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血管造影

一、概述
血管造影技術自1896年問世以來,經歷了百余年的發展。無論是造影劑的種類、數量、安全性及插管的方法,還是造影設備,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自1896年瑞士人Haschek及Lindenthal用Teichman氏混合液(含鉍、鉛及鋇鹽)行截肢手血管造影,完成首次血管造影后,20世紀20年代,Sicard和Forestier用碘化油作右心及動脈造影,Berberich及Hirsch用溴化鍶行股動脈造影,Brooks用碘化鈉作下肢動脈造影均獲得成功。1929年Dos Santo用長針直接穿刺腹主動脈造影獲得成功,同年Forssmann在自己身上用輸尿管導管經肘靜脈插管至肺動脈造影,首創導管造影術。1941年Farinas改用股動脈切開插管造影,此法一直沿用了幾十年。1953年Seldinger發明了經典的經皮股動脈穿刺經導絲交換插管法——Seldinger穿刺法,1956年Dman改進了導管頭的彎度,使血管造影術進入了一個新紀元。
隨著影像學技術的迅猛發展,血管造影在肝臟疾病的診斷地位逐漸被US、CT和MRI所取代。但是,在介入領域,肝臟血管造影作為檢查肝臟病變和介入治療的常規手段,在動態定位肝臟血管、血管受侵犯程度和病變供血情況等方面有重要作用。隨著導管材料及導管形態的不斷改進,選擇性動脈造影技術也日臻完善,創傷性越來越小。目前,肝臟血管造影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腹腔動脈選擇性插管造影,另一種是通過肝動脈選擇性插管造影。前者不但可以顯示腹腔動脈的分支和變異情況,而且造影劑經脾靜脈回流后可顯示脾靜脈和門靜脈(即間接門靜脈造影),使肝實質顯影良好,有利于顯示肝內占位性病變,了解門靜脈有無阻塞、增粗及側支開放情況等。目前多采用的是選擇性肝動脈造影,如需更好地顯示肝固有動脈及其分支及肝內小病變,還可做超選擇肝動脈造影。
二、適應證和禁忌證

1.適應證

①肝腫瘤患者行介入治療時,肝動脈造影有助于肝癌的診斷及治療,通過肝動脈造影可進一步明確病灶的數目、大小及分布,從而確定能否手術切除或是否采取介入治療。此外,可顯示腫瘤的動脈血供(圖1-2-2-1)及有無動-靜脈瘺(圖1-2-2-2)及靜脈癌栓,這些對治療是非常重要的;②肝占位性病變的鑒別診斷;③肝癌患者外科根治術后以及直/結腸癌患者術前或術后預防性介入治療時。

2.禁忌證

除嚴重造影劑過敏外,通常無絕對禁忌證。有嚴重肝腎功能衰竭、明顯出血傾向、心功能代償不全等情況時應慎重使用。
圖1-2-2-1 肝細胞肝癌DSA圖像
圖示團簇狀腫瘤血管染色、紊亂,呈抱球狀
圖1-2-2-2 肝細胞肝癌伴動-靜脈瘺
DSA造影動脈期見肝靜脈早顯(箭)
三、術前準備
1.肝腎功能及血常規、凝血功能等實驗室檢查。
2.術前患者應給予支持治療,以使其盡可能處于較好的狀態,如有血糖異常、腹水、少尿等臨床表現時,應盡量糾正。
3.積極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使其了解造影術中及術后的反應,以期在心理上有足夠的準備。
四、造影方法

(一)經皮穿刺插管與Seldinger穿刺法 1.選擇穿刺點

目前常用的穿刺點有股動脈及腋動脈,前者最常用。①股動脈穿刺點:腹股溝中點下方1~2橫指股動脈搏動最明顯處。穿刺點選擇原則:第一次插管者及皮下脂肪少者宜偏下,而皮下脂肪多者或已多次插管者可偏上。選擇穿刺點以動脈穿刺內口不高出腹股溝韌帶為準,因為常規股動脈壓迫止血是以股鞘的后壁(堅硬的恥骨梳及恥骨梳韌帶)為壓迫支撐點,一旦動脈內口在盆腔,則可能因無良好的支撐而難以很好地止血,從而引起盆腔血腫形成,中、大量腹水患者也可能會有腹水經穿刺道滲出;②腋動脈穿刺點:不是常規入路,僅在不能經股動脈插管或需保留導管持續化療時才選用。左、右側均可,一般選左側腋動脈,由此插管易入降主動脈。穿刺時患者仰臥,穿刺側上肢外展、高舉,手枕于頭部或前額,穿刺點一般在胸大肌三角溝的下后方。作腋動脈穿刺時,針尖可能會觸及臂叢神經分支。局麻后,針尖對準腋尖部腋動脈搏動最明顯處穿刺。這種情況下宜用微穿刺系統,以減少并發癥。壓迫止血應小心,以防出現血腫。

2.麻醉

確定穿刺點及穿刺途徑后,常規消毒、鋪巾,用鹽酸利多卡因100mg(5ml)與生理鹽水1∶1稀釋做局麻。先在皮下做一皮丘(直徑約1cm),然后沿穿刺道作浸潤麻醉。麻醉應深至動脈前壁,以減少動脈痙攣的發生率。

3.穿刺

用尖頭刀片在進針點作一2~3mm的小切口,左手輕壓穿刺點,右手持針以與皮膚成30°~50°角度對準股動脈進針,一旦針尖置于動脈上方持針手指有明顯膨脹性搏動時,快速刺入動脈。老年人和兒童股動脈易滑動,可用中指和示指將其夾在中間,使其相對固定。進針方法有兩種:①前后壁穿透法,常用于帶芯穿刺針。穿刺針穿透動脈前后壁后,拔出針芯,緩慢退針直到有鮮紅血液噴出。②前壁穿刺法,常用于無芯穿刺針。通常穿刺針穿入動脈后,可見穿刺針呈點頭狀搏動。穿透動脈前壁后即可見有鮮紅血液噴出。有時見噴血不暢,則有可能部分針尖位于動脈前后壁或側壁,應緩慢退針至動脈噴血通暢。

4.進導管

穿刺成功后,右手固定穿刺針,待助手將導絲軟頭導入穿刺針及動脈,并經透視證實導絲進入腹主動脈后,右手退出穿刺針,助手通過導絲換上所需的擴張管,將動脈內口擴大后再換所需的導管,通常擴張管的口徑不應大于導管口徑。現在常直接在導引導絲引導下交換入導管鞘,然后將導管鞘中的擴張管退出后直接進導管。上述從穿刺到進導管這一過程就是改良的Seldinger穿刺法。

5.注意事項

①使用導管鞘時,對年紀較大或估計髂動脈明顯扭曲者宜通過導絲交換導管,以防進導管時形成動脈夾層;②應在透視下進導絲,以防導絲進入旋髂外動脈或股深動脈(多在使用J導絲時發生)。這時可小心將導絲退至股動脈或穿刺針內,旋轉導絲或水平改變穿刺針角度后再進導絲;③有時穿刺針噴血良好,但導絲無法進入髂動脈,常見原因是助手進導絲時使穿刺針深度改變,或穿刺針雖在動脈內,但因斜面位置不佳,使導絲頂至動脈壁上,這時只需退出導絲后調整穿刺針深度或角度后重新進導絲即可;④退導絲時要相當小心,謹防導絲被穿刺針切割。此外,在皮下脂肪較厚的患者,穿刺成功后,如壓在動脈上的左手放松,有時也可使針的深度改變,為此在導絲進入髂動脈之前,穿刺者壓迫的手應維持原狀。

(二)選擇性動脈造影

通常腹腔內臟動脈均可用RH導管、Cobra導管或盤曲型導管、Yashiro導管、RLG導管等。選擇導管的形態應根據操作者的個人習慣及動脈走行方向而定,不必拘泥書本介紹某一形態的導管,宜選擇5F及4F導管。造影劑的注射速率及量應根據所選擇插管的動脈粗細情況而定。由于肝動脈多源于腹腔動脈及腸系膜動脈,胃左動脈常參與肝左葉供血,故現就相關插管技術介紹如下:

1.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 (1)導管選擇:

幾乎所有頭端彎曲朝下的導管均可使用,但常用RH導管、盤曲型導管、Cobra導管、Yashiro導管。特殊情況下可用RLG導管等。

(2)選擇性插管:

導管于主動脈弓成形后(Cobra導管不需成形),順勢回拉,頭端朝前(判斷方式如下:旋轉一下導管,如頭端轉動方向與旋轉方向相同,則頭端向前,反之朝后)在T 12~L 1椎體水平上下慢慢探查,鉤住血管,手推造影劑證實為腹腔動脈且導管穩定不會脫出,即可造影。

(3)造影:

造影劑注射速率為6~8ml/s,總量為40~60ml。攝片程序:開始注射造影劑后2~3s,1張/s,連續5張,然后1張/2s,攝片5張。如為DSA,則圖像采集時間為20s左右,如需了解門靜脈,則攝片或采集時間延長至30s左右。

2.選擇性肝動脈造影 (1)導管選擇:

常用導管同腹腔動脈選擇插管。

(2)選擇性插管:

進入腹腔動脈后,根據肝動脈的具體走行方向選擇合適的導管,通常RH導管、Cobra導管及盤曲型導管使用時較為簡便。RH導管成袢后,尋找到腹腔干開口后,逆時針旋拉導管即可進入肝總動脈。Cobra導管可借助超滑導絲超選擇至肝總動脈。Yashiro導管常常借助腸系膜上動脈或腎動脈成袢。必要時可借助導絲作肝動脈插管,這時導絲要盡量進深,進導管時導絲要固定,不要隨導管向深處移動。

(3)造影:

導管頭端宜置于肝固有動脈或肝總動脈,如無特殊情況不應只做左或右肝動脈造影,尤其是首治患者,以免遺漏病灶。根據肝動脈粗細決定造影劑的注射速率及量,造影劑注射速率為4~6ml/s,總量為30~45ml。攝片程序與腹腔動脈造影相似。若發現肝臟某區域血管稀少甚至缺乏,則尚需探查其他血管(如腸系膜上動脈、胃左動脈等)以發現其他肝臟供養血管。

3.選擇性胃左動脈造影 (1)導管選擇:

RLG導管或類似形態導管、盤曲型導管均可。

(2)選擇性插管:

RLG導管成形選擇至腹腔動脈后,緩慢下拉導管,利用導管頭端向上的角度較易超選入胃左動脈,手推造影劑證實后即可造影。然后再根據肝動脈的走向,借助導絲即可進導管。事實上,只要注意到胃左動脈的起源,導管在腹腔動脈起始不遠處尋找多能找到并成功插管。

(3)造影:

造影劑注射速率為2~4ml/s,總量為10~20ml,攝片程序同肝動脈造影。

4.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

腸系膜上動脈在L 1椎體水平發自腹主動脈前壁,向前下方走行。通常較腹腔動脈開口低1cm左右,但變化幅度較大,可從緊貼腹腔動脈到其下3~4cm,偶可見與腹腔動脈共干。其選擇性插管造影方法與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相似。

(三)壓迫止血

所有操作結束后,退出導管、導管鞘,同時以皮膚進針點為起點向上用示指、中指及無名指(壓迫穿刺點)壓迫10min,然后繃帶加壓包扎24h。
注意點:①整個過程中導管及導管鞘必須經常用肝素鹽水沖洗;②導管退出時,一定要將導管恢復到進導管時的形狀,以防導管在血管內打結。
五、術后處理
為避免和盡可能減少并發癥和反應,術后正確處理和密切觀察患者是必要的。
1.穿刺插管處關節禁曲、制動5~8h,臥床12h以上,如無特殊情況24h后拆除繃帶。由于現在多使用5F甚至4F導管,其動脈穿刺口很小,特殊情況下也可在5~6h后起床活動。
2.定期測血壓、脈搏,觀察穿刺處傷口有無出血、血腫,并檢查足背動脈搏動及遠端肢體膚色、溫度及感覺等。
3.補液 2~3d,補液量為1 000~1 500ml/d,以促進造影劑排泄。可預防性使用抗生素,并根據不同情況再加入保肝、抑酸、止嘔吐等藥物。
六、術后并發癥及不良反應處理
選擇性肝動脈造影并發癥少見,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血管損傷:

最常見的是動脈夾層形成,多因動脈扭曲明顯、動脈粥樣硬化及操作者技術不熟練所致。表現為進導絲、導管時阻力很大,推注造影劑時造影劑停留在局部不易被沖走。常見的部位是髂動脈及腹主動脈下段,這時形成的動脈夾層是逆血流,多能自行愈合。有時也可見內臟動脈形成夾層,由于這種夾層為順血流,故可變得更嚴重并引起動脈閉塞。減少動脈夾層形成的關鍵是操作要謹慎,切忌用導管硬進,多使用泥鰍導絲。至于動脈切割、血管破裂則很少見。

(2)穿刺部位血腫:

常見原因是壓迫止血時動脈穿刺口沒壓住,或動脈內口較導管大,或凝血功能障礙,但皮膚外口小或被壓,血液積聚在皮下形成血腫。通常血腫較小,不會引起嚴重后果。但如血腫較大且處理不當,則可引起壓迫癥狀、假性動脈瘤、動-靜脈瘺等。一旦發現有血腫形成,首先消除病因,再將血液從血腫中擠出后加壓止血。

(3)造影劑不良反應:

目前使用的血管造影劑為非離子型碘造影劑,如 Ultravist(優維顯)、Omnipaque(歐乃派克)、Iopamidol(碘必樂)等,離子型碘造影劑(如復方泛影葡胺)已不再應用。
非離子型造影劑不良反應發生率為3.13%,嚴重不良反應發生率為0.04%。造影劑常見不良反應為:輕度表現為惡心、嘔吐、熱感、皮膚潮紅、噴嚏,多無需處理;中度表現為蕁麻疹、支氣管痙攣、中度血壓降低;重度表現為抽搐、嚴重支氣管痙攣、肺水腫、心血管性虛脫、休克等。
正確對待造影劑過敏試驗、減少危險因素、術前應用皮質激素及抗組織胺藥、盡可能使用非離子型造影劑、減少造影劑用量等措施可減少和減輕造影劑不良反應。大部分造影劑反應屬輕度,無需特殊處理,如一旦發生中重度不良反應,則需要藥物治療或吸氧等干預,立即靜脈注射大劑量皮質醇激素如地塞米松20mg,開通有效靜脈輸液通道并及時補充血容量。如有支氣管痙攣、喉頭水腫、休克及肺水腫時,應加用腎上腺素、氨茶堿和異丙嗪;有驚厥加用地西泮。由于重度不良反應的處理常需要專科人員參加,故應立即與有關科室取得聯系。
碘過敏反應高危人群注意事項:有明確甲狀腺功能亢進表現的患者不能使用碘造影劑;合并肺動脈高壓、支氣管哮喘、早期心衰等高危人群建議用副作用小的低滲或等滲造影劑。避免大劑量使用。對分泌兒茶酚胺類腫瘤應適當用藥后再行使用造影劑;雙胍類藥最好在造影劑使用前48h至用后48h內停用,腎功能恢復后再用,避免或盡可能減少造影劑誘導性腎病的發生。

(4)血管內導管導絲斷裂:

由于目前導管的發展趨勢是管徑細、管壁薄、管腔大,因器械損壞或誤操作造成的血管內異物時有發生,如導管導絲斷裂等。應用適當的取異物器械,此類異物多能通過經皮穿刺血管取出,常用的取異物器械有:取石網籃、套圈、異物鉗、“鵝頸”套圈(goose neck snare)等。 先經皮穿刺置入較大的導管鞘,使用取異物器械抓住異物后經導管鞘內拉出。注意點:異物一定要經導管鞘內拉出,以減少血管損傷。
(嚴福華 李若坤 肖 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厂| 汉中市| 含山县| 汾阳市| 南郑县| 昆明市| 营口市| 大同县| 喜德县| 宝兴县| 柳林县| 开原市| 耿马| 宿州市| 贡嘎县| 盐亭县| 潮州市| 合肥市| 乌兰察布市| 宁陵县| 高碑店市| 呼和浩特市| 临湘市| 石台县| 龙门县| 雅江县| 南江县| 静乐县| 玉屏| 乐东| 富宁县| 怀宁县| 喀喇| 青河县| 西青区| 平果县| 漠河县| 曲阜市| 崇义县| 清苑县| 高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