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臨證心悟:徐小云中醫外科臨證驗案精華
- 徐小云
- 1481字
- 2020-09-24 15:52:31
一、醫者之初心和終心
從醫60年,行醫55年。有人問徐小云:“您診治過的患者有多少?”徐小云說:這怎么算得過來。后來有人這樣為徐小云計算:前25年中,診治50人次/天×300天/年×25年=375 000人次;之后15年,擔任行政工作,但并不脫產,診治30人次/天×250天/年×15年=112 500人次;退休后,診治50人次/天×50天/年×15年=37 500人次;合計約53萬人次,其中也包括其在衛生所期間診治的約1.4萬人次。
從醫60年來,他日日鉆研的一件事,就是在海量的診案中實踐學習,歷練醫者仁心。20世紀60年代初,徐小云還跟著師父王彬容實習。當時楓圍鄉(現楓涇鎮)新春大隊一村民患“流注”病。家屬找到王彬容,王彬容帶徐小云出診。患者家屬因為經濟困難無法支付醫藥費,王彬容就免費診治,免費為其敷外用藥,并開出藥方讓家屬去配藥。過幾天,患者“流注”在身體其他部位發作,他們再去診治。這樣反復去了七八次之后,徐小云單獨去為患者診治。最終患者還是沒有被救回來。后來才知道,因為沒錢,患者每次只敷一些外用藥,并未真正服用他們開的湯劑內調,以致毒邪蘊結,正氣傷盡而不治。最令醫者嘆息的莫過于“病能治但是沒錢”與“有錢但病治不了”這兩樁事了。這件在徐小云“學徒”期間親歷之事,影響了他整個中醫生涯,時刻提醒他:醫者當以父母之心多替患者考慮,多注意患者的內外癥狀,為患者的康復負責。
醫者行醫,世人看重的是其資歷,卻也不“唯資歷論”。1964年,是徐小云正式行醫的第2年。他被調派到當時的楓圍鄉潮泥灘衛生所,工作內容包括4個村的醫療和疾病預防。他剛到沒幾天,就有一村民來找醫生去家中看病。當時還沒有合作醫療,治病還要“自費”,那家人怕看病花錢超支,先自行在藥店買了西藥給患者吃,眼看發熱、咳嗽沒有好轉,才來請醫生出診。徐小云見到患者,診斷出是感受風邪較重,加上體質較差,才導致高燒不退。遂開出處方,讓家屬去藥店抓藥。回衛生所后,徐小云將患者的情況告訴所里的老醫生,請他們提點看法,同時還查閱醫書。但徐小云依然不放心,當日傍晚、次日中午和下午先后3次去患者家中觀察病情發展情況,并配合康復進程提出飲食建議。到第4天,患者發熱消退,想要喝粥,徐小云這才松了一口氣,并建議患者繼續調理1周。后來家屬說:一開始看徐醫生那么年輕,總不太放心,后來見徐醫生認真為患者診治,多次熱心探望,就十分放心了。這是徐小云正式工作以后第1次獨立解決“疑難雜癥”,大大提升了當地村民們對他的信任。此后,徐小云備受鼓舞,不斷用認真負責的態度、做研究的精神彌補當時資歷的不足,慢慢積累自己的醫案和經驗。
醫者的初心和終心都是治病救人。1984年,醫院領導安排徐小云擔任行政工作時,當時的楓涇醫院黨總支書記沈鴻昌對徐小云說:“要盡量不脫產,行政工作和業務工作兼顧好。”同時也看到自己的老師王彬容自1958年衛生院成立以來一直擔任院長職務,卻從不脫產,堅守醫者治病救人的本職。2位前輩以言傳身教的方式為徐小云指明了未來道路。此后15年,徐小云堅持上午門診治病,下午料理行政工作,班子會議放到晚上開,職工大會放在早上上班前或下午下班后,常利用10分鐘短會傳達和布置工作。直到后來退休又返聘,繼續坐堂治病,放不下的是磨煉了60年的醫術,更放不下的是一份濟世救人的使命感。
久久為功,方能善做善成。1991年的金山區先進工作者、1996年的金山區衛生局育才獎、2017年的“金山區名醫”等榮譽,都是對徐小云60年積淀的肯定。
中醫學在歷史滾滾洪流中,經歷了輝煌的過去、沒落的曾經和逐漸復興的現在,其傳承面臨的形勢仍非常嚴峻。這本書,是對徐小云將全部人生托付于杏林后其所積累的個人心得的一次回顧總結,希望能為后來人增添一些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