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產業融合:中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競爭力研究
- 楊仁發
- 1122字
- 2020-09-25 10:54:08
第三節
本書的創新點與不足
一、本書的可能創新點
本書的可能創新之處主要有以下幾點:
(1)制造業競爭力研究是國內產業經濟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目前更多的學者是建立一系列評價指標進行制造業競爭力評價,這些評價指標都側重于政策性的解釋。本書認為,探清制造業競爭力的實質是研究如何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基礎,結合國內外研究成果以及中國制造業目前的發展階段和特點,認為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實質是提高制造業生產效率,因此,本書從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的角度衡量制造業競爭力,從而進一步補充對制造業競爭力的評價方法。在測算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時,本書以固定資本與流動資本之和作為資本投入的基礎數據,這不同于目前大多數研究中只以固定資本作為資本投入進行衡量。
(2)本書從影響生產性服務業水平發展的需求和供給角度提出相應的理論假設,且考慮了在以往研究中被忽略的一個較為重要的因素——產業融合。本書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產業融合程度對中國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的影響大小,以及與專業化分工、工業化程度、服務效率、制度因素等其他因素相比較,分析產業融合程度對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影響的大小。
(3)本書以價值鏈為視角,分析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過程模型、融合效應以及融合模式。本書認為,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過程實質是價值鏈分解和重構整合的過程,即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價值鏈基本活動的關系性融合以及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價值鏈輔助活動的結構性融合。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將在創造出更高顧客價值的基礎上獲得企業經濟績效的增長,提高基本生產運營效率,同時也將實現分工帶來的專業化經濟效果,進一步提高規模遞增的經濟效應,改善資源配置效率,從而促進制造業競爭力的提升。根據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價值鏈之間作用方式的不同,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可分為互補型、延伸型、替代型融合模式。
(4)本書確定產業融合水平的計算方法,從行業和地區層面測算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融合水平,以期從產業融合的角度為更好地制定提升制造業競爭力的政策建議提供參考。
二、本書的不足
本書在研究過程中,存在以下不足之處:
(1)本書對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過程、融合效應和融合模式進行理論分析,但是這需要在實踐中去檢驗,特別是目前在我國制造企業和生產性服務企業發展過程中,較少有融合的成功案例,這需要企業不斷去探索采用何種模式取得的效應最佳。
(2)本書嘗試對于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水平進行定量測算,但是這種測算由于數據的問題沒能考慮動態變化,這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對產業融合程度及其發展的判斷。同時,這種方法也只是近似的計算方法,是在現有條件下所能進行的測算,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不斷探索新方法,特別是運用微觀層面數據的計算方法。