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人經濟學:不可逆的短視頻與直播浪潮
- 李嗲Lydia 溫智凡
- 2514字
- 2020-09-30 11:30:54
序一
互聯網游戲規則變了,但金礦遠遠沒有被挖盡
2019年9月,陌陌旗下一款名為“ZAO”的AI換臉APP橫空出世,瞬間引爆全網,僅僅一夜時間,下載量就排到了“APP免費下載榜”第一的位置。在整個2019年流量增長近乎停滯,大家都在“拼留存”和“促活”的生態大背景下,如一聲驚雷,響徹業界。
新浪隨后也推出了生活式社交平臺“綠洲”,對標Instagram(照片墻,一款運行在移動端上的社交應用),主推視頻和圖片社交,憑借積累的大量博主的號召力,邀請碼緊俏,堪稱一碼難求。
這些都是互聯網巨頭們在寒冬中的求生之路,他們紛紛想盡辦法降低創作門檻,增強互動,吸引優質內容。
為什么大家都這樣做呢?原因很簡單——網民們越來越不喜歡常見的圖文閱讀方式。當具備更豐富的感官刺激,即時性需求能夠被瞬間滿足的短視頻、直播出現之后,傳統的內容呈現方式就必然會更新升級。
市場的需求,從來都是倒逼創作者不斷進步與自我演化的。
如今,在大街上幾乎找不到賣報紙雜志的報刊亭了,出租車里也很少再放電臺歌曲了,傳統媒體人早已經過了新媒體崛起后的殘酷洗牌,其中的佼佼者——如羅振宇、樊登、陳翔等緊緊擁抱互聯網時代,華麗突圍,而那些不愿意改變的老媒體人則面臨能否盡快轉型的命運抉擇。
同樣的考驗,如今的互聯網人和自媒體人也在面對。“95后”“00后”從接觸電子產品的那一刻起,就處在從視頻媒介接收信息的環境中,我們只能適應并迎合他們——他們是未來最大的流量消費群體。
據第三方數據平臺監測顯示,中國目前的綜合視頻和短視頻用戶已經接近10億戶,在乘坐火車、地鐵、公交的碎片化時間里,許多人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觀看抖音和快手視頻。而在三四線城市的中老年群體以及在家族群里傳播的視頻中,大都帶著火山小視頻的水印。一場疫情更是為全民直播的進程按下了加速鍵。
可以說,現在還拒絕短視頻和直播的個人和企業,就如同之前拒絕電腦和互聯網的人一樣,面臨時代進步帶來的挑戰。
除了短視頻增長勢頭放緩,傳統的直播領域也經歷了一輪大洗牌,YY、9158、映客、虎牙以及斗魚等平臺悉數登陸資本市場,無論是個人秀場模式,還是游戲直播模式,都以令人咋舌的經濟效益顛覆著上一代互聯網人的認知。
就連360創始人周鴻祎也曾在年會上反思:“我在不合適的場合睡了一覺,當我睡醒了之后,我發現這個世界都變了。我發現除了我成了‘網紅’之外,互聯網游戲規則真的都變了。”所幸,現在還不晚。
在中國互聯網初代“網紅”李尋歡、寧財神、安妮寶貝和芙蓉姐姐等一代人獨領風騷若干年后的今天,依舊會誕生一批又一批的新晉網紅,互聯網的金礦還遠遠沒被挖盡。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誰能保持一流的學習力和敏銳的嗅覺,緊跟時代潮流,挖掘時代的需求點,將那些亙古不變的人類對于愛情、歡笑、感動、暖心等情緒需求通過新的媒介傳達給大眾,誰就能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新生。
相較于圖文,視頻和直播對電商的流量導向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無論是全方位地展示產品和凸顯優勢,還是博主親身展示使用體驗和操作過程以引導用戶使用,都會極大地刺激用戶的購買欲。正因為這樣的形式可以直接刺激用戶體驗,所以在導購時代就有出類拔萃的李佳琦,在抖音平臺上化身“口紅一哥”,成為新一代傳奇網紅。
不僅短視頻平臺本土網紅的“帶貨”能力讓人刮目相看,就連明星們也紛紛下場:郭富城在快手賣了16萬瓶洗發水,柳巖也有3小時帶貨過千萬的驚人戰績。
帶貨,可以說是流量界最大的硬通貨,即所謂“誰離錢最近,誰就更有生命力”。
所以,不管你是小企業主、大學生、剛入職幾年的白領,還是已經頗有建樹的自媒體人,我都建議你以5G的速度入局短視頻和直播領域,深化自己的理解,覺察、模仿和學習,在這個可以彎道超車的賽道上搶占一席之地。
本書第一章的內容為視頻媒介的發展歷史概述,為零基礎的讀者做一些簡單的科普,可以幫助大家快速了解視頻江湖的前世今生,從而更好地理解后面章節中提到的具體問題,也能夠對整個行業的格局發展和演變趨勢有更加宏觀的概念。
第二章具體拆解了短視頻巨頭平臺的生態和環境,以及頭部內容的風格和社區風格喜好,幫助大家更好地找到適合自己“冷啟動”的平臺。
第三章解析了不同亞文化和各個門派的區別,及背后所承載的不同目的和發展方向,其共通的“引爆點”是可以被我們所消化與吸收的。我們必須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找準自己的賽道,博采眾長地生產具有獨創性的內容。
第四章著重剖析新媒介如何賦能個人IP。我們已經做了大量的實踐和嘗試,相信我的經驗一定能夠為大家提供一些借鑒。這條路不好走,我們必須做好投入大量金錢和精力的準備,保持一個好的心態。因為我們只有堅信短視頻與直播是未來,是趨勢紅利,是不得不斷臂求生的方向,才有可能在IP化的道路上華麗轉身。
第五章的重點是面向未來的經濟趨勢,在人人皆IP,人人可帶貨的時代,任何以信息傳媒相關衍生能量作為生存手段的個體或團隊,都不可錯過短視頻與直播的浪潮。
在最后一章中,我將跟大家分享IP化生存的實操經驗,比如入行視頻行業需要做哪些準備?視頻行業的真實工作狀態是什么樣的?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賽道?大到組建團隊小到寫一份合格的腳本方案,你在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幾乎都可以在本章中找到答案。閱讀的結束是行動的開始,希望本書能成為你的行動助推器。如果你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任何困難,也可以搜索“彈球小姐Lydia”“EyeOpener”的自媒體賬號反饋交流。
對于傳統企業經營者而言,可將短視頻與直播的運營納入企業新媒體的日常運營矩陣中,多維度地傳遞信息,同消費者拉近距離,獲取他們的好感,從而促成更多的交易。
個人類自媒體從業者也可以將短視頻與直播作為延伸自己表達的手段,讓更多有價值的內容以這種門檻更低的媒介形式與更多人產生連接。
從商業價值上來說,視頻類創作者的“刊例價”[1]也遠遠大于純文字類創作者。同樣的一段素材被不同的形式加工后,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經濟效應。而直播帶貨更是成了普通人實現人生躍遷的方式。可以說,短視頻和直播是我們這個時代不能回避,也不能放棄的高效運營手段。
李嗲Lydia于上海,2019
[1] 刊例價是指每家媒體官方對外報出的價格,根據媒體的知名度、發行量、發行區域等因素,每家媒體都會核定適合自己定位的刊例價格。一般實際刊登時都會給客戶有折扣,不同的媒體也有不同的折扣,視媒體內部的規定而定。——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