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摩西奶奶效應:成功從來與年紀無關
- 彼得定律
- 包楚婷
- 1956字
- 2020-09-18 11:13:13
美國有一位藝術家叫摩西奶奶,為什么大家會親切地稱一個藝術家為奶奶呢?原來,這位摩西奶奶在75歲之前都是一個農婦,干了一輩子農活,她在73歲那年,由于一次摔傷,她才停止勞作。但是她并沒有因此安度晚年,而是從75歲開始學起了畫畫。沒想到,她在藝術上有著驚人的天賦,80歲的時候,她舉辦了首次個人畫展,成為美國最著名、最多產的原始派畫家之一。
摩西奶奶并沒有優越的家庭條件,為了照顧十個孩子,她大半輩子都在辛苦勞作,但是她并沒有放棄對生活的熱愛。所以當她拿起畫筆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將她最熟悉的農場景象置于畫布之上。她從未接受過正規的藝術訓練,卻爆發出了驚人的創造力。在她二十多年的繪畫生涯中,總共創作了一千六百多幅作品,一經展出便引起了轟動。可以說,摩西奶奶是當代最令人尊敬的民間藝術家,并且也是同時代最知名的女性藝術家。
著名作家張愛玲曾說:“出名要趁早,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么痛快。”那一年,她才24歲,屬于典型的年少成名。直到現在,很多人也是這樣的心態:人都老了,還折騰什么呢?當然是年輕的時候才有精力和資本折騰,就算失敗了,也大可以重新來過,老了之后哪還有那么多機會?
這固然很有道理,但在某些情況下也不符合實際,比如,在藝術領域大器晚成的人就有很多,國外有摩西奶奶,中國則有齊白石。
摩西奶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任何年齡的人都可以作畫。”固然,并不是每個人都有繪畫天賦,但有其他的天賦也未可知。如果一輩子都不去嘗試發掘,那么我們的天賦和潛力就永遠得不到發揮。還有誰比摩西奶奶更晚開始呢?誰說晚年的成功就會打折扣呢?
所以,我們永遠不能失去重新開始的勇氣。人的潛力是無窮的,但大多數人對“無窮”的感受卻并不怎么直觀。在這里,我們可以用數據來說話:我們大多數人的大腦潛能只開發了不到10%,而被譽為天才的愛因斯坦也只是比普通人多出了4%而已。也就是說,我們都有尚未開發的巨大潛能,就像海面上漂浮著的冰山,顯露出來的只是一角,而潛藏在海水中的才是巨大的寶藏。
大家都知道人腦神經元的相關知識,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約有140億個神經元。在數量上,每個人都是一樣的,區別只在于神經元之間的聯系復雜度和信息在神經元之間的傳導速度,這一區別固然有先天因素,有的人是天生的神童,因為他們的腦結構比我們完美一些,但人的神經元的總量卻是一樣的,后天的開發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比如大器晚成的摩西奶奶、齊白石,等等。
這對教育工作者來說卻是一個重要的啟示:雖然我們并不都是天才,但是我們普通人和愛因斯坦之間也只差4%而已,所以,只要后天有意識地開發大腦潛能,人人都有可能成為天才。在孩子們還小的時候,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做好這一步,這樣他們在以后的學習、工作中會更加游刃有余。
發展心理學主要是研究人一生當中的心理發展和變化的,其奠基人是德國生理學家和實驗心理學家普萊爾,他于1882年發表的《兒童心理》標志著發展心理學的正式誕生。如今,發展心理學理論已經有了相當廣泛的應用,比如我們現在已經達成共識的胎教。
教育的目的實際上是為了實現個體的更好發展,這里的“發展”可以看作是潛能的發掘和展現。雖然孩子尚未出生,但是隨著器官的逐漸發育成熟,胎兒的聽覺、視覺、嗅覺等都是能夠感受外界信息刺激的。而信息的刺激就是潛能開發的重要方式,比如胎教中最典型的聽音樂,就是用樂曲來刺激孩子的聽覺發育,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除了胎教,在兒童時期,接收到多種刺激的孩子也會發展得更好,這一點已經有心理學家通過實驗證實了。
馬克·羅茲維格等人使用老鼠做試驗,他們將同一胎所生的老鼠隨機分成三組,因為是同一胎,所以先天條件可以看作是一致的。第一組的老鼠寶寶們生活在標準大小的籠子里(這里的標準大小是相對于第二、第三組的小籠子和大籠子來說的),它們的食物和水也是標準量的。
第二組的老鼠寶寶們生活條件就比較艱苦了,它們住在小籠子里,食物和水比較貧乏,而且都被單獨隔離開,不能在一起玩耍。最后一組老鼠寶寶是最幸福的,籠子很大,不僅有充足的食物和水,而且還有各種玩具。
這三組老鼠寶寶的生活狀態實際上是模擬了三種不同的兒童生長環境,進行對比就可以發現哪種環境更有利于孩子的生長。就這樣幾周之后,試驗者對老鼠們的大腦進行解剖,發現生活在條件優越環境中的老鼠比惡劣環境中的老鼠大腦皮層更重、更厚、神經元更大,這意味著它們的大腦發育得更好。
在我們還是孩童的時候,我們不懂得開發自己的潛能,這時候,教育的重要性就體現出來了,教育者們提供相應的條件和環境來幫助我們開發自己的潛能。但是如果我們像摩西奶奶一樣,出生在一個沒有辦法改變的貧瘠環境中,也不要因此而灰心喪氣、放棄自己。
人生的賽道很長,前面跑得快的人不一定就能夠一直領先,后來居上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們要相信,生命充滿了無數種可能,值得我們去熱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