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初都說了,爺爺就是心慈手軟,現在可好了,這李立笙和徐瑤都快要后來居上了。我們國內市場還沒開始,他們幾乎占了30%的市場份額,你們個個以為我當初打壓他們是為了泄私憤,其實我就是看到他們的潛力,我才要把他們扼殺在搖籃里。”
張振君坐在偌大的辦公室里,毫無表情的聽著張振云無了期的牢騷。
“哎,老二,你倒是說句話表個態啊!”張振云把隔天的濱城日報拍在張振君面前,一副怒氣沖沖的樣子。
日報上的報道正是昨天李立笙和徐瑤的專賣店開張的新聞,偌大的標題和版面,在濱城可謂是風頭正勁。
“大哥,稍安勿躁,你知道爺爺為什么這些年都要把你邊緣化,給你安排些無關輕重的工作嗎?”張振君若有所思的看著張振云。
“不就是因為他認為我的做法太上不了臺面,怕影響他老人家的聲譽么?爺爺那么好面子,不就這個原因。”
張振云滿臉的不置可否,他根本不覺得自己當初的做法有何不妥。
“你錯了,這么多年你還看不懂嗎?爺爺最不喜歡沖動的人,他做事講究深謀遠慮,走一步要想三步,不然哪來我們現在這偌大得家業呢?雖然我早早去留學了,但爺爺這套思維和管理模式我從小就印象深刻。”
張振君按著辦公桌,說得鄭重且嚴肅。
“這么步步為營不累嗎?我可做不到。”張振云打心底里不屑這種彎彎繞繞的做法,畢竟做人還是直接的好,直來直去沒什么不好。
“你認為的步步為營,就是他們兩夫妻優秀的地方,你別忘了,我們是背靠著祖輩三代的家業背景,時至今日我們靠著貿易開放的關口才可以有更上一層樓的成績。但你看李立笙和徐瑤,他們可是白手起家的,才用了12年的時間就可以在濱城闖出名堂,他們的刀具不僅供給濱城的批發街和專柜,一些江浙有名的牌子都找他們代工,做出來的刀具有口皆碑。你認為這豈是我們私下玩幾個小手段就能摧毀的?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把你放在眼里,甚至從來都沒有把張家當成過對手。”
張振君想起那天他們夫妻倆從容淡定大氣的樣子,處處回答攻防皆有,他們的智慧和做事風格是斷然不能輕視的。
“你怎么突然對他們這么了解了?”張振云一副好奇的樣子,張振君可是一直主攻外貿版塊,從來沒有涉及過國內市場,也是最近老爺子說要把國內市場讓他兼顧,他才開始有所接觸。
“我在他們開張時送了花籃,去了一趟,跟他們聊了幾句。”張振君輕描淡寫的說了句,反倒讓張振云激動的站了起來。
“你去砸場子也不叫上我,太不夠意思了!”
“大哥,你認為以我的個性像是去鬧事砸場子的嗎?我那是去了解敵情,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要動不動就用武力解決問題,沒有任何意義的。”張振君摸著額頭,頗有種對張振云無奈至極的感覺。
“那你刺探到什么敵情了?倒是好好跟我說說。”張振云順勢坐了下來,翹起了二郎腿。
“你以為去客套客套就能拿到什么有用信息?何況他們兩個如此滴水不漏的人,會輕易自曝其短嗎?我是上門讓他們認認人,不要到時真正交手的時候敗給誰都不知道。”
張振君一臉胸有成竹的樣子,仿佛孤傲與自信是他引以為傲的資本。
“話說回來,咱們真的要走國內市場嗎?這外貿做得好好的,干嘛非得要走國內市場湊熱鬧呢,更何況我們就算不推廣都有一些批發商愿意跟在我們后面訂貨,還有那些專柜牌子,何必刻意去做國內市場。”張振云雖然被老爺子邊緣化,但對公司的事情依然了如指掌。
“現在國外貿易的確很吃香,但國內畢竟人口基數大,濱城陸陸續續開了五百多家大小作坊,其中60%做外貿,還有40%是做國內。這么看來,不用很久,國內市場的需求一定會趕超國外,我們要長遠規劃,不能讓李氏刀具一門獨大,畢竟你也清楚,李立笙最大的核心能力就是產品研發和搗鼓機器發明,這樣的人無論做什么市場,對我們而言都是極大的威脅。”
張振君看得到整體消費趨勢與走向,國內改革開放后,商界浮浮沉沉數十年,萬變不離其宗的就是市場存在的定位分析,如果連這點可預見的能力都沒有,那么張家這么些年鶴立雞群就真是徒有虛名了。
“這么看來,這個李立笙還真不是我看到的草包技術男啊,如果這么看,這個徐瑤眼光也不是那么差嘛。”
張振云終于有些明白,當年徐瑤為什么要選擇名不見經傳還是窮小子一個的李立笙,才12年,他們就在濱城站穩了腳跟,歷經那么多的災難還能一次次爬起來,想想這點風吹不倒火燒不盡的韌勁,倒也是個值得人尊敬的對手。
“是你太輕敵了,我看這專賣店一開,不出一個月,他們李氏刀具就得重回正軌了,雖說之前接連倒霉,又是臺風又火災的,但這么看來,實在是福禍相依,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張振君略略沉吟,思量著濱城還有誰可以有如此迅猛的潛力和發展的勢頭。
“那你還在這兒分析什么?趕緊召集部門經理好好思考對策,我們國內市場荒廢了這么些年,要重新做起來可不是容易的事,你說萬事要再三斟酌,這會就不要冷靜淡定了。不然等他們重回了正軌,我們可能連小道都沒得走了。”
張振云倒是借機揶揄了一把張振君,畢竟這些年弟弟都極其優秀,什么事都壓他一頭,想想心里頭多少有點不服。
“這點不是問題,倒是這李立笙讓我很好奇,我有點摸不透他的動機和出發點,這么些年,他具備了做外貿的技術和能力,按理說國內刀具制作比外貿的款式還要難做,工序繁雜,但他卻一直沒有做外貿,哪怕自己不懂英語,也可以請人。就像那些小作坊一樣,可以請人接單,但他倒是一張都沒有接過,據說連那些小型貿易公司親自去找,他都不接單,這點倒是有意思。”
張振君托人提前對李立笙摸了底,大家都知道外貿有多好做,但他偏不做這個,倒是很讓人奇怪。
“這估計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外貿怎么做呢,說不定只是當自己是門外漢懶得開發,你就別多想了。”張振云大大咧咧的模樣,字里行間沒有任何懷疑。
“希望如此。”
張振君一邊說,心里卻冒出一個聲音:這一點,恐怕沒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