把工作變成事業,把自己的真心、真情和靈魂傾注其中,讓工作變成一根強有力的支柱。當我們所做之事,是自己想做之事,是自己能做之事,是被社會需要之事,亦是自己甘心不遺余力之事,這樣的事,便能成為事業,源源不斷地滋養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