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霧與燈
- 也如風(fēng)雨也如晴
- zpmm
- 4911字
- 2025-08-10 10:03:46
清晨七點半,窗外的雨像一張薄薄的紗,貼在玻璃上,順著老舊窗縫滲進來一股潮氣。宿舍樓后的小巷里有垃圾車倒車的“嘟嘟”聲,像敲在腦仁上的小錘。朱旎旎用手機關(guān)掉最后一個延遲響起的鬧鐘,坐在床沿,腳背在涼得發(fā)硬的地板上頓了一下,才把腳伸進拖鞋里。她覺得自己像一只剛被人從溫水里撈出的魚,黏黏糊糊的,掙扎著適應(yīng)空氣。
早飯還是老樣子:公司樓下咖啡店的美式、羊角面包。她已經(jīng)熟悉了店員的口音,“l(fā)ove”從對方嘴里蹦出來時像一團輕軟的棉花,撲到她身上,她便回以一個有禮貌卻不太熱烈的笑。回頭走進寫字樓的時候,她在自動門前停了一下,透過玻璃看見自己——黑色風(fēng)衣、灰色圍巾、馬尾,眼睛因為睡眠不足腫了一圈,但眼神亮,是那種撐著亮的亮。
頂層的辦公室像無菌室,白得有些刺眼。前臺的多肉植物在暖氣上方艱難地存活著,葉片邊緣微微發(fā)黃。朱旎旎先到工位把昨夜匆匆放下的文件按項目夾重新整理,電腦開機時嗡的一聲,她看著屏幕上的日期:2019年11月12日。她在心里默念了一遍,像是給記憶做個小小的標(biāo)注。
九點剛過,愛德華從玻璃隔間走出來,手里夾著一個黑色的平板,另一只手拿著馬克杯。今天他換了灰藍色西裝,發(fā)蠟讓三七分的頭發(fā)穩(wěn)穩(wěn)地趴在頭皮上。他看見朱旎旎,點了點頭,笑得很克制,唇角壓著,眼尾卻有弧度。
“早。”他的中文干凈,不黏牙。“十點小會,我發(fā)了議題到你們郵箱。”
“收到。”朱旎旎也點頭,打開郵箱,新的未讀已經(jīng)躺在那里:曼城本地留學(xué)生推廣試點。大標(biāo)題下有兩個小點:渠道調(diào)研與轉(zhuǎn)化路徑。附件里是一張節(jié)奏表,從十一月中旬排到明年二月,像一條縮略過的密密麻麻的鐵道圖,每個節(jié)點都寫著“交付”。
她開始列筆記。鉛筆在紙面劃過的聲音讓她安心——具體的、可執(zhí)行的步驟總比虛空里飄著的宏圖更有安全感。
向佳拎著杯熱巧克力靠過來,壓低聲音:“我昨晚半夜才睡著,天黑太早,我感覺自己不像在英國,像是被塞到衣柜里過冬。”
朱旎旎笑,“衣柜至少不會下雨。”
“今天他會不會點人做匯報啊?”向佳指了指玻璃隔間,眼睛里藏不住的興奮,“昨天你記筆記記得快,我看你記得挺認(rèn)真。”
“不知道啊。”朱旎旎垂眼,指尖將便簽的邊壓平。
十點的會果然準(zhǔn)時。會議室的白板被擦得很干凈,留下幾道蠻橫的水痕。愛德華在白板上寫下三個詞:社群、議題、樣本。他把馬克筆往桌上一立,細(xì)節(jié)嚴(yán)謹(jǐn)?shù)孟裱菔疽粋€化學(xué)實驗。
“社群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能對話的那幾個。”他說,“議題不是硬推招生,而是先把人留下來的理由。樣本,最好從我們已有的學(xué)生里挑五到十個不同專業(yè)、不同學(xué)校的,做微訪談,半結(jié)構(gòu)化,三十分鐘一位,重點問‘去年這個時間你最焦慮什么’以及‘你當(dāng)時在哪里找信息’。”
四個實習(xí)生你看我我看你。這樣的要求在英國的實習(xí)環(huán)境里不算苛刻,但對他們來說,是第一次有人把“方法論”這三個字捧到面前,像捧一盞燈,逼得你不得不看清自己之前在黑里摸索時的笨拙。
“朱旎旎,”愛德華點名,“你先起一個訪談提綱,今天下午三點前給我初稿。我想看三個版本:學(xué)術(shù)型、實用型、聊天型。”
她“嗯”了一聲,喉嚨里像含了顆冰糖,涼涼的。她知道自己行,她喜歡這樣實打?qū)嵉幕顑海仓溃约旱闹形臄⑹鲇袝r候過于細(xì)密,到了英文里就會顯得繞——她需要一條更清楚的線,像雨里的一根繩,伸過去對方就能抓住。
會散得很快,像是一陣短促的風(fēng)。
大家回到各自的位置,鍵盤聲像雨打玻璃。朱旎旎打開記事本,給提綱分塊:引子、背景、核心問題、延展、收尾。她先寫中文,再翻譯成英文,邊寫邊刪,幾次抬頭想字的時候,窗外的天空亮了一瞬,又暗下去。
寫到“背景”那一段時,她停在“你當(dāng)時最焦慮什么”這句上,指尖輕輕敲桌面。
她忽然想到高三冬天,夜里補課回家,校門口的保安亭有一盞黃燈,燈下總有一個男生站著等人。他穿黑色羽絨服,背很直,耳朵被凍得紅紅的。她從他身邊走過去,不敢看,只能看見地上的影子——兩個影子挨得很近,不知道為什么,她每次回憶起來,影子總比人清楚。那時候她胖,步子笨,校服往外鼓,像一只走路帶風(fēng)的藍白色氣球。她覺得自己不配被看見,所以她選擇看影子。
她把那團回憶壓回去,繼續(xù)寫。指針移動到“submit”按鈕上,她深吸一口氣,點下去。三份不同風(fēng)格的提綱被發(fā)到愛德華的郵箱里。
午休時,向佳拽她去樓下吃泰餐。冬天的辣味在舌尖炸開,鼻腔像被熱氣沖開了一條路。向佳看她吃得認(rèn)真,笑,“你今天狀態(tài)好,像一條從熱湯里撈出來的面。”
“形容得真精準(zhǔn)。”朱旎旎被噎了一下,喝了口水,才慢慢笑出來。
“對了,”向佳忽然壓低聲音,“你昨晚做夢了嗎?”
“你怎么知道?”朱旎旎下意識摸了摸自己的眼角,“黑眼圈告訴你的?”
“你自己昨晚在群里說了兩句,‘又夢見他’,然后就撤回了。”向佳把手機翻給她看,聊天界面里確實有一條“消息已撤回”,時間顯示在凌晨一點四十三分。
朱旎旎盯了一會兒,笑得有點勉強,“誤觸。”
“嗯。”向佳懂得停手,“你夢里的‘他’,是很久以前的事吧?”
“很久了。”她把筷子放下,“久到我清醒的時候想不起他的臉,就連夢里都越來越模糊了。”
回到公司時樓道里彌漫著一股清潔劑的味道,刺得人眼睛發(fā)酸。她捏了捏鼻梁,把圍巾摘下來,坐回工位。愛德華很快把郵件回了過來,標(biāo)題是:提綱反饋。正文很短,像他的人一樣干凈利落——
學(xué)術(shù)型:邏輯完整,但術(shù)語較多,訪談對象容易疲勞。
實用型:可用,建議每個問題后加“為什么”追問。
聊天型:最適合試點,語言更自然,注意控制節(jié)奏,避免跑題。
三點十五來會議室,我們一起壓縮到十五分鐘版。
朱旎旎看著“壓縮到十五分鐘”幾個字時,忽然覺得有點好笑。把一個人的焦慮和渴望壓縮進十五分鐘,就像把曼城的陰天裝進玻璃杯——你以為裝住了,其實只是撈了一團氣。
三點十五,她準(zhǔn)備好筆記本推門進去時,愛德華正在窗邊打電話。英語里夾著幾個地名,倫敦、伯明翰、BJ。最后他用中文說了一句“我知道”,掛斷電話,把目光從窗外收回來。窗外的天黑得像早了兩個小時。
“來,坐。”他指了指桌邊的位置,掀手腕看了看表,“我只有二十分鐘,咱們快一點。”
他們一問一答地把十五分鐘版的訪談走了一遍。她負(fù)責(zé)問,他扮演“留學(xué)生”回答。模擬進行到一半,愛德華忽然停住,抬眼看她:“你在問‘你最焦慮什么’的時候,聲音變了。”
“變了?”她愣了愣。
“更輕,更慢。”他把筆頭在紙上點了一下,“像是在問自己。”
朱旎旎一瞬間不知該如何接話,耳根有點熱。她咳了一聲,把話題拉回正軌:“那我們把這個問題放在第二個,前面先問‘你在哪里找信息’,以便打開話匣子?”
“可以。”他附議,“然后最后加一個‘如果你現(xiàn)在能給去年的自己一個建議,你會說什么’。這句能把情緒收回來。”
“好。”她飛快地記下。
“還有,”愛德華把筆遞給她,“你把‘樣本’里的人選先列出來,我來幫你聯(lián)系兩個在讀的做試訪。你說中文還是英文都可以,重點是讓對方愿意說。”
“謝謝。”她接過筆,手心是冰的,筆桿卻是熱的,像是剛從他掌心過渡到她掌心。
出會議室時,走廊里人來人往。有人提著外賣盒從她身邊擦過,炸雞的味道熾熱而油膩地在空氣里鋪開。她站了一瞬,忽然覺得胃里翻騰,可能是中午那碗冬陰功太拼命。她用指節(jié)抵了抵肚臍上方,慢慢緩了一下,才回到座位。
傍晚五點不到,天已經(jīng)黑透。辦公室的燈把每個人都罩成一個小小的發(fā)光體。她把訪談樣本列好,發(fā)到組里共享盤。關(guān)電腦時,屏幕上映出她的臉,她忽然對著那張臉笑了一下——笑得不熟練,卻真心。她知道自己今天狀態(tài)還不錯,忙,清醒,手腳干凈,像把凌亂的線掐在指尖團成了一個還算規(guī)整的球。
電梯里,兩個英國同事在聊足球。她聽見“City”和“United”,聽見“Derby”,聽見一個名字:“Rashford”。她對足球不熟悉,但曼城用這樣的詞語維持著冬夜的熱度,她不討厭這樣的熱鬧。出樓時,她把手伸到雨里試了一下,雨停了,只剩微冷的潮氣。
她沒有立刻回宿舍。圣誕集市的燈帶像一條銀河沿著廣場的邊緣鋪開,木屋小攤散發(fā)著糖和酒混合的甜味。她在一個賣熱紅酒的攤前停下,猶豫了一秒,還是買了無酒精版——她怕頭更暈。捧著那杯溫?zé)幔讣獾谋癖宦瞥鰜恚樦つw退去。攤主是個留著胡子的中年人,說話快,結(jié)賬更快。她說“謝謝”的時候,他說:“祝你晚上好,姑娘。”她忽然想起高中門口那盞燈下的影子,又把這想法低頭吹回杯子里。
她找了條長椅坐下。對面是賣熱狗的小攤,油鍋里的香腸啪地炸了一下,油花濺起,像這座城市在黑夜里小小地跳了一下。她喝了一口熱紅酒,舌尖被肉桂和橙皮輕輕掃了一下,暖意從嗓子眼一路落進胃里。她摸出手機,點開和媽媽的聊天框,打了幾句家常,猶豫著要不要說自己最近總做夢,最終刪掉,只留下“天冷了,你和爸爸注意身體”。
消息發(fā)出去,她沒有立刻退回去。微信的界面里有一個久未動靜的高中同學(xué)群,頭像還是兩年前同學(xué)聚會時隨手拍的一張模糊合影,像被時間摩擦過。群名上方多了一個紅點,她點開,看見幾條新消息——有人轉(zhuǎn)發(fā)了某所高校的新聞,有人問“咱們班主任最近身體怎么樣”,又有人突然說了一句:“有人知道辛越現(xiàn)在在哪兒嗎?”
朱旎旎的指尖在屏幕上停住,背脊像被風(fēng)從后面輕輕推了一下。那一瞬間,她以為自己會馬上去翻通訊錄,去找任何可能認(rèn)識他的人,但她沒有。她把手機鎖屏,放在掌心里,像握著一顆稍微燙手的石頭。
回宿舍的公交很久才來。站牌上有兩個學(xué)生在吵架,男生說話時手冗長地?fù)]舞,女生把圍巾往上提了一點,只露出兩只眼睛。車終于來了,熱風(fēng)把玻璃糊得起霧。她坐在靠窗的位置,窗外的燈被霧氣抹成一條一條的金線。司機拐過一個她很熟悉的路口,那條街通向她常去的超市,拐角處有一家理發(fā)店,招牌上寫著Cutting Edge。每次車過這里,她都會想起“刀口”“邊緣”這些詞。她忽然覺得好笑:自己現(xiàn)在的人生也像站在某種邊緣,向前一步是未知,后退一步是原地打轉(zhuǎn)。她不想后退。
宿舍樓的走廊里空調(diào)壞了,冷得出奇。她用鑰匙開門,屋子里還是早上離開時的樣子。她把圍巾搭到椅背,脫了風(fēng)衣,發(fā)現(xiàn)內(nèi)襯濕了一圈,像一朵過時的花。她把風(fēng)衣掛起來,去洗手間用很熱的水洗臉,蒸汽在鏡子上快速結(jié)了一層薄霧。她用手在鏡面上擦出一個圓,鏡子里的人從霧里顯出來,眉眼清楚,神情卻有些空。
她對著鏡子小聲說:“你要長大一點。”聲音在瓷磚上打了個轉(zhuǎn),輕飄飄地退回她的耳朵里。
她坐回書桌,打開臺燈,把晚上的時間分成幾塊:復(fù)盤今天的反饋、修改訪談提綱、查看郵件。
她點開Gumtree,那個她看中的小公寓已經(jīng)回了消息:本周六下午兩點可以看房,地鐵站步行六分鐘,周邊安靜。房東還附了一張在陽光里拍的客廳照片,淺灰的沙發(fā),地上鋪著一塊帶幾何圖案的地毯,窗簾掀起一小角。她盯著那扇窗看了很久,像盯著一塊能把冬天挪走的小小結(jié)界。
她給房東回了確認(rèn),又把看房的時間寫進記事本。末尾她加了一行小字:如果滿意,盡快搬離宿舍。她在“盡快”上畫了兩道淡淡的線,像是給自己下了某種輕微的命令。
十一點,她把電腦合上,床上攤開一條電熱毯,熱慢慢地爬上來,像一只小動物沿著她的小腿蜿蜒。她把手機放在枕邊,猶豫了一下,重新打開微信,點進那個高中群,光標(biāo)在輸入框里閃了兩下。她打下“辛越”兩個字,又刪掉。最后,她只發(fā)了一張圣誕集市的照片,配了一句:“曼城今年的燈比去年好看。”
有人回了一個笑臉。幾秒鐘后,群里跳出一條消息:“我在BJ,這邊也開始布燈了。”發(fā)話的人是他們班以前的學(xué)習(xí)委員,頭像是孩子的剪影。消息下面,又有人附和。群里像被輕輕撥了一下,泛起幾圈漣漪。
她關(guān)掉手機,關(guān)燈。屋子里一下子暗下去,只剩下窗簾縫里漏進來的遠(yuǎn)處路燈。她閉眼的時候,腦海里忽然閃過一個極短的畫面——高三那年,陽光從教室最后一排的窗子斜斜照進來,一個男生低頭寫題,指節(jié)干凈,握筆的姿勢很好看。她想看清他的臉,光卻在那一刻碎了,像被誰輕輕吹散。她想把那些碎片捧起來,拼成一個完整的輪廓,卻怎么也拼不齊。
睡意撲過來之前,她在心里不聲不響地說:如果我們再相遇,你怕是認(rèn)不出我了。
窗外有風(fēng),風(fēng)從曼城的街道一路掠過教堂尖頂、足球場的看臺、集市的燈、她手心里握過的熱紅酒,最后撞在她的窗上,發(fā)出低低的一聲,像遠(yuǎn)處傳來的呼吸。她把被角往上攏了攏,蜷起來,像把自己裝進一個小小的殼里。睡前的最后一秒,她想起明天要給愛德華交“十五分鐘版”的訪談提綱,心里微微一靜,像把一塊石頭安放在合適的位置。
然后黑暗把她輕輕托住,送她往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