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針對格勞秀斯的《海洋自由論》,各國政府紛紛委托其他學者著書立說,進行激烈的抨擊與反駁。1613年,牛津大學教授阿爾貝里科·真蒂利(Alberico Gentili)的《西班牙辯護論》(Advocationis Hispanica)出版,為西班牙的主張助威吶喊;同年,蘇格蘭學者威廉·威爾伍德(William Welwod)的《海洋法概覽》(An Abridgement of All Sea-Lawes)出版,對格勞秀斯的主張進行駁斥。1615年,威爾伍德又出版《海洋所有論》(De Dominio Maris),專門為英國的主張辯護;1635年,英國人約翰·塞爾頓(John Selden)出版了《閉海論》,系統地反駁了《海洋自由論》。在種種反對意見中,影響力最大的是閉海論。塞爾頓提出的這個理論同樣以自然法作為論證的基礎,但得出了與海洋自由論迥然不同的結論。簡言之,塞爾頓認為海洋與陸地一樣,可以成為私人財產,并可被瓜分占有。因此,海洋不可以為人類共同使用。[5]在整個17世紀,海洋自由論與閉海論之間展開了曠日持久的論戰。
在兩種理論進行論戰的同時,荷蘭和英國取代了西班牙和葡萄牙成為海洋強國,并開始相互攻伐。在第三次英荷戰爭結束時,荷蘭已經元氣大傷。于是,根據1674年2月簽訂的《威斯敏斯特條約》(Treaty of Westminster),荷蘭被迫承認英國艦隊擁有從西班牙的菲尼斯特雷角(Cape Finisterre)到挪威海域的絕對控制權。[6]到1784年,即第四次英荷戰爭結束的時候,英國正式和徹底地擊敗了荷蘭。
[1]教皇子午線是以亞速爾群島和佛德角群島以西100里格的子午線為葡萄牙與西班牙殖民勢力的分界線。1494年,葡萄牙與西班牙簽訂《托德西利亞斯條約》(Treaty of Tordesillas),正式承認該分界線,但將其再向西移動270里格。See Robert Jay Wilder,Three-Mile Territorial Sea:Its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Offshore Federalism,Virgini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Vol.32,No.3,1992,p.692.
[2]See Hugo Grotius,Freedom of the Seas or the Right Which Belongs to the Dutch to Take Part in the East Indian Trade,translated by Ralph Van Dema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16,pp.11-12.
[5]See John Selden,Mare Clausum of the Dominion or Ownership of the Sea,translated by Marchamont Nedham,New Jersey:The Lawbook Exchange,Ltd.,2004,preface,pp.3,12,4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