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jié) 浸潤性癌

【概述】

根據(jù)2010版世界衛(wèi)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消化系統(tǒng)腫瘤分類解讀,膽管上皮來源腫瘤分為肝內膽管系統(tǒng)上皮性腫瘤及肝外膽管系統(tǒng)上皮性腫瘤。膽管上皮來源腫瘤按生長方式大體可分為腫塊型、結節(jié)型、浸潤型、乳頭型及混合型。膽管來源上皮性腫瘤-浸潤性癌(biliary epithelial invasive carcinoma,BEIC)指的是發(fā)生于肝內或肝外膽管上皮細胞生長方式表現(xiàn)為浸潤性生長的膽管惡性腫瘤,是膽管癌最常見的生長方式,病理組織學類型以腺癌最多見。目前認為,該病的發(fā)生與其他消化道腫瘤一樣,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一般都要經(jīng)歷暴露于高危因素,細胞增殖調控異常,逃避凋亡與免疫監(jiān)視,最后發(fā)展成癌。目前認為膽管來源上皮性腫瘤-浸潤性癌可能與膽道解剖學先天畸形(如先天性膽總管囊腫、Caroli病或胰膽管匯合異常)、肝內外膽管結石、慢性炎性病變(包括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和肝吸蟲?。┘白陨砻庖咝约膊。ㄈ缭l(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有關。
病理組織學特點:BEIC表現(xiàn)為膽管壁增厚、僵硬,常累及整個膽管壁周徑,使管腔狹窄,黏膜呈灰白色、致密,結構模糊,伴有多量纖維組織增生。腫瘤細胞呈立方形或扁平狀,胞質豐富,排列成大小不等,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腺泡樣結構,腫瘤的外周帶以腫瘤細胞為主,而纖維組織含量較少,腫瘤的中央帶則腫瘤細胞較少,而纖維組織含量豐富。
臨床表現(xiàn):BEIC好發(fā)于50~70歲的中老年人,男性多見,男女比例為(2~2.5);起病隱匿,發(fā)病的早期臨床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右上腹或上腹部的不適。隨病情的進展,患者出現(xiàn)黃疸、消瘦,大部分患者的黃疸呈進行性加重,個別患者可呈間歇性,這類患者有時反而延誤診斷和治療。其他癥狀為肝區(qū)鈍痛、食欲不佳和肝臟腫大等。少數(shù)病例可有寒戰(zhàn)和發(fā)熱。確診時往往已處于進展期,常伴腫瘤細胞鄰近組織浸潤或門靜脈癌栓及肝門部淋巴結轉移。
實驗室檢查:BEIC患者血總膽紅素、直接膽紅素、堿性磷酸酶和γ-谷胺酰轉移酶可顯著升高,轉氨酶一般輕度異常。部分患者CA19-9、CEA、CA125可升高。少數(shù)BEIC患者可伴有AFP增高,多見于HBsAg陽性的患者。
BEIC按發(fā)生的部位分為四型①周圍型:起源于左右主肝管以遠分支膽管,又稱肝內膽管浸潤性癌;②肝門型:起源于左右主肝管及肝總管近端10mm范圍內;③肝外膽管型:起源于左右肝管匯合處10mm以遠至Vater壺腹近端;④壺腹型:腫瘤位于Vater壺腹部。后3型統(tǒng)稱為肝外膽管浸潤性癌,其中以肝門型膽管浸潤性癌最常見,占50%~70%。
BEIC的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手段,輔以臨床表現(xiàn)及實驗室生化指標,病理組織活檢是BEIC診斷的”金標準”。

【影像檢查技術優(yōu)選】

超聲檢查通常作為BEIC的初篩檢查,可顯示膽管形態(tài)改變、膽管壁增厚、膽管狹窄或擴張及周圍組織侵犯征象,但敏感度和特異度較差,不能準確地評估膽管狹窄的類型及腫瘤浸潤程度。內鏡超聲(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除顯示形態(tài)特征外,還可以輔助穿刺活檢組織學診斷。超聲內鏡下的彈性成像及對比增強超聲有助于BEIC與其他膽道疾病引起的梗阻性黃疸的鑒別。彩色多普勒成像(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及能量多普勒成像(power Doppler imaging,PDI)可以明確腫瘤與其鄰近大血管的關系,顯示腫塊及周邊血流分布及流速,但其血流信號的顯示易受腫瘤位置的影響。相對于CDFI,超聲造影對腫瘤血供分布的顯示更充分,能連續(xù)動態(tài)地觀測腫瘤的微循環(huán)灌注狀態(tài),從而提供更多的診斷信息。管腔內超聲(intraductal ultrasonography,IDUS)是一種較新穎的檢查方法,能清晰顯示膽管和胰管腔內、管壁和三維圖像,能更近距離地觀察病灶,判斷腫瘤可切除性的準確率更高,具有很高的臨床價值。但是,IDUS穿透力弱,只能觀察腫瘤原發(fā)灶情況,對于有無淋巴結、遠處轉移則無法判斷,且不能行細針穿刺活檢。
X線檢查除可以顯示BEIC合并膽系的陽性結石外,其組織對比度差,目前臨床已基本不用。X線膽道造影因具有創(chuàng)傷性,現(xiàn)已基本被CT取代。經(jīng)皮肝穿刺膽道造影術(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ography,PTC)、經(jīng)內鏡逆行膽胰管造影(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ERCP)作為有創(chuàng)性檢查,目前多被MRCP和EUS替代,僅在診斷困難或需要治療操作時選用。
CT是BEIC診斷最常用的檢查手段,不僅可以顯示BEIC膽道中的結石,還可以清晰地顯示膽管形態(tài)的改變(包括膽管壁的增厚及膽管的狹窄或擴張)及周圍組織的侵犯,可用于BEIC腫瘤的分期診斷,能正確判斷腫瘤的發(fā)生部位及生長方式,觀察梗阻以上膽管的擴張、血管及鄰近組織的浸潤程度和淋巴結轉移等。雙源及能譜CT的發(fā)展進一步拓寬了CT在BEIC中的應用,較傳統(tǒng)CT掃描速度更快、圖像分辨率更高,在顯示膽管壁厚度、長度及管腔內外腫物更具優(yōu)勢,并可對BEIC惡性程度、淋巴結轉移情況及預后評估進行量化。CT雖然被認為是BEIC的主要確診手段,但仍有疑難病例需依賴穿刺活檢確診。
MRI在BEIC的診斷中的主要目的是進行術前評估,其在顯示腫瘤本身、周圍膽道及血管的受累程度、判斷淋巴結的轉移方面較CT優(yōu)勢更顯著。磁共振胰膽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能顯示膽汁的影像,通過間接征象對膽管狹窄部位、病變性質進行判斷。因此,臨床常采用MRI與MRCP相結合的診斷方法。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可以量化反映組織的病理生理變化,可用于評價腫瘤血管生成、病理分級及監(jiān)測腫瘤的治療效果。同時,DWI對淋巴結增大敏感,表觀彌散系數(shù)(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可作為判斷淋巴結良惡性的量化標準,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體素內不相干運動彌散加權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IVIM-DWI)技術有助于剔除組織微循環(huán)灌注對ADC值的影響,可更好地反映組織微觀結構特征,有助于肝內BEIC與肝細胞肝癌的鑒別。

【影像學表現(xiàn)】

膽管來源上皮腫瘤-浸潤性癌(BEIC)根據(jù)發(fā)生部位的不同,其影像表現(xiàn)存在一定的差異。

1.X線

部分BEIC合并肝內外膽管結石時,可表現(xiàn)為肝區(qū)或膽道走行區(qū)結節(jié)狀或斑點狀高密度影,但是敏感性較低。X線膽道造影可顯示膽管的先天性畸形。

2.超聲

肝內BEIC表現(xiàn)為肝內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稍高回聲腫塊,邊界多數(shù)不清,肝外BEIC表現(xiàn)為膽管壁的增厚、僵硬,增厚膽管的管腔狹窄或截斷,梗阻以上的膽管擴張。

3.CT (1)肝內膽管來源上皮腫瘤-浸潤性癌的CT表現(xiàn)(圖1-8-4-1):

①病灶好發(fā)于肝右葉,單葉累及多見,少數(shù)可同時累及左右葉;②是一種乏血供腫瘤,呈類圓形腫塊或不規(guī)則形,CT平掃呈低密度,密度不均,中心由于缺血發(fā)生大片壞死。增強掃描早期腫瘤周邊呈輕-中度環(huán)形或結節(jié)樣強化,中心無強化,周邊強化是由于腫瘤邊緣由大量腫瘤細胞和少量纖維組織構成,延遲期逐漸向內填充考慮是腫瘤中心豐富的纖維組織,腫塊沿肝內膽管浸潤性生長,當侵犯周圍肝實質時,邊界不清,周邊肝實質可呈片狀強化;③梗阻遠端的肝內膽管多伴有不同程度的擴張;④部分可伴有門靜脈癌栓形成,肝門部或腹膜后淋巴結轉移,腹水等。
圖1-8-4-1 肝內BEIC的CT表現(xiàn)
A.CT平掃軸位圖像,肝右膽管主支可見不規(guī)則軟組織腫塊,呈等密度;B.CT動脈期軸位圖像;C.CT靜脈期軸位圖像;D.CT延遲期軸位圖像,增強掃描呈中度漸進性均勻強化,梗阻遠端的右肝內膽管擴張;E.門脈期冠狀位圖像,可見梗阻擴張的膽管

(2)肝外膽管來源上皮腫瘤-浸潤性癌的CT表現(xiàn)(圖1-8-4-2):

①病灶好發(fā)于肝門部膽管;②是一種乏血供腫瘤,表現(xiàn)為肝門部或以遠端肝外膽管管壁局限性不規(guī)則增厚,管腔狹窄。CT平掃呈軟組織密度腫塊,增強可見膽管管壁呈輕度環(huán)形強化,延遲期進一步強化。腫瘤沿肝外膽管浸潤性生長,當侵犯膽管管壁全層時,管壁外緣模糊,可進一步向外侵犯十二指腸及胰腺等鄰近臟器;③梗阻以上平面膽管不同程度擴張,呈“軟藤征”,梗阻以下的膽管截斷;④部分可伴有門靜脈癌栓形成,肝門部或腹膜后淋巴結轉移,腹水等。
圖1-8-4-2 肝外BEIC的CT表現(xiàn)
A.CT平掃軸位圖像,膽總管下段管壁增厚,管腔內并可見結節(jié)狀軟組織腫塊凸起,呈等密度;B.CT靜脈期軸位圖像;C.CT靜脈期冠狀位圖像,增強掃描呈中度均勻強化,梗阻以上的肝內外膽管擴張

4.MRI

肝內膽管來源上皮性腫瘤-浸潤性癌MRI平掃常表現(xiàn)為肝右葉類圓形或不規(guī)則腫塊,信號混雜,壞死囊變區(qū)呈明顯長T 1長T 2信號,腫瘤實性部分T 1WI呈等信號,T 2WI呈高信號,增強掃描強化方式與CT類似(圖1-8-4-3)。肝外膽管來源上皮性腫瘤-浸潤性癌MRI平掃表現(xiàn)為膽管管壁不規(guī)則增厚,管腔變窄,T 1WI呈等信號,T 2WI呈高信號,伴有梗阻以上膽管擴張及膽管截斷,增強掃描呈延遲強化(圖1-8-4-4)。
圖1-8-4-3 肝內BEIC的MRI表現(xiàn)
A.橫斷位T 1WI圖像;B.橫斷位T 2WI抑脂圖像;C.冠狀位T 2WI抑脂圖像;D.橫斷位T 1WI抑脂靜脈期增強圖像;E.冠狀位T 1WI抑脂靜脈期增強圖像。左右肝內膽管可見不規(guī)則軟組織腫塊,沿左右膽管浸潤性生長,T 1WI稍低信號,T 2WI稍高信號,增強掃描呈中度均勻強化,梗阻遠端的肝內膽管擴張

【診斷要點】

目前BEIC的診斷主要依靠影像學檢查及臨床表現(xiàn),BEIC影像學檢查方法主要有超聲、CT、MRI等。BEIC影像表現(xiàn)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肝內膽管來源的浸潤性癌表現(xiàn)為肝內膽管管壁增厚或腫塊形成,增強掃描呈漸進性延遲強化,可侵犯鄰近肝實質,伴有遠端肝內膽管擴張;肝外膽管來源的浸潤性癌表現(xiàn)為肝外膽管管壁不規(guī)則增厚、管腔狹窄及膽管截斷,梗阻平面以上的膽管擴張呈“軟藤征”。

【鑒別診斷】

1.肝內膽管來源的浸潤性癌需要與原發(fā)性肝細胞肝癌鑒別,后者多呈“快進快出”改變,肝內膽管擴張不明顯,邊界相對清楚。
2.肝外膽管來源的浸潤性癌需要與膽管炎性狹窄相鑒別,后者膽管擴張的程度較前者輕,管壁增厚較均勻,增厚的程度在5mm內,而肝外膽管來源的浸潤性癌膽管管壁增厚多在5mm以上,膽管厚度不均,梗阻平面以上的膽管擴張明顯。
圖1-8-4-4 肝外BEIC的MRI表現(xiàn)
A.橫斷位T 1WI圖像;B.橫斷位T 2WI抑脂圖像;C.冠狀位T 2WI抑脂圖像;D.橫斷位T 1WI抑脂動脈期增強圖像;E.橫斷位T 1WI抑脂靜脈期增強圖像;F.冠狀位T 1WI抑脂靜脈期增強圖像。膽總管中段可見不規(guī)則軟組織腫塊,沿膽總管浸潤性生長,T 1WI稍低信號,T 2WI稍高信號,增強掃描呈中度均勻強化,梗阻遠端的肝內外膽管擴張
(莫 蕾 江新青 劉國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业县| 西盟| 达日县| 云安县| 嘉荫县| 凉山| 舞阳县| 新晃| 垣曲县| 乡宁县| 军事| 西昌市| 黄梅县| 柞水县| 安塞县| 阿荣旗| 白河县| 桃江县| 麟游县| 成安县| 环江| 邛崃市| 桃源县| 玉树县| 郴州市| 曲沃县| 周口市| 邢台市| 岑溪市| 天祝| 沁水县| 施甸县| 如东县| 海丰县| 福泉市| 祁连县| 安康市| 广南县| 康定县| 英德市| 乐陵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