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醫是沒有養生一說的,換預防講更顯貼切。中醫講養生多是趨利,突出一個“補”字——食補、藥補以及運動健體等等。西醫講預防則是避害,突出一個“律”字——自律自愛,避開盡可能多的病因誘因。前者廣為流傳,良莠不齊,后者只用于實踐,三省吾身(循證醫學在不斷糾正)。
謝勰秉承的作息規律是二十三時睡次日七時起,屬于“晚睡晚起”的典型。但這里談的是規律而不是準確的時間,縱使按照醫學論,人體內各種物質尤其是激素的變化與時間有著驚人的匹配度。夜班人群、白班人群甚至還有其他千奇百怪的工作制人群,其體內關于“晝夜”的規律必定由于表觀遺傳學產生了各自獨特的節律。在這方面看,健康也許不是籠統的早睡早起等等可以概括的,而是服從生活的節律,讓身體適應生活。人體有調控上限,頻繁變更生活規律是在人為增加調控難度,用上海話講,也是在“作死”。不過普通人變更生活節律不會太普遍,例如稍微晚睡再稍微晚起,看似生活不規律實則依舊與常規作息有極大的重疊,迫使人們完全變更節律多是工作要求,譬如目前許多合法工廠講究“換人不停機”的三班倒工作制,單從工作時長而言是完全合法的,但極易導致工人的內分泌失調譬如女性經期異常等,縱使癥狀微弱不足以引起警惕,日積月累下終成大患。
起床后便是過日子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吃飯。謝勰胃口不好,可能會去吃各種“重口味”食品,譬如辣海帶、榨菜、鳳爪等等。這些產品無一例外均是合格的(少數除外),無論所含養分或者是添加劑含量,但吃著吃著可能就多了,自然心里就要掂量掂量。例如防腐劑苯甲酸及其鈉鹽,按規定它在腌制蔬菜中含量不得超過2g/Kg,而已知動物最大無作用計量(MNL)為500mg/kg體重,其在人體腸道的酸環境下可轉化為毒性較強的苯甲酸。那么要產生明顯毒副作用應該攝入多少量?
按一個60Kg體重的成人計算,攝入30g苯甲酸折合成腌菜約莫15Kg(30斤)以上。乍一聽不可能,苯甲酸在12小時內就代謝掉了,但實際上真不好說。苯甲酸及其鈉鹽廣泛應用于包括冰棍、果醬、蜜餞涼果、糖果(包括膠基和非膠基)、腌制蔬菜、調味糖漿、醋、醬油、醬及醬制品、復合調味料(包括半固體、液體)、各種飲料等等21類產品中,而且合法劑量各不相同。一樣不夠,二十樣來湊,尤其是抱著飲料當水喝的人更是“嗑藥”大戶。
至于攝入過量的結局,小鼠攝入苯甲酸及其鈉鹽,會導致體重下降、腹瀉、出血、癱瘓甚至死亡,人呢?可以放肆地猜猜,譬如再生障礙性貧血什么的,而苯甲酸及其鈉鹽也不過只是《標準》中230余種添加劑之一。
細思恐極,謝勰只得動手下廚。聽說菜籽油好(含有多種人體所需的不飽和脂肪酸及其他營養),老家特地送了一壺——白色塑料壺裝。這是個需要警醒的細節,油是一種優秀的溶劑,許多不溶于水的物質在油中另算,譬如偏遠農村用有色塑料桶儲油,聚苯乙烯中的苯會被有機溶劑(油)吸收,而且隨著儲存時間的延長溶的越多,危害也越大,更何況深入探查一下農村人用隔年的食用油并不鮮見。與之相對的城市,餐飲行業也不乏有色塑料包裝油炸食品的實例,曾經爆出有人長期食用泡面致使腸道出現“膜”裝物,這便是“(油+高溫)*時間”的惡果。這里不談反式脂肪酸的問題,高溫烹飪用飽和脂肪酸占比高的花生油即可,至于都用黃油,這并不現實。
下油下菜,咕啾兩下繼而謝勰開始放鹽——純鹽、碘鹽、鉀鹽、亞硝酸鹽,咦,混進來一個奇怪的家伙,這又是一個需要警醒的細節。熟悉市場的人會發現曾經有段時間國家大力普及碘鹽,如今又開始回歸正常的純鹽了,物資落后時期為預防大脖子?。ǖ胤叫约谞钕倌[)而推廣碘鹽,物資豐富時期為避免結節性甲狀腺腫(碘過量)而減少碘鹽,這是“鹽版”的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至于鉀鹽,每年夏季炎熱天氣下,建筑工地明明濕度不高反而總會出現“中暑”情況,許多農民工沒捱到醫院就走了,再看其日常用鹽許多都是鉀鹽。那么確定是中暑嗎?還是高鉀血癥?這是個值得追究的問題,鉀鹽包裝背面寫著“不適用于重體力勞動者”(多汗少尿,而排尿是排鉀的核心途徑)。至于亞硝酸鹽又稱工業用鹽,味道一級棒,用在肉制品上顏色還好看(增色劑),常存在于腌制肉制品、泡菜及變質的蔬菜中,然而與味道一起的是它的毒性,據說亞硝酸鹽食入0.3~0.5克即可引起中毒(腸原性青紫病、紫紺癥、烏嘴病),3克便致死。
只加油和鹽,謝勰顯然不滿意,雞精、醬油、味精等等倒起來。工業合成調味品譬如其代表味精,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鈉,一直存在諸多爭議。目前很多研究證明谷氨酸鈉無害甚至對人體有益,這倒是可以相信的,因為谷氨酸本就是人體所需的非必需氨基酸之一,也基于此有了“成人不限量”食用味精以及“谷氨酸鈉不是化學合成品而是天然調味品”的說法。但人們真的是抵制味精本身嗎?當然不是,而是“工業”二字,是工廠生產背后涉及的純度問題。純度越高,提純的成本越高,含有的雜質越少,那么95%左右的純度經得起健康的考驗嗎?更不用說添加了包括助鮮劑等等添加劑在內的雞精,本身就存在各種問題。
真真假假,民眾公認這些調味料不能多吃,這是很明智的攝入量上的控制,然而少量攝入究竟對人體有多大影響,國內缺乏相關數據調研。貌似公正的科研背后不乏資本的推力,所謂賣煙的研究煙,賣酒的研究酒,都沒聽說過砸自己招牌的。資本干涉科研在國外很常見,甚至不光是資本還有政治,希望國內能避開此點。
人體六大營養素——水、糖類、脂肪、蛋白質、無機鹽、維生素,哪怕加上膳食纖維也才七類。谷氨酸只是蛋白質分解產物,也只是非必需氨基酸——人體可以自主合成,為了追求舌尖的鮮味最終將自己弄成“鮮味依賴癥”,食用的必要性一般而且還要冒未知風險,得不償失。我們講藥物,有些西藥副作用可能在一段極其漫長的時間后才會表現出來,所以醫學在不斷跟進研究。那么,食品添加劑這一領域呢?相應數據都難以采集,最后吃壞了還得醫生頭疼找病因,關鍵在于這咋找?
謝勰的廚藝著實一般,用他的話講:“能吃,死不了人,他炒菜就成功了?!逼┤绱藭r面對著眼前夾雜著黑色不明物體的尖椒雞蛋,握筷子的手在哆嗦,吃到嘴里才是真正的“如鯁在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