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七節 肝假性動脈瘤

【概述】

肝假性動脈瘤(hepaticartery pseudoaneurysm)以往被認為是一種罕見的肝臟疾病,但近年來由于檢查方法的不斷進步,報道日趨增多。肝假性動脈瘤常無特殊表現,但可能導致致命的并發癥。肝假性動脈瘤常在鈍性或穿透性肝損傷后,由受傷動脈泄漏到周圍組織中形成。其可區別于血腫,因為它繼續與動脈連通,導致高壓腔有破裂的風險。假性動脈瘤可以在受損動脈的任何地方發展,但常見部位是創傷后的肝或脾動脈分支。肝假性動脈瘤的發展主要描述于肝外傷后的患者,但肝膽外科手術,胰腺炎,膽結石疾病和肝臟活檢等肝臟相關侵入性手術亦可導致肝假性動脈瘤的發生。
肝假性動脈瘤也是肝移植術后少見的并發癥。肝移植后肝動脈假性動脈瘤的發生與感染、創傷高度相關,與受者的肝動脈栓塞化療后受損亦相關。同時供肝獲取和修整、術中血管游離與吻合過程中造成動脈的損傷,以及手術中不佳的吻合技術也是產生假性動脈瘤的重要醫源性因素。
肝假性動脈瘤治療方式以外科手術治療為主:①假性動脈瘤切除及血管重建術;②肝動脈結扎術;③動脈瘤切除及動脈修補術。

【影像檢查技術選擇】

肝假性動脈瘤的診斷常采用多普勒超聲、動脈造影、CT血管成像掃描(CT angiography,CTA)等技術。其中,診斷術后假性動脈瘤時,超聲分別具有94%的敏感性和97%的特異性,同時,由于超聲價格便宜,且易于獲取,因此在假性動脈瘤的初步診斷中,超聲是首選的篩查方式。然而,超聲在評估內臟動脈方面的價值有限,需要其他影像方式進一步檢查。特別是增強CTA檢查,可以用于區分真性動脈瘤和假性動脈瘤,同時可以定位假性動脈瘤的部位。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可用于某些特殊臨床情況(如碘造影劑過敏)。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現在用作二線調查,通常在超聲或CTA已經做出診斷后應用。除緊急情況外,CTA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DSA。

【影像學檢查】

超聲顯像多為不規則混合性回聲區或無回聲區,血栓附著,無完整囊壁。相鄰動脈有破口與瘤體相通,血流束自破口進入瘤體并形成渦流,與真性動脈瘤區別明顯。動-靜脈瘺則表現為靜脈內出現五彩血流,靜脈頻譜動脈化。
CT常表現為肝內混雜密度影[血腫為高密度影(早期)或低密度影(后期)],大小不等,增強掃描及CTA可表現為動脈期動脈旁輪廓清晰、壁光滑或不規則的囊狀影(圖1-6-7-1),其內多可見造影劑充盈,常有與主動脈成角的瘤頸(圖1-6-7-2)。瘤體囊腔內常伴發血栓,可表現為充盈缺損影,合并動-靜脈瘺則動脈期可見靜脈支顯影。如果動脈瘤破裂并形成周圍血腫,則可能存在異質甚至高度衰減的周圍區域。
圖1-6-7-1 肝假性動脈瘤表現
肝動脈局限性增粗,形成囊帶狀稍高密度影,未見造影劑充盈
圖1-6-7-2 肝假性動脈瘤表現
肝內點狀強化,與肝動脈支形成瘤頸
DSA圖像中可見肝假性動脈瘤沿肝動脈支分布,被造影劑充盈,類圓形,造影劑排空延遲,活動出血時有造影劑外溢。

【診斷要點】

肝假性動脈瘤分為肝內型和肝外型,因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早期診斷困難,一旦破裂出血,死亡率高達80%,肝移植患者出現肝動脈假性動脈瘤,預后差,病死率高。多普勒超聲對肝假性動脈瘤的診斷有很高的敏感性,但特異性較差,判斷來源動脈準確性低,增強CT和MRI血管成像對于診斷有很高價值,選擇性的動脈造影對肝假性動脈瘤能夠明確診斷,同時還具備微創性、準確性及治療的有效性,可作為肝動脈假性動脈瘤診斷的首選方式。

【鑒別診斷】

肝假性動脈瘤常需要與肝內真性動脈瘤進行對比。肝假性動脈瘤可表現為動脈旁的低衰減、輪廓分明、圓形、內壁光滑的囊狀結構,與動脈不相連續。如果假性動脈瘤破裂,則會發生造影劑外滲,可在延遲掃描中持續存在于周圍的軟組織內或肝內外膽管內。真性動脈瘤由血管壁的梭形擴張組成,瘤體與血管連續。但也可能發生囊狀真性動脈瘤,并且難以通過成像完全區分假性動脈瘤。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江县| 托克托县| 青冈县| 平山县| 蓬莱市| 保山市| 丰宁| 桐城市| 湖州市| 和林格尔县| 蓬溪县| 庆城县| 仲巴县| 乡城县| 双峰县| 绥宁县| 瑞昌市| 安丘市| 五家渠市| 邵东县| 北川| 旬邑县| 龙门县| 桑植县| 会同县| 毕节市| 滕州市| 西华县| 永年县| 岗巴县| 阜阳市| 石泉县| 乌海市| 上杭县| 津南区| 漠河县| 车致| 余庆县| 平原县| 兴安盟| 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