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人文精神讀本(珍藏版)上
- 湯一介
- 547字
- 2020-10-23 11:13:44
中國古代的“士”
“士”就是古代的讀書人,大致相當于今天我們所說的“知識分子”。他們既是國家政治的直接參與者,同時又是中國文化藝術的創造者和傳承者。
士的起源很早。春秋以前的士,大概都是指有職務的人。當時,在王室中有一批掌管祭祀、禮儀、占卜、記事等活動的文職官員,稱作“巫”“卜”“祝”“史”等。他們掌握文化知識,具有文人的特征,可以說是士的最初源頭。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在激烈的社會變革中,士擺脫了等級制度的束縛,獲得了較多的人身自由,逐漸成為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非常活躍的階層。中國古代的士階層興起了。
古代士人勤學苦讀,通過層層選拔進入統治階層。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在中央或地方擔任了重要職務,憑借自己的智慧和才華,為國家的繁榮、政治的清明做出了貢獻。
古代的士有理想,有抱負,往往以天下為己任。
古代的士具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范仲淹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就是對他們精神追求的真實寫照。
古代的士還有崇高的氣節和愛國精神。每當國家遭遇不幸,他們往往挺身而出;身處困境,也不改氣節。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精神,正是古代士人浩然正氣的體現。
古代的士形成了一個源遠流長、彌足珍貴的傳統,他們的精神品質、道德人格將永遠砥礪后人,啟示后人。

文天祥《木雞集序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