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梨花坳(小說)
- 旅文雜集
- 旅文
- 3257字
- 2020-11-05 22:34:30
沂河彎彎,蒙山綿綿;在河的源頭、群山深處,有一個叫“梨花坳”的地方。
梨花坳是一個小村子,全村只有53戶,不到200人。梨花坳到鎮上需要走三十多里的山路,到縣城也需要六十多里;從縣城到小鎮,坐車只要一個多小時就行了,從鎮上到梨花坳卻要走上一天,因為山路難走、不通車。
林業局的領導在給張永明談話的時候,張永明是百般的不愿意去這個偏僻的小村子掛職;奈何年齡小的一邊要成家顧家一邊要先熟悉本單位業務,年齡大的受不了勞苦,全局上下年齡合適又是黨員又不是領導的只有大頭兵張永明一個。
識時務者為俊杰!如果張永明是局長,也得安排這種同志去。
(一)
梨花香、梨花艷,一斤重的梨子惹人厭!
來到梨花坳以后,張永明才知道梨花坳不再像傳說中的那樣閉塞,交通條件改善了很多,而且梨花坳很美;小村子坐落在幾個山峰的中間,地勢平坦,周邊的山頭雖然不是那么的險峻,但是所有的山坡都是郁郁蔥蔥的,植被茂密,村子右邊的山腳下還有個方圓四五百畝水面的湖,村民稱之為“梨花湖”;從旅游的角度來講,有山有水,還有成片的梨花,真是一個好地方。
梨花坳的口糧地很少,總共一百來畝,每家兩畝多地,種點小麥、玉米什么的,產量很低;幸虧在周邊的山坡上,村里還有六百多畝果園,種的都是梨樹。在田啟亮上任村支書之前的二十多年來,梨花坳的百姓都是靠著每家這十多畝梨園過活。
六年前,退伍后又在外打工多年的田啟亮被老書記動員回村;田啟亮回村后,滿腔熱血,一心想為村里辦點實事。在任村支書的第一年就砍出了三板斧:第一件大事,就是借助上級的好政策,在交通局的幫助下,硬化了出村的山路;第二件事是到處化緣,在縣水利局的幫助下,不僅整修了原有的兩處儲水池,還在靠近湖邊的地方打了一眼深井,一舉解決了吃水和灌溉用水的問題;第三件事就是改良原有的梨樹品種。
梨花坳的梨樹都是本土老品種,結的梨子很小、奇形怪狀的不說,梨核還大,關鍵是早已過了盛果期,也到了更新換代的時候了。
那個時候,田啟亮聽聞剛剛出了一種叫做“蘋果梨”的新品種,結的梨子比蘋果還大,形狀像蘋果一樣圓滑,顏色像蘋果一樣黃燦燦的。
剛辦完兩件大事的田書記,在群眾中威望很高,更新品種的提議一呼百應;此時嫁接的效果不好,大家都是直接伐掉老樹更換了新苗,梨花坳的梨樹在一年內都變成了這種“蘋果梨”。
五年之后,新栽的梨樹都結出了淡黃色的、又大又圓的梨子;掂著足有一斤重的大梨子,家家戶戶都很開心。看著如此嬌艷誘人的梨子,有人迫不及待的咬了一口;梨汁停留在嘴里,笑容凝結在臉上:這個梨子不好吃啊?
雪上加霜的是:不知道是這個世界變化太快,還是人變得太快;現在竟然又流行起那種又小又丑的梨子了。
群眾意見很大!躊躇滿志四五年,一著不慎打下船;田啟亮覺得很失敗。出了問題就要解決,村里向鎮里求援,鎮里向縣里求援。
于是,張永明來了。
(二)
搞清楚原委的張永明,把兩個難以說出口的字憋在了心里。
信仰的力量很偉大,張永明牢記自己的使命,不僅多方聯系,還拿出自己的專業技能手把手的教群眾重新嫁接改良梨樹的品種。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群眾被發動起來以后,上任不到半年的掛職書記張永明發現解決掉梨樹的問題后,居然沒事干了。
擅于觀察的人總會發現一些別人不去關注的問題,喜歡思考的人總是會琢磨點事干;張永明覺得田啟亮是個人才,也是個勇于為民請命的好書記、好黨員,就這樣消極頹廢下去太浪費了!張永明還覺得,梨花坳這個地方不搞旅游太浪費了!
再好的想法不落實到行動上,都是空談。但是,張永明是個實干派。
張書記也砍了三板斧!
第一把斧頭砍向了旅游局和各大旅行社;第二把斧頭深挖梨花坳的紅色基因;第三把斧頭砍向了田啟亮。
有的時候,有些事離成功還真就是一層紙的距離。
旅游局還真有相關的規劃,旅行社還真的感興趣,梨花坳竟然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都駐過軍,村頭上就有留存的戰斗遺址……
唯一的問題是,配套設施不行啊。
第三板斧砍向田啟亮,就是想讓他帶頭搞農家樂。
先解決吃的問題。
當過兵的人雷厲風行,認同了張永明的思路后,田啟亮立刻采購了廚房設備,“啟亮農家樂”很快投入運營。
“老田,你這菜太咸了啊!”很快,張永明發現了問題。
“我們全村人做菜都是這個鹽味”,老田不服。
是啊,你們全村一直到現在都是咸菜盤子不下桌,那個鹽味能和外邊來的城里人一樣?在旅游局推介下,好不容易忽悠來幾波客人,都被齁跑了。
“老田,你就不能顧個板正的廚師?”
“張書記,我有個想法,我們村還真有一個叫田華的在外做廚師,我試試請他回來,干脆讓他做農家樂,主營吃這塊,我再投點資,做民宿,主營住這塊。”
田啟亮真的是個好人啊!張永明知道他的想法,一個是怕只有自己掙錢,村民會說閑話;第二個是考慮到自己還有村里事務要忙,開飯店比民宿占用的精力大許多;第三個也是出于完善配套的目的。
按照田啟亮的計劃,農家樂和民宿的運營都實施的很順利;但是不久之后,張永明又發現了問題。
民宿最關鍵的是什么?干凈啊!
為了節約成本,也是考慮人力資源的合理利用,田啟亮的老婆和老娘就是服務員;田啟亮的老婆還好一點,他的老娘還是多少年形成的老習慣,自己家也好,村里村外也好,看到瓶瓶罐罐、紙箱破爛什么的就往家里撿,好好的賓館,破爛堆的到處都是,也不是及時想著賣破爛,就那樣存著,有時候就藏在賓館的床底下;偶爾有住宿的客人留下的垃圾都得翻一翻,田啟亮真怕老娘有一天會曬出幾只客人用過的小雨衣;田啟亮還不敢動也不敢說,不是縱容,關鍵是生性固執的老娘人老火氣大,一說一動事更大。
田啟亮著力推薦勸回的田華更奇葩。
凡是喝醉酒后結賬的客人,在田華的教導下,收銀的田華老婆都會多收一百塊。
“結賬,多少錢?”
“六百七十二,抹掉零,算你六百七”,田華的老婆一手拿著菜單,一手拿著計算器,滴滴滴一陣敲,整好五百七十二,接著快速啪啪啪四下,再加上個100,坦然的把計算器往客人那一轉。
“嗯,是六百七十二。”那邊醉眼朦朧的一瞅,到底對不對勁,明天醒酒后幾百里外的事了。
遇到醉的不厲害,又較真的,拿著菜單一個一個的對;“怎么多算了一百?”“是嗎?奧,手誤、手誤!”
不僅是外來的客人,田老板對付熟人的辦法是記賬,田華很喜歡熟人記賬,因為他每天晚上的娛樂活動就是研究如何改賬本。
“517,嗯這個可以改成577;308,嗯這個可以改成808,太狠了,容易看出來,改成388吧……”
小農意識!奸商!想要干點事真難啊!張永明為梨花坳真是操碎了心。
(三)
思來想去,張永明覺得必須眼光放長遠,格局要大,唯一的辦法就是走出去招商引資。
活了大半輩子,從來沒有因為自己或是自己家人而求過人的張永明不要臉了;豁出老臉以后,通過在省級媒體工作的高中同學介紹,還真找到了一家很有實力的文旅集團想要到梨花坳投資。
文旅集團的投資方案很有魄力也很親民:首先是利用鎮上的棚戶區改造項目,采用一對一置換、送裝修和家電家具的形式,投資1000萬將梨花坳整體搬遷至鎮駐地,將梨花坳內,村民的石頭老房子改造成影視基地;第二個是全村一百多畝的口糧地全部按平原土地市場價承租,集團出資雇人管理六百多畝梨園,每年按市場價統一收購梨子用于制作果品;第三個是面向梨花坳村民提供就業崗位,田啟亮和田華的農家樂與民宿可以整合或額外賠償;第四個是將在對梨花湖開發的基礎上,對各個山頭的洪道進行疏通,防止自然災害發生。
梨花坳的百姓都說:感謝黨,感謝張書記!天上掉餡餅了。
因為在出外“見過世面”的田華反向鼓動下,這個方案并沒有實行。
“你們這群夯貨,這么有錢的集團公司,我們每家必須額外再要一百萬才行!”
“二大爺,有了一百萬,就能取個年輕的漂亮媳婦,還能天天到我店里喝酒。”為了增加訛人的成功率,田華又鼓動他的老光棍二大爺帶頭去鬧事;老光棍帶著村里的幾個閑漢和太婆,每天在田華那里弄上半斤老酒后就去文旅集團設在村委的臨時辦公室鬧騰。
集團老總不是傻子,人家撤了!
眼看著兩年的掛職期就要滿了,張永明也不想折騰了。
張永明掛職期滿離開的時候,梨花坳發生了泥石流災害,獨自住在梨花湖邊上的老光棍被沖到了湖里。
人們都說是田華害了他二大爺,要不是喝了田華送的酒,那個老光棍怎么會醉得不知道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