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用造血干細胞移植(第2版)
- 黃曉軍
- 1631字
- 2020-09-24 15:53:15
第二節 造血干細胞移植國際及國內現狀
一、全球血液和骨髓移植網絡(WBMT)
WBMT是一個與世界衛生組織相關聯的非政府、非營利性的科學組織,其使命是加強國際間造血干細胞移植、干細胞捐獻和細胞治療的合作。這種合作的目的是專門推動科學和教育活動的發展和協調。WBMT于2007年成立,四個創始成員為亞洲-太平洋地區血液和骨髓移植組(APBMT),國際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歐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學會(EBMT)和世界骨髓捐獻者協會(WMDA)。目前WBMT下設多個組織成員,旨在完成全球造血干細胞調研報告、組織學術會議及制定造血干細胞移植的相關共識。
二、國際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
1972年,首例HSCT成功后4年,美國HSCT領域的專家們意識到HSCT工作的意義以及移植中心相互合作的重要性,由Bortin醫生和同事在威斯康星醫學院發起建立國際骨髓移植登記處(IBMTR)。當時全世界僅有12個HSCT中心,每年移植病例數不超過50例。1986年,在美國明尼蘇達州建立了國立骨髓供者組織(NMDP),由美國紅十字會管理,明尼蘇達大學提供計算機數據支持。1987年9月提供首例供者查詢服務,同年12月第一例HLA相合非血緣供者移植成功實施。2004年,為了加強兩個具有重大影響力的組織間的研究合作,進一步改善移植的療效,IBMTR與NMDP合并組成國際血液和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目前有超過500個移植中心參加,登記有超過475 000份移植患者的數據。該組織下屬許多研究小組,如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AA、GVHD、感染和免疫重建、移植晚期并發癥及生活質量、實體腫瘤等研究工作組。該組織利用積累的大量病例數據,總結了HSCT的各種臨床經驗,對HSCT在世界上的發展起到了推動和指導的作用。
三、歐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學會
為了加強科學家和臨床醫生在HSCT方面的研究協作及分享臨床經驗,1974年由Van Rood和Speck教授組織發起建立歐洲血液和骨髓移植學會(EBMT),在瑞士Saint Moritz召開首次會議,當時參加成員不超過10名。隨著HSCT的快速發展,截止到2018年,EBMT成員包括超過55個國家的650個HSCT中心,登記移植病例數超過500 000例。EBMT的工作致力于促進有關造血干細胞移植的基礎和臨床研究、工作人員的培訓、移植的質量控制和移植單位資質認證等。EBMT設有白血病、AA、海洋性貧血、先天性免疫缺陷病及自體HSCT等專題研究組,共同協作研究,取得豐富成果。他們提出的減低預處理劑量的HSCT概念已被國際大多數HSCT專家接受并用于臨床治療,獲得良好的效果。
四、亞洲-太平洋地區血液和骨髓移植組
亞太血液和骨髓移植組(APBMT)于1990年在北京成立,目的是為亞太地區從事造血干細胞移植的醫生分享臨床治療經驗及開展基礎和臨床研究合作提供交流的平臺。APBMT現有成員包括21個國家或地區。自2004年,每年召開一次成員會議,交流國際及本地區HSCT的進展和經驗,對亞太地區HSCT的應用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APBMT于2006年開始對協作組成員每年的移植病例進行登記。2009年,APBMT修訂了協作組章程,確認APBMT為世界HSCT聯盟(WBMT)創始成員之一。
五、美國血液和骨髓移植學會
在20世紀70年代初,世界上只有少數醫療中心進行干細胞移植。隨著移植成功率的提高以及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移植的廣泛進行,美國血液和骨髓移植學會(ASBMT)于1993年成立。ASBMT是致力于血液和骨髓移植的科學和專業協會,其在血液和骨髓移植的許多進展以及干細胞移植的指南和標準的制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96年,ASBMT與國際細胞治療學會共同創立了細胞治療認證基金會。目前ASBMT已經擁有2200多名成員。
六、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
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簡稱“中華骨髓庫”),前身是1992年經原衛生部批準建立的“中國非血緣關系骨髓移植供者資料檢索庫”。2001年,在政府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中國紅十字會重新啟動了建設資料庫的工作。同年12月,中央編辦批準成立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統一管理和規范開展志愿捐獻者的宣傳、組織、動員,以及HLA(白細胞抗原)分型,為患者檢索配型相合的捐獻者及移植相關服務等。截至2017年年底,中華骨髓庫總庫容超過242萬人份;累計為臨床提供造血干細胞超過7000例,其中向國(境)外捐獻超過280例;共向世界骨髓庫上傳數據96萬多人份。
(黃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