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七、小農經濟的發展趨向

對于墨西哥的獨立運動,學術界長期占主流的觀點是,盡管下層民眾發動并廣泛參與,但這場運動僅僅是一場政治革命,完成了政治獨立,而作為一場社會革命而言,獨立運動是失敗的。只是在一個世紀之后,由于民眾的更廣泛動員,社會上層的進一步激進化,1910年爆發的墨西哥革命才成為一場真正的社會革命。因此,只是在20世紀后,墨西哥的大地產才開始被征收,土地改革賦予了廣大農民新的生命;只是在1910年后,以農民為政治基礎的國家政權才建立起來。但是最近也有學者對這種觀點提出了質疑,認為“在民眾動員、國家轉型和社會經濟變革方面,暴動、獨立和國家建構過程中充滿沖突的19世紀看來至少與1910—1940年具有自我意識的革命時代同樣具有革命性”[1]。根據這種觀點,在很大程度上,墨西哥獨立運動的革命性主要表現在,1810年由伊達爾戈領導的農民起義開始的獨立革命引發了墨西哥農業和農村社會關系的深刻變化。獨立戰爭期間,起義農民對于農村財產權和生產組織提出了挑戰。獨立后,由于大莊園主因經濟困難而被削弱,農業直接生產者的力量相對增強,墨西哥的農業從主要滿足大城市市場的大莊園商品性生產為主,轉向主要以滿足自身消費和部分滿足地方市場的村社、租佃農、小農場生產為主。換句話說,在獨立后的墨西哥,出現了一種向“小農制”轉變的農業發展模式。誠然,村社、租佃農和小農場在很多情形下并不擁有土地的全部產權,但是,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小農制”包含小農經營制和小農所有制兩個層面上的含義,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進行了土地改革的韓國等國家和地區,也“都沒有賦予農民完全的土地所有權,都只是將部分所有權交給農民”[2],因此,稱墨西哥獨立后的村社、租佃農、小農場生產類似于小農制,應該基本上是適宜的。

那么,獨立以后農業生產方式的這種轉變對于墨西哥現代化道路的影響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呢?如果從傳統經濟學的解釋來說,這種轉變不管在短期內給農民大多數人口帶來多少好處,但長遠的后果是,限制了資本的積累和市場的發育,阻礙向資本主義經濟的更加全面的轉型,不利于經濟的發展。資本積累和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前提,限制資本積累的經濟結構變化必然是破壞性的。如果按照這種觀點,墨西哥獨立后農業生產模式的變化對墨西哥現代化道路的影響就是消極的。但是,也有學者提出了相反的觀點。例如,斯坦利·恩格爾曼和肯尼斯·索科洛夫指出,嚴格限制勞工和其他直接生產者福利的、高度集中的生產體制為精英階層帶來了利潤,但是從長遠來看,阻礙了經濟的增長和民眾福利的改善。在19世紀的新世界,建立由更多的生產者和更多的消費者參與的市場是經濟增長的最佳途徑。他們指出,在19世紀的美國和加拿大,正是大量小生產者控制著農業生產,創造了一個不斷擴大的、大量人口參與的市場,如果按照人均產值來衡量,經濟增長最為迅速。[3]我國學者也注意到,進入20世紀后,在現代化的發達國家,盡管“農業經營的規模已經擴大,但占統治地位的仍然是家庭農場”,在現代化比較成功的東亞國家與地區,包括日本和韓國,其農業迄今仍以家庭自耕農為主。[4]如果按照這種觀點,墨西哥獨立后農業生產模式的變化對墨西哥的現代化道路帶來了積極的影響。這一變化不僅僅給農民帶來了直接的經濟利益,而且更重要的,還使墨西哥的農業從一種精英控制的、最有可能阻礙經濟增長的生產模式,轉向一種生產、交換和消費中擁有更多民眾參與的生產模式,并為快速的經濟增長和更加平等的分配創造了條件。

對照獨立后墨西哥的歷史事實,后一種觀點似乎更加符合實際。獨立后,尤其是19世紀40年代,墨西哥已呈現出經濟增長的跡象。在瓜納華托等地,銀礦業逐步恢復,紡織工業向機械化轉變,生產擴大,利潤提高。在農業部門,盡管大莊園主抱怨利潤微薄,但是成千上萬的租佃農生產了大量的農產品,市場上糧食充足,價格低廉。大莊園管理者的抱怨并不說明經濟的衰退,而是反映了一種新的生產模式的出現,反映了眾多的小生產者(或稱小農)控制了一個繁榮的、不斷擴展的農業部門。礦業和紡織業創造利潤,農業部門帶來生產、交換和消費領域的廣泛參與,墨西哥出現了經濟增長和較為平等的社會發展趨勢。

但是,墨西哥終究沒有沿著這種趨勢發展下去。究其根源,這種發展模式遭到大莊園主集團的激烈反對。墨西哥獨立后,一直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農業發展模式的較量。如上所述,19世紀中期以前,由于大莊園主的經濟困難,小農經濟占據了優勢。此后,大莊園主集團展開反擊。1855年,自由派在人民的支持下取得了政權,60年代,又在人民的支持下戰勝了法國的入侵。但是,自由派勝利后,他們轉向了其群眾基礎的對立面。1856年,墨西哥政府通過《萊爾多法》,批準分解印第安人村社的公共土地。隨著大莊園主不斷侵吞農民土地,全國各地農民的反抗此起彼伏。直到80年代,墨西哥才基本實現了政權鞏固和政局穩定。在迪亞斯的獨裁統治下,大莊園主集團憑借國家政權的力量,有效地鎮壓農民的反抗,大肆侵占農民土地,大力發展面向出口的農業,墨西哥的農業重又回到了大莊園商品生產的模式,小農制的家庭農業再次失去了對于農業生產的控制。迪亞斯時期,商品性農業的發展為大莊園主集團帶來了巨大的利潤,但下層農民的處境不斷惡化,階級矛盾日趨尖銳,1910年,終于爆發了一場社會大革命。

[1] John Tutino, “The Revolution in Mexican Independence: Insurgency and the Renegotiation of Property, Production, and Patriarchy in the Bajio, 1800–1855,”Hispanic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Vol.78, No.3, 1998, p.368.

[2] 羅榮渠、董正華編:《東亞現代化:新模式與新經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10、114—115頁。

[3] Stanley Engerman and Kenneth Sokoloff, “Factor Endowments, Institutions, and Differential Paths of Growth among New World Economies: A View from Economic Historians of the United States,”Stephen Haber, ed., How Latin America Fell Behind: Essays in the Economic Histories of Brazil and Mexico, 1900–1914,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4] 董正華:《關于現代農業發展的兩個理論問題》,南開大學世界近現代史研究中心:《世界近現代史研究》,第三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县| 赤城县| 同心县| 江西省| 合江县| 曲阳县| 郴州市| 山阳县| 天等县| 台山市| 海晏县| 阳江市| 芮城县| 高陵县| 漯河市| 同心县| 项城市| 瑞丽市| 黑龙江省| 大足县| 阿瓦提县| 隆昌县| 青川县| 施秉县| 彭州市| 乌什县| 丹寨县| 广东省| 新龙县| 阿拉善右旗| 通州区| 长顺县| 新宁县| 临泉县| 拉萨市| 黄龙县| 曲周县| 上犹县| 东源县| 易门县| 怀柔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