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造血干細胞移植(第2版)
- 黃曉軍
- 1295字
- 2020-09-24 15:53:22
第二節 再生障礙性貧血、淋巴瘤與多發性骨髓瘤的預處理
一、再生障礙性貧血
同胞HLA相合HSCT是年輕SAA患者的首選治療方式。與其他疾病不同,SAA患者移植時骨髓已呈空虛狀態,也不存在惡性克隆,預處理僅需適宜的免疫抑制以保障穩定植入和降低后期GVHD風險。早期發現Cy 200mg/kg聯合TBI/TLI可以促進植入,但增加GVHD及其他不良反應,后應用Cy聯合ATG強化免疫抑制的預處理方式獲得療效進步。西雅圖中心94例SAA進行同胞全相合HSCT,應用Cy+ATG預處理方案,移植后短程MTX聯合CsA免疫抑制,植入失敗率僅4%。目前200mg/kg Cy±ATG也是同胞相合HSCT常用預處理方案。Flu+ Cy + ATG/抗CD52單抗的預處理方案或可進一步提高療效,歐美學者多推薦用于年齡較大患者(>30~40歲)。此方案也常用于非血緣HSCT,也可加用低劑量TBI(2Gy)。AA單倍型移植尚無統一預處理方案,目前國內常用方案包括BuCy+ATG、BuCy+Flu+ATG及Flu+Cy+ATG等。臍血移植治療AA的植入失敗率較高,RIC與MAC何者更優尚有爭議。近期一項國際多中心研究顯示,26例難治性SAA臍血移植,預處理方案為Flu 30mg/m 2× 4d(-6d~-3d) + Cy 30mg/kg×4d(-6d~-3d) + ATG 2.5mg/kg×2d(-3d~-2d) + TBI 2Gy(-2d),23例(88%)成功植入。
二、淋巴瘤與多發性骨髓瘤
BEAM方案是淋巴瘤患者auto-HSCT最常用的預處理方案,有禁忌的患者也可選擇BEAC、CVB等方案,目前尚沒有前瞻性研究比較這些方案孰優孰劣。進入靶向及細胞免疫治療時代后,雖然auto-HSCT在淋巴瘤治療體系中的地位受到挑戰,但仍有必要開展相應研究確定哪些患者有可能從auto-HSCT中收益,尤其鼓勵開展auto-HSCT與靶向藥物/細胞免疫治療相結合的臨床研究。復發/難治淋巴瘤患者也可考慮allo-HSCT,多數研究選擇Flu為基礎的RIC方案。
Auto-HSCT在MM患者的整體治療中地位明確,能有效降低患者腫瘤負荷,延長生存時間尤其無病生存時間。年齡、腎功能不全均非絕對禁忌證。高劑量Mel(200mg/m 2)是經典預處理方案,以此為基礎又存在部分改良方案。相關研究顯示在HD-Mel基礎上加用其他烷化劑可能進一步改善生存,如加用卡莫司汀或口服Bu,可延長PFS,OS亦有延長趨勢,但口服Bu可增加TRM,另一項單臂前瞻研究則顯示加靜脈Bu未增加TRM。也有部分臨床試驗嘗試應用其他烷化劑組合取代HD-Mel,如Bu/Cy基礎上聯合VP16或噻替派,與HD-MEL相比,PFS及OS均顯示無顯著差異,無法應用Mel時或可考慮。目前國內多嘗試Bu/Cy方案,蘇大附一院等已開展相關研究。硼替佐米、卡非佐米等也被嘗試加入預處理方案。有研究顯示硼替佐米加入BuMel方案較HD-Mel可降低復發率、延長PFS,并不增加TRM。對復發難治患者卡非佐米聯合HD-Mel顯示了較好的療效和安全性。此外,auto-HSCT后進行RIC allo-HSCT有可能成為根治部分MM患者的手段,常用的預處理方案為2Gy TBI/Flu或Flu聯合中等劑量Mel。和Bu類同,也越來越強調研究中國人群Mel的體內代謝特點,在藥代動力學監測下個體化用藥。
HSCT療效受患者原發病及緩解狀態、年齡、合并癥、身體狀況、預處理方案、移植物來源,GVHD預防方案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隨著移植技術的進步,適應證不斷擴大,如何實現預處理最大程度促進GVL效應,同時保持低毒性,最大限度地降低TRM,減少后期并發癥發生和嚴重程度,仍將是臨床難題。目前,MAC仍是年輕患者的首選方案,但今后NMAC、RIC的發展更值得期待。盡管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非常困難,實現真正意義的預處理優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多元化、個體化的預處理方案一定是今后發展的方向。
(陳 峰 吳德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