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文精神讀本(珍藏版)上
- 湯一介
- 1144字
- 2020-10-23 11:13:46
跬步千里
跬步①而不休②,跛鱉千里。累土而不輟③,丘山崇成④。厭其源⑤,開其瀆⑥,江河可竭⑦。一進一退,一左一右,六驥⑧不致⑨。……跛鱉致之,六驥不致,是無他故焉,或為之,或不為之爾⑩。
《荀子·修身》
注解
①跬(kuǐ)步:半步。
②休:停止。
③輟:停止。
④崇成:終成,終究要堆成功。崇,同“終”。
⑤厭其源:堵塞源頭。厭,堵塞。
⑥瀆(dú):溝渠。
⑦竭:盡。
⑧六驥:六匹駿馬,這里指六匹駿馬拉的車。驥,駿馬。
⑨致:同“至”,到達。
⑩爾:罷了。
聽老師講
李時珍持之以恒編巨著
荀子(約前313—前238)名況,戰國后期趙國人,曾在齊國稷下學宮講學。荀子強調以禮治國,他和推崇以仁義治國的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思想成就最高的代表人物。
這段話的大意是說,半步半步地走個不停,跛腿的鱉也能到達千里之外。堆積泥土而不中斷,終究會堆成山丘。在上游堵塞水源,又在下游開通溝渠,即使是長江黃河的水也會流得一干二凈。如果走路前進一步又退后一步,一會兒向左一會兒向右,就是六匹駿馬拉車也不能到達目的地。跛腿的鱉能夠到達的地方,六匹駿馬卻不能到達,這沒有其他的緣故啊,一個去做,一個不去做罷了!
鱉有恒心、有耐力,看準目標就堅持不懈,而駿馬時進時退,時左時右,拿不定主意,下不了決心,不肯好好去做。因此,跛腿的、慢吞吞的鱉能夠到達駿馬所不能到達的地方。對比之下,足見專心致志、持之以恒有多么重要。
我們做任何事情,有了持之以恒的精神,就常常能獲得成功。明代卓越的醫藥學家李時珍就是最好的例子。
李時珍出生在一個世代行醫的家庭,家庭濃厚的醫學氛圍使他很早就喜歡上了醫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李時珍治好了不少疑難雜癥,積累了大量的診治經驗,三十歲時便遠近聞名。三十三歲時,李時珍覺得自己所讀的大量醫藥著作均有瑕疵,有的分類雜亂,有的內容不全,還有不少藥物根本就沒有記載。于是他決心在宋代唐慎微編的《證類本草》的基礎上,重新編著一部完善的藥物學著作——《本草綱目》。
為了編著《本草綱目》,李時珍不辭勞苦,飽嘗艱辛,足跡遍及河南、江西、江蘇、安徽等地。每到一處,他都放下架子,虛心向當地藥農請教。為了采集藥物標本,收集民間驗方,他有時鉆進深山老林,有時親臨鄉村茅舍,每得到一味新藥都如獲至寶。為了弄清一些藥物的性能和效用,他甚至不顧危險親口試藥。他的執著精神感動了許多人,大家都熱情地幫他搜集藥方,有的人甚至把家里的祖傳秘方也拿出來交給他。經過如此艱辛的親身實踐,李時珍獲得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得到了很多藥物標本和民間驗方,為豐富《本草綱目》一書的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從三十五歲時起,李時珍開始動手編寫《本草綱目》。在編寫過程中,他參考了八百多種書籍,并大規模地修改了三次。二十七年過去了,他終于編成了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

《本草綱目》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