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了不起的原核生物
第一節
生命乍現
在上一章里,我們敘述了生命產生的“前期過程”,包括構成生命的元素和分子在宇宙中的形成、自我催化系統的出現、原始的細胞結構以及RNA作為生命最初分子的核糖核酸。從宇宙中數量極其巨大的行星和衛星的存在,我們可以預期生命的出現很可能是一個必然的現象,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及其發展則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例子。
生命的前期分子是在什么時候演變成為地球上最初的生命的?換句話說,地球上的生物是何時出現的?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回答起來卻非常不容易。最初形成的生命一定非常微小,構造簡單,它們不像后來出現的大型生物那樣,有骨骼、牙齒那樣比較容易保存的組織,而只是由膜包裹的一些有機物。它們能夠形成化石,保留到現在嗎?
這個難題被科學家用很聰明的辦法解決了。藍細菌(Cyanobacteria)是一類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單細胞生物,在淺水處可以聚集,在砂石上形成菌膜。這些被菌膜黏附的沙子由于菌膜的覆蓋,可以免受水流的沖刷,因而能夠形成對應的結構,例如菌膜被水流掀起時,沙子就會和菌膜一起卷成筒狀結構。菌膜被沙掩蓋,上面又可以長出菌膜。這樣長期反復地沉積,就會形成具有多層結構的疊層石(Stromatolite)。目前在地球上的許多地方,疊層石還在生成。如果我們在古代的沉積巖中發現疊層石和類似卷筒那樣的結構,就可以推斷出生命在這些沉積巖中的存在。
帶著這個想法,美國科學家諾拉·諾夫克(Nora Noffke)在澳大利亞西部皮爾巴拉沉積巖(Pilbara terrane)中發現了疊層石,并且在這些結構中發現了可能是由菌膜卷曲而形成的筒型結構(圖2-1)。離疊層石稍遠的地方就沒有這些結構,說明它們很可能是由生物因素形成的。皮爾巴拉巖層的形成年代在35億年以前的太古代(Archaean eon),如果這些結構真是由當時的生物留下的,那就說明生物在地球上至少有35億年的歷史。用同樣的方法,諾拉·諾夫克在南非的蓬戈拉超群(Pongola Supergroup,29億年前形成)中也發現了類似的結構。
不過這還只是間接的證據,還不能排除這些結構是由某些人類尚不知道的自然機制形成的,所以有可能只是在形態上和現代形成的疊層石相似。要證明這些結構的確是由生物形成的,還需要更多的證據。由于形成疊層石的藍細菌能夠進行光合作用,要從空氣中獲取二氧化碳,再利用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來合成自身的有機物,是不是可以從這里找到線索呢?科學家研究了光合作用過程中生物獲取碳元素的過程,找到了一個辦法,那就是碳元素的同位素分析。同位素(isotope)是原子核中具有相同的質子數(所以原子序數相同),而中子數不同的元素形式。地球上的碳有三種同位素,分別是碳-12,碳-13、碳-14(碳后面的數字為相對原子質量,大約是質子數加中子數),其中絕大部分是碳-12,占99%,其次是碳-13,占約1%,而碳-14只有痕跡量。生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對這些碳同位素并不是“一視同仁”的,而是“偏愛”最輕的碳-12。這樣,在生物體內的有機物中,碳-13/碳-12的比例就會比自然環境中低。如果在發現菌膜痕跡的地方又發現碳-13的比例低于環境中的,那就能夠有力地證明這些結構是來源于生物的。
諾夫克測定了菌膜遺跡處的碳同位素比例,再和周圍的碳同位素比例相比較,發現菌膜遺跡處碳-13/碳-12的比例的確明顯比周圍環境中低,這是對疊層石是由生物原因形成的思想有力的支持。另一位美國科學家多羅西·阿赫勒(Dorothy Oehler)在南非的翁維瓦特群(Onverwacht Group)測定了沉積巖不同深度中碳-13和碳-12的比例,發現中層和深層的同位素比例和其他非生物來源的物質一樣,而具有生物痕跡的表層卻有異常低比例的碳-13。翁維瓦特群的沉積巖也有35億年的歷史。說明生物的出現也至少在35億年之前。用這些方法測定到的生物早期的痕跡還在南非的無花果樹群(Fig Tree Group)、格陵蘭的伊蘇阿(Isua)地區、澳大利亞西部的瓦拉伍拉群(Warrawoona Group)等處發現。
藍細菌是已經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因而已經是比較復雜的)生物,自身營養充足,可以在淺水區大量繁殖形成菌膜,也就比較容易留下化石或痕跡。更原始的生物用其他方法獲得的能量較少,可能只以低密度的單細胞存在,也就難以形成化石或留下痕跡。由此推斷,最初的,更簡單的生物出現的時間應該比35億年前早得多。地球是大約45億年前形成的,而地殼的形成大約是在44億年前,所以從地殼的形成到生命的出現,中間應該不到10億年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