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門(總第三十八輯)
- 仰海峰
- 1311字
- 2020-11-05 17:40:28
第一期導言
程樂松[1]
為加強與海外哲學及漢學界的中青年學者的學術交流,并體現哲學與漢學研究的專業性特色,北京大學哲學系設立了“青年哲學家”邀請講座。該系列講座先后邀請了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哲學系“Charlotte Bloomberg”哲學講座教授、歐美學界著名的近代哲學專家Yitzhak Y.Melamed教授,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文化及語言學系的金鵬程(Paul R.Goldin)教授。本專欄呈現的就是這一系列講座的受邀者的主題論文。
本輯收錄的兩篇論文分別是金鵬程教授關于《論語》編撰學及早期中國思想文獻中的論證策略的兩篇主題論文,分別為《〈論語〉中所見的孔子及其弟子:傳統視角的基礎》及《中國古典哲學中的非演繹論證》。金鵬程教授在哈佛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后一直執教于賓夕法尼亞大學,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東亞文化及語言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早期中國歷史、思想及社會文化。在當代北美漢學界的早期中國研究領域中,他是十分活躍且具有卓著學術聲譽的青年學者。
上述兩篇論文集中體現了漢學研究的特色,以及對中國古典文本進行分析和討論的問題意識框架。我們可以用如下的方式概括這種獨特的問題意識:包括《論語》在內的中國古代思想文本的哲學意涵固然十分重要,然而,以社會文化為背景展開的跨文本編撰學建構,一方面可以拓展文本的詮釋空間,另一方面也可以呈現出獨特時代背景中文本編輯所體現的文化與政治面貌。同時,作為思想文本,其思想主旨固然重要,我們仍然可以從表述形態和論證策略的角度,進入通過文本所凸顯的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及其類型學討論。簡言之,思想文本的“非思想性面相”可以作為思想內涵及其文化價值研究的補充。
《〈論語〉中所見的孔子及其弟子:傳統視角的基礎》一文強調在了解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采用多學科交叉以及跨文本對讀的方法,從一個較長的歷史時段中來理解文本的編撰和變遷過程,并且嘗試進行符合社會歷史事實的詮釋。然而,這樣的視角顯然存在著過度依賴跨文本對讀、乃至詞頻和征引數據統計的問題,用文本形式的靜態變化代替了文本的演變及其思想內涵的層累的內在活力。
《中國古典哲學中的非演繹論證》一文則存在著明確的比較研究的特色,從西方古典哲學的論證方法出發,理解中國古典哲學文本中的論證策略及其類型。同時,該文也利用了跨文本對讀的方法。這一研究視角為中國哲學研究提示了重要的研究線索,即在論證方式和表述策略之間如何切入中國語言的語義、語法和句法特點,理解中國古典思想的表達層次,進而理解從經典哲學文本出發的疏義和詮釋如何不斷完善和擴充了中國經典哲學文本的思想空間。當然,在中國古典思想文獻的論述和表達中討論演繹性論證,首先就要說明基于語言體系差異的語義、語法和句法之間的差異,同時需要精確描述演繹性論證的定義。從某種意義上說,該文在完成了一個重要的事實陳述的同時也留白了一個重要的詮釋空間。
對于理解和閱讀中國的古典文本而言,漢學與中國哲學依循著完全不同的范式。我們可以將中國哲學對漢學的觀察視為對理論范式之間差距的蠹測,也可以將漢學對中國哲學的拓展視為文明之間張力的凸顯。
在跨文化與跨學科的研究之間的鏡像效應之余,我們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互相借鑒、對話乃至啟發,是學術共同體成員的共同責任。
[1] 程樂松,1978年生,北京大學哲學系宗教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