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學術觀點

一、治外科病亦首重調和脾胃
脾胃乃“后天之本”,傷脾胃者,百病由此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谷氣通于脾……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竅為水注之氣”。李杲的《脾胃論·脾胃虛實傳變論》亦云:“九竅者,五臟主之。五臟皆得胃氣,乃能通利……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元氣;若胃氣之本弱,飲食自倍,則脾胃之氣既傷,而元氣亦不能充,而諸病之所由生也。”
徐小云初入中醫外科之門時,熟讀《黃帝內經》《醫學心悟》等著作,對脾胃的生理功能了然于胸。如《素問·經脈別論》云:“食氣入胃,散精于肝,淫氣于筋。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經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行氣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臟,氣歸于權衡。權衡以平,氣口成寸,以決死生。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并行,合于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該篇詳細描述了脾胃的生理功能:胃主受納,脾主運化,“脾為胃行其津液”,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水谷精微的輸布,從而滋養全身。脾主升清,胃主降,相反相成。脾氣升,則水谷精微得以輸布;胃氣降,則水谷及其糟粕才得以下行。胃屬燥,脾屬濕,胃喜潤惡燥,脾喜燥惡濕,脾胃燥濕相濟,陰陽相合,方能完成飲食物的傳化過程。
《臨證指南醫案》說:“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太陰濕土得陽始運,陽明燥土得陰自安。”脾胃升降失常,則出現噯氣、惡心、嘔吐、呃逆、腹脹、泄瀉等癥狀。《靈樞·玉版》云:“人之所受氣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
脾胃健旺,氣血盛,氣化正常,則五臟六腑四肢百骸皆得其養,脾胃虛損,氣血匱乏,臟腑俱受其害,脾胃失常,貽害四旁,脾胃之病亦常影響他臟而使之發病,臨床治療頗為復雜。徐小云借鑒《醫學心悟·醫中百誤歌》之理:“醫家誤,昧虛實,顯然虛實何難治,虛中有實實中虛,用藥東垣有次第(《脾胃論》《內外傷辨》,補中、枳術等方,開萬世無窮之利)……醫家誤,藥輕試,攻病不知顧元氣,病若祛時元氣傷,似此何勞君算計(輕劑誤事,峻劑僨事,二者交譏)。”他認為治療瘡瘍病和皮膚病,都應非常重視照顧患者的脾胃功能。如治療癤、癰、丹毒、疔瘡等,在辨證運用清熱解毒藥的同時,應結合患者體質及脾胃功能,適當加用白術、山藥、陳皮、六神曲等保護脾胃,防止苦寒藥傷胃之虞。
在治療各種皮膚病,尤其是慢性皮膚病,如銀屑病(白疕)、慢性濕疹(濕瘡)、慢性蕁麻疹(癮疹)時,應考慮患者大都需要服用較長時間的中藥來調治,除了用茯苓、白術、山藥、陳皮等調理脾胃,根據久病必虛的觀點,還可加用黃芪、黨參等補益脾胃之品。急性濕疹或慢性濕疹急性發作,舌苔厚膩者,加用砂仁、蒼術、厚樸等芳香化濕,醒脾健脾;脾胃消化不良,易上腹飽脹者,加焦三仙(焦神曲、炒麥芽、焦山楂)、萊菔子等消食健脾;治療神經性皮炎、帶狀皰疹,兼有氣機郁滯者,多加用陳皮、枳殼、木香、川楝子等行氣健脾藥。正是鑒于脾胃功能的重要性,在診治疾病時,要將保護脾胃放在首位,才能取得較好的臨床效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宝山区| 两当县| 绥芬河市| 鄯善县| 辽源市| 云南省| 图片| 旌德县| 荣成市| 通城县| 思茅市| 噶尔县| 塘沽区| 保定市| 崇明县| 肃南| 永德县| 牟定县| 奉节县| 綦江县| 郯城县| 石景山区| 关岭| 陆丰市| 龙游县| 涞水县| 安国市| 竹山县| 广灵县| 射洪县| 阜新| 无棣县| 玉门市| 获嘉县| 益阳市| 浮山县| 正阳县| 唐海县| 乐陵市| 仲巴县| 阿瓦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