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編輯方針
全套的《新青年》雜志,因多次重刊,有心人不難尋求;“選本”的價值,很大程度在于凸顯編選者的眼光。這也是編選者之所以煞費苦心,刻意經營長篇導讀的緣故。
這不是第一部《新青年》選本,本書的特色在于:第一,將思想史視野與文學史意義重疊起來,確立新的閱讀及闡釋標準;第二,堅信“議政”“述學”之文,同樣也可以是“具有文學性”的好文章;第三,作為一項共同參與的事業,《新青年》同人的整體形象,必須得到完整的呈現;第四,既按文體分類,以便讀者欣賞,又隱含著“史”的線索及編者的價值判斷;第五,盡量尊重那代人的選擇,不做無謂的變更,尤其在標點符號及個別詞匯的使用上,反對以今人標準妄加添改——最明顯的莫過于濫用感嘆號和分號,以及將長句裁短或將短句捏合。
最后一點,必須略加引申。對文章體式及標點符號的積極探索,乃五四“文學革命”的另一項“實績”。選本理當保持原狀,切忌“厚今薄古”,以今人剪裁古人。即使只是將句號改為感嘆號(或反之),語氣變了,意思必定有所動搖;更重要的是,歷史感沒了。說實話,當初之所以執意要重編《新青年》選本,正是有感于此。
小至標點符號、段落劃分,大到思想模式、文章風格,《新青年》并非十全十美;可正是這種略為淆亂,這種錯落中有其統一性,顯示此一代名刊的勃勃生機。為了讀者方便,也為了突出一代人的閱讀趣味,有必要重編讀本;但尊重歷史,尊重古人,始終是第一要素。換句話說,這是思想史/文學史/文化史讀本,而不是中小學教材。
2001年5月—2002年10月
于北京西三旗寓所/臺北長興街客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