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肝母細胞瘤

【概述】

肝母細胞瘤(hepatoblastoma,HB)是原發于肝臟的惡性胚胎源性上皮性腫瘤,多見于3歲以下嬰幼兒,男性多見,男女發病率為2~3∶1。肝母細胞瘤發病機制尚不清楚,可能與家族性腺瘤樣息肉癥、Li-Fraumeni綜合征、18-三體綜合征和胎兒酒精綜合征等有關。
HB多見于肝右葉,大體上分為巨塊型、結節型、彌漫型和囊腫型,以巨塊型最為常見。腫瘤多單發,瘤體一般較大,可達10cm,界限清楚,有包膜,常有出血、壞死、囊變。鏡下由相似于胎兒性上皮性肝細胞、胚胎性細胞以及分化的間葉成分(包括骨樣基質、纖維結締組織和橫紋肌纖維)組成,可分為上皮型和混合上皮間葉型,上皮型以不同程度的上皮細胞為主,內見膠原纖維間隔,混合上皮間葉型以上皮和間葉細胞類型的不同程度混合為特征。腫瘤可于數月內迅速增大,易出現肝外轉移。
臨床主要表現為肝大和右上腹腫塊,可有消瘦、食欲不振、體重下降、貧血發熱、黃疸等癥狀。少數患兒可因腫瘤釋放促性腺激素而有性早熟表現。約90%的患者AFP明顯增高。

【影像檢查技術優選】

超聲為首選檢查方法。CT對鈣化較敏感,可確切觀察腫瘤位置、大小、邊界、質地。MRI可準確顯示包膜及鄰近臟器侵犯。CT和MRI還有助于明確有無肝靜脈、下腔靜脈癌栓。

【影像學表現】

影像上表現為肝內單發巨大腫塊,直徑可>10cm,圓形或分葉狀,邊界清晰,有包膜,不伴有肝硬化。多發結節及彌漫性較為少見。超聲呈不均質高回聲,CT平掃呈不均勻低密度,內見出血壞死,約50%可見鈣化,呈條狀、弧線、圓形或不規則形。T 1WI呈等低信號,合并出血壞死時呈混雜信號,中央夾雜斑片狀或點狀高信號或更低信號;T 2WI呈等高信號,瘤體內可見數個細小囊狀高信號,周邊有石榴樣改變的低或等信號間隔,可由瘤內壞死、液化、出血或瘤內擴張的血竇引起,纖維瘢痕呈T 1WI及T 2WI雙低信號(圖1-7-3-1、圖1-7-3-2)。
增強掃描腫瘤實性區域明顯強化,可見迂曲腫瘤血管,門脈期強化逐漸減低,包膜顯示更為清晰,液化壞死區無強化。肝門區淋巴結可有腫大。瘤周可見受壓變形的肝靜脈和門靜脈,血管受侵或癌栓形成較少。
圖1-7-3-1 肝母細胞瘤
女性,4歲。A.CT平掃示S4段巨大不均質分葉狀占位,呈不均勻低密度,局部可見出血;B.動脈期明顯不均勻強化;C.門脈期強化減退,門靜脈左支、門脈主干及肝中靜脈受壓狹窄

【診斷要點】

兒童多見,肝內出現巨大伴有壞死、出血和鈣化的腫塊,有包膜,且AFP陽性,無肝硬化,應考慮本病的可能。

【鑒別診斷】 1.HCC

多發生于成年人,多有肝炎及肝硬化,表現為“快進快出”強化,鈣化罕見。
圖1-7-3-2 肝母細胞瘤
A.T 2WI示肝S6段類圓形腫塊,呈不均勻高低混雜信號;B.抑脂T 1WI示瘤內散在高信號,為出血;C.動脈期強化不明顯;D.延遲期可見周邊及內部分隔強化,可見大量出血壞死,周邊可見包膜

2.間質錯構瘤

CT及MRI表現為多房性囊性低密度腫塊,增強掃描間隔部分可強化,無AFP升高。

3.轉移癌

多見于神經母細胞瘤、橫紋肌肉瘤等,患者有原發腫瘤病史,無AFP升高,易于鑒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乡县| 长汀县| 南通市| 锦屏县| 罗甸县| 内黄县| 南澳县| 铅山县| 长葛市| 瑞安市| 溧阳市| 堆龙德庆县| 江北区| 牟定县| 拜泉县| 汪清县| 永德县| 宾川县| 西畴县| 苗栗县| 惠来县| 泾川县| 田林县| 天镇县| 合水县| 平阳县| 建始县| 太仓市| 巫溪县| 视频| 绥棱县| 闻喜县| 报价| 平乐县| 象州县| 嵩明县| 犍为县| 三都| 沛县| 诏安县| 冀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