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認知翻譯學
- 文旭 肖開容
- 4143字
- 2020-10-23 11:10:12
3.3 翻譯的認知隱喻觀
3.3.1 概念隱喻和語言隱喻
認知語言學認為,隱喻不是語言的表面現象,它是深層的認知機制,其功能在于組織我們的思想,形成我們的判斷,一方面使語言結構化,另一方面使語言具有巨大的生成力。例如,從“爭論是戰爭”或“愛情是旅行”這樣的隱喻概念可以衍生出多種觀念和語言表達方式。因此,通過提供經驗的框架,隱喻有助于我們思維、處理新獲得的抽象概念。為了證明人類思維和認知的方式是隱喻的,就必須證明概念系統在很大程度上是隱喻的。正因為人類的概念決定了人們如何理解、感知世界,如何與其他人聯系,因此人類的概念系統在定義人類日常行為中起了決定性作用。換言之,如果能夠證明人類的概念理解是借助于另外的概念,那么概念系統就是隱喻的。在概念隱喻理論中,隱喻被分為兩個層次:概念隱喻和語言隱喻。在概念隱喻層次上,隱喻指的是“概念系統中的跨域映射”(Lakoff,2006:186)。用簡單的話說就是,如果概念域A等于概念域B,這就叫概念隱喻。而語言隱喻指的是語言層面上的隱喻,這些語言隱喻是由跨域映射在語言上的表現形式,也就是跨域映射的詞語或者其他表達形式。例如,在英語中,研究的最多的概念隱喻是“生命是一段旅程”。在這個隱喻中,“旅程”為“人生”提供了大量的隱喻表達,比如:
(1)他在生活中迷失了方向。
(2)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3)我站在生命中的十字路口。
以上都是語言隱喻,它們是概念隱喻“生命是一段旅程”的表現。這說明了人們是如何理解“生命”的:人們用“旅程”這個概念幫助自己組織、理解“生命”這個概念??傊[喻作為一種現象,不僅是語言的表達,還是一種概念的映射。
3.3.2 概念隱喻的構成及其辯證關系
認知語言學家認為概念隱喻由四要素構成,分別是始發域、目標域、身體經驗和映射。始發域和目標域是概念隱喻中最重要的兩個要素。藍純在《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2005:12)指出:“隱喻由兩個域構成:一個結構相對清晰的始發域和一個結構相對模糊的目標域。隱喻也就是通過映射的方式把始發域的圖式結構映射到目標域之上,讓它們通過始發域的結構來構建和理解目標域。”隱喻映射并非隨意產生,它來源于我們的身體經驗。概念隱喻是從始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體驗基礎來源于人的認知,概念是通過身體、大腦和對世界的體驗得以實現的。通過這種體驗,人類認知從基本概念提升到復雜概念,身體的體驗構成概念隱喻的體驗基礎。
概念隱喻理論四要素之間的辯證關系體現為建立在經驗基礎之上的由始發域向目標域的系統的、部分的、不對稱的結構映射。這種映射通常有幾種對應關系。一個是本體對應,映射是始發域與目標域實體間的一個固定的本體集對應。另一個為推理模式對應,當本體對應被激活時,映射能把始源域的推理模式映射到目標域的推理模式上。最后一方面是推理模式間的開放性潛在對應,前兩方面是新隱喻產生和理解的基礎,新隱喻是對常規隱喻的擴展應用。通過對許多概念隱喻的研究,Lakoff發現有以下四種映射形式:①復合圖式映射,就是把有關始源域的知識映射到目標域上;②意象圖式映射,就是那些在本質上是動覺的拓撲結構和方位結構,它們有足夠的內部結構來接納推論。大部分的常規隱喻是意象圖式的映射;③一次性純意象映射;④亞里士多德式的隱喻映射。當然這四種隱喻映射并非孤立地起作用,相反,它們的結合卻是更常見的。但不管它們是孤立出現還是結合出現,都可以歸入兩大范疇,即概念映射和意象映射,并遵循恒定原則,即始發域的意象圖式結構映射到目標域上,其結構與目標域共有的結構是一致的。
3.3.3 翻譯的認知隱喻觀
翻譯是一種受文化制約的、創造性的、解釋性的隱喻化過程。譯者致力于滿足受眾的種種期盼,在翻譯過程中,譯者的翻譯活動就是一種跨域映射活動。譯者將始發域里的源語文本,通過自己的努力映射到目標域的譯入語文本;而且翻譯的隱喻化過程具有解釋性和創新性。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所做的工作就是一種隱喻化跨域映射活動。譯者閱讀的是源語文本,通過隱喻化活動產生譯入語文本。
3.3.3.1 翻譯與隱喻具有高度相似性
隱喻是從始發域到目標域的跨域映射。隱喻的本質是用一種事物理解和體驗另一種事物(Lakoff & Johnson,1980)。也就是說隱喻是將分屬于不同認知域的兩個概念放在一定的語境中,建立起某種人為的聯系或文化因素的聯系。甲概念和乙概念有某種聯系主要表現為表面相似性或抽象相似性。在甲概念的眾多結構中,某一個結構會更符合當時的語境,這時兩個概念的相似性會在一個特定的語境中被確定下來。讀者在閱讀的時候,積極地進行識解而后獲取該隱喻的意義及作者的意圖。
翻譯具備隱喻的本質特征。不同語言之間存在差異,但任何語言之間的相似性也是客觀存在的,相似性也表現為表面相似性和抽象相似性。翻譯過程中,譯者把一種語言中的詞匯轉換為另一種語言的詞匯時,這兩個詞可能在兩種語言中分別涉及的概念未必相同。即使這兩種語言中的某個單詞的相關概念完全相同,這時譯者所做的仍然是隱喻性活動,因為概念對等了并不表示該單詞相關的其他方面完全一致,小到一個詞的概念轉譯,大到一個語句的翻譯中間涉及兩種語言中太多不相同的東西(張蓊薈,2009)。這種跨越語言的翻譯活動自然是更大范疇內的跨域映射活動,即翻譯是一種隱喻化的活動。
翻譯具備隱喻的基本功能。隱喻的基本功能是通過某一經歷來理解另一經歷,它可以是通過原有的孤立的相似性,也可以通過創新的相似性(Lakoff & Johnson,1980)。那么,翻譯是人類用某一語言社團的經驗來說明或理解另一種語言社團的經驗的一種認知活動。翻譯可以輸入新的文化知識和非文化知識。翻譯把某種語言文化中沒有的東西從另一種文化中引進來,不僅有文化知識,也有非文化知識,不僅有物態文化知識,也有非物態文化知識。所以說,隱喻化的翻譯是我們理解不同民族、不同經歷的有力工具。
3.3.3.2 翻譯過程的隱喻性
第一,對應性。
隱喻利用一種概念表達另一種概念,需要這兩種概念之間的相互關聯。這種關聯是客觀事物在人的認知領域里的聯想(趙艷芳,2001:99)。隱喻涉及兩個不同領域事物之間的關系,根據的是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束定芳,2004:26)。概念理論中的隱喻結構理論證明每一隱喻映射都是原概念范疇和目標概念范疇之間的一系列固定的本體對應,隱喻的過程說明兩個域/模型之間存在對應性。Fauconnier和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論,就是將兩個輸入心理空間通過跨空間的部分映現匹配起來,跨空間映現利用輸入空間里共用的圖式結構,或者發展其他的共有圖式結構,四個心理空間通過投射鏈彼此連接,構成了一個概念整合網絡(Fauconnier & Turner,1996)。奈達(Nida)指出,翻譯可分為兩種對等,即形式對等和動態對等,也就是等效原則。
第二,解釋性。
隱喻具有解釋性。概念隱喻從兩個方面促進人類思維,即解釋隱喻和構成隱喻。解釋隱喻使人們能夠更容易理解復雜的科學、政治和社會問題。人們往往參照他們熟知的、有形的、具體的概念來認識、思維那些無形的、難以定義的概念,這個過程就是一次解釋過程,是用人們熟知的概念結構來解釋不熟悉的概念結構。Humbolt認為,隱喻在本質上是解釋性的,翻譯本質上也是解釋性的。這是因為各種語言之間沒有共性,原作和譯作之間不可能存在融合關系。所以譯者不是必須偏向源語,就是必須偏向譯入語。所以不論采取哪種方法,不論譯者怎么處理翻譯中的問題,所譯出的東西本質上都會與原作有所區別(張蓊薈,2009:53)。翻譯的過程就是譯者憑借自己的經歷來理解源語所表達的概念,再用目標語把自己的理解解釋說明出來。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更是兩種文化之間的轉換。文化不可能全部對等,例如漢語稱謂表兄/弟、表姐/妹、堂兄/弟、堂姐/妹在英語中只用一個詞匯就能夠表達,即cousin,當這種文化內涵需要充分表現出來的時候,就需要譯者進行解釋。
第三,創造性。
Lakoff認為隱喻不是語言的表面現象,它是深層的認知機制,組織我們的思想,形成我們的判斷,是語言結構化,從而有巨大的語言生成能力(胡壯麟,2004:71)。如果一種語言沒有隱喻,其結果只有兩個:要么它的表達力非常有限,只能用來表達非常直觀的、具體的事物和現象;要么它的詞匯和表達式多得驚人,一個詞或表達式只代表一種事物或現象,試想這樣的語言是無法存在的。人的大腦不是無限容量的數據庫,而是具有創造力的,它能借助于已知的事物和已有的語言形式認知和命名新的事物(趙艷芳,2001:96)。隱喻可以擴大人們認識一些尚無名稱的或尚不知曉的事物的能力(胡壯麟,2004:11)。很多表達由于其習慣性的表達漸漸失去意象性,成為“死隱喻”,人們往往對這類隱喻習而不察。通過隱喻,人們可以用已有的詞語來談論新的、尚未有名稱的事物。同時還可以表達一些事物間細微的差別,更加形象化地反映事物的本質和特征(束定芳,2000:117)。翻譯是一種認知的、創造性的活動。翻譯可以輸入新的文化知識和非文化知識。把某種語言文化中原本沒有的東西借助翻譯從另一種語言文化中引進來,本身就是譯者的創造過程。比如,中文的“冷戰”(cold war)、“豆腐”(tofu)、“武
術”(martial art)等都成為英語中的詞匯。而英語中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等也成為漢語的普通表達法,這就是譯者的創造過程。
第四,文化性。
語言既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工具,又是世界在人腦中的折射和反映。由于不同言語社團使用不同語言,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也不盡相同。世界上不同語言之間的差異恰好反映出使用不同語言的社團對相同事物和概念的不同認識和折射(朱波,2001:63)。隱喻概念作為認識客觀世界的一種思維方式,是蘊含、傳遞和發展文化的載體,隱喻內的認知模式是經過長期的文化積淀而逐步形成的。不同民族文化在表達同一概念意義時可能會用不同的隱喻概念去理解人類的知識或經驗。翻譯是一種把源語通過隱喻思維轉移至目標語中去的過程。譯者的翻譯過程也就是文化移植過程,是用目標語重構源語文化模式,將一種語言文化所表現的認知方式用目的語傳遞到另一文化中去的過程。關聯論認為話語的理解過程就是尋找關聯的過程。翻譯是一種涉及原文作者、譯者和譯文讀者三方的交際活動。譯者應充分利用源語語境和其產生的共同認知心理圖式以尋求目標語中的最佳關聯,使交際成功。要進行翻譯,譯者首先要在具體語境中對原文進行正確的理解,而所謂的翻譯對等,只能是某種程度上的動態等效。例如中國對“龍”的翻譯的討論,就是文化心理圖式的不一致在翻譯中的體現。
- 新編應用寫作教程
- 漢字大不同:有故事的漢字
- 皮爾斯:論符號(附)李斯卡:皮爾斯符號學導論(C.S.Peirce:on Signs)(James Liszka: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Semeiotic of Charles Sanders Peirce)
- 英文教師寫作能力與寫作評價決策:一項中國內地的探索性研究(外國語言文學學術論叢)
- 源于先秦的現代漢語復合詞研究
- 整本書閱讀的六項核心技術
- 歐亞譯叢(第一輯)
- 自然話語的韻律形式和韻律功能探討
- 寫稿賺錢18技
- 應用語言學:范疇與現況(下冊)
- 謙謙君子:中國哲學
- 四川傳統吟誦研究(上冊)
- 分好類隨手用必備英文E-mail商務電子郵件
- 當代維吾爾語言文字應用與發展
- 決勝“希望之星”:2017年度中央電視臺“希望之星”英語風采大賽參賽手冊(初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