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造血干細胞移植(第2版)
- 黃曉軍
- 1721字
- 2020-09-24 15:53:20
第二節 移植物的選擇
早期BMT一直是HSCT的主要形式。自1989年Kessinger等成功完成首例異基因PBSCT以來,由于其具有造血干細胞采集簡單方便、患者易于接受、造血恢復快等優勢,近年應用病例逐年上升。各自優缺點詳見表2-2-2。國內的非血緣供者均捐獻外周血造血干細胞。auto-HSCT時更多采用PBSCT。除考慮患者的病情,也要結合供者本身的條件和意愿,如患者有不能耐受手術的疾病或供者不肯接受采髓術時,也可進行PBSCT。北京方案單倍型移植目前多采用骨髓和外周血混合移植的方法,這種方法有以下優點:①可以采集到數目較多的干細胞,利于植入;②骨髓和外周血干細胞經G-CSF動員后淋巴細胞亞群發生了變化,使GVHD的發生率有所降低;③可以獲得骨髓的基質細胞也可以獲得PBSC的高GVL效應;④經過臨床實踐發現供者的耐受性良好。IBMTR統計2016年美國單倍型移植,外周血移植占到65%的比重。
表2-2-2 異基因PBSCT與BMT的比較

骨髓和外周血是HSCT的兩個傳統的干細胞來源,哪個更好仍存在爭議。骨髓加外周血干細胞與單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比較哪個更好?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的資料顯示,對于難治/復發未緩解急性白血病,單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后30天粒細胞植入率明顯低于骨髓加外周血干細胞移植(89.9% vs. 100%, P=0.04);OS前者低于后者(26.8% vs. 43.2%, P=0.052)。最近又在非難治/復發急性白血病接受同胞全合移植的患者中進行了干細胞來源的回顧性比較研究。結果顯示,65例骨髓加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患者5年LFS明顯高于33例單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患者(77.8% vs. 57.6%, P=0.023)。另一方面,黃文榮等報道,單倍型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治療21例具有高危因素的惡性血液病(CR1和CR2為主),急性和慢性GVHD累計發生率分別為52.7%和39.5%,2年OS和DFS分別為62.1%和55.6%。由此可見,雖然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的資料顯示,單純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的療效不如骨髓加外周血干細胞移植,但是這些研究或為歷史對照,或為回顧性研究,有其局限性;而且另一些移植中心的單倍型外周血干細胞移植的療效也比較令人鼓舞。因此,我們需要前瞻、平行對照研究的結果來說明干細胞來源選擇的問題。
單倍型移植的廣泛開展,非血緣關系移植和UCBT的推廣,使得HSCT徹底告別了供者來源困難的時代。移植患者不僅迎來了“人人都有供者”的時代,而且可能面臨多個備選供者。移植療效不再依賴于HLA不合程度,供者選擇應考慮年齡、性別、ABO、DSA、NIMA、KIR等(圖2-2-1),單倍型低積分供者優于同胞全合高積分供者;對于高齡患者,子女可能優于同胞全合供者;單倍型比同胞全合有更強的GVL效應;這些研究結論在不同疾病不同移植模式下需要進一步驗證。

圖2-2-1 供者特異性HLA抗體陽性的單倍型相合移植、無關供者移植或臍血移植候選患者處理方案
注:TCR Haplo-SCT=非體外去除T細胞的單倍型相合移植;HLA=人類白細胞分化抗原;NIMA=非遺傳母系抗原;KIR=殺傷免疫球蛋白樣受體;關于DSA的MFI閾值目前尚有爭議,多數學者贊同5000,筆者所在中心由于DSA MFI 2000~10 000的患者進入臨床試驗,所以更換供者的閾值為10 000;*歐洲骨髓和血液移植登記組(EBMT)推薦血漿置換的血漿量為患者總體血漿量的1~1.5倍;**可以應用硼替佐米1.3mg/m 2,4~6次替代或聯合利妥昔單抗
基于上述結果提出了HLA相合同胞供者和其他供者的選擇原則(圖2-2-2)。此外,還應考慮以下因素:①影響預后的因素因移植模式不同而異,應考慮患者所處的移植模式。②各自中心的優勢和特色,例如,安徽省立醫院的特色是UCBT,所以當沒有同胞相合供者時會優先考慮UBCT;而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優先考慮單倍型移植。③考慮東西方人群的差異,例如西方國家供者選擇時考慮供受者之間巨細胞病毒(CMV)血清學是否相合,但我國人群CMV血清學陽性率在90%以上,這一點無需考慮。

圖2-2-2 同胞相合供者移植和其他移植的供者選擇原則
注:無論選擇同胞相合、無關供者還是臍血都應考慮ABO血型是否相合這個因素
雖然供者選擇的研究有了長足的進展,我們仍然面臨如何根據患者的年齡、病情選擇最優的供者,又如何結合患者的病情和供者的類型選擇移植的最佳時機等問題。選擇合適的供者已經是分層治療、改善移植預后重要環節之一。因此,國內學者應積極開展多中心合作,尋找與移植預后相關的生物學特性或標志,完善符合我國國情的HSCT供者選擇原則。結合影響預后的供者因素,選擇合適的供者應成為各個移植中心的常規,并成為臨床試驗的組成部分。應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供者選擇原則,且不斷更新。
(王 昱 黃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